相隔十年,华其敏再次来到日本访问教学,向学生们传授中国水墨画的精髓,受到欢迎。这也是中央美院与日本东洋美术学院长年交流计划中的最新项目。
年过五旬的华其敏教授曾是中央美院在1978年招生的首届中国画研究班中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学生。如今,华其敏与这个研究生班的其它人一样,成长为中国的画坛中坚,创作主力。父亲华三川是中国著名工笔人物画家,曾创作了《白毛女》、《鸡毛信》等经典连环画作品,享有盛誉。华其敏从小接受家学,在美院研究生班里又师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蝉等名家大师,艺事精进,迄今在画论和创作两方面都取得很高成就。
听华其敏畅论中国水墨画的兴衰与发展,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华其敏指出,近百年来中国人习惯于把社会落后的原因都怪罪为文化。以科学方法学习西方的东西,好处是容易与西方接轨,同时又扔掉了传统中形而上的东西。近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思想也成熟了,对西方的、现代的东西见怪不怪了,整个社会环境和气氛更加开放和宽松。不少艺术人才走出国门看到了世界,然后又回来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开始思考“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将促使中国的水墨画创作发生大飞跃。
华其敏表示:中国人的审美品位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级的地步,能够发现丑的美,发现黑白世界的美,显示中国人是在艺术上很有天分的民族。过去有个错觉,认为传统害人。其实,只要找到了创作的突破口,纲举目张,一切传统的技法和手段都能活跃起来,都会发挥作用。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知、情、意的统一,西方则是分裂的。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已经堆得很高很厚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涵养,可能理解不了。中央美院有不少外国留学生,他们在写生造型阶段起步很快,但讲到笔墨层次,理解上会出现困难。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一下子就分出来了:前者有文化基础,后者有文化抗体。
中国绘画,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精神:唐代讲“ 法”,宋代讲“ 意”,元代讲“ 韵”,明代董其昌等讲“ 宗”,清代碑学盛行后讲“ 趣”。当代中国水墨画创作的精神支点在哪里?大家都在探索,都在找到突破口,还需下功夫,还需磨练。但突破之后的大飞跃可能就出现在这一代,其中心必定站在东方文化的主流上,有大气派──华其敏对此非常有自信。
目前,学院教育有专业越走越窄之嫌,传统的大师级人物都是通才,创作不受体裁与题材的限制。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倾向,认为一个画家只能画一种体裁、一种风格。这有两方面原因:一受出版业影响,二受画廊操作。华其敏认为:中国画家一直都把艺术创作当作学问在研究,不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商业性的限制对画家是一种摧残。好多人画风很偏,成名可以,成家就很难了。中国画家需要抗衡社会专业化倾向,这也是一种斗争。
中国人审美品味相当高级 / ---访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华其敏
日期:
05年07月3期
本报记者 杨文凯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12413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