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融入:就读中文学校 通晓两种文化
日期: 2010/06/30 13:23
融入:就读中文学校 通晓两种文化
——“在日华人”第14部 探索未来

图片:在同源中文学校学习中文的孩子们 。 6月 12日东京都丰岛区。 关口聪摄影 Ⓒ朝日新闻

教室位于东京池袋附近一栋小杂居楼中的“同源中文学校”池袋校。这是只在周末上课的中文学校。

上课前,聚精会神地玩手机电子游戏,相互翻看作业本的孩子们的声音不绝于耳。虽然大都是在日华人的第二代,但是听见的声音几乎都是日语。

开始上课。发音标准并牢记中文的孩子,被老师表扬后会用日语喊道∶“我赢了!”并振臂欢呼。在中国有在小学任教经历的班主任苦笑说:“中国的孩子应该更怕老师,他们还得算是日本的孩子。”

虽然父母是中国人,但是自己却不会说中国话,这样的孩子不断增多,“中国人学习中文”的学校很有人气。首都圈最大的同源中文学校拥有62个班,从5岁到17岁的约8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学生们平时在日本的学校、补习班学习,周末来到这里。

庆应大学经济系四年级学生张荻(21岁)5岁时,全家从大连来到日本。她很快就适应了保育园生活。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用中文和张荻说话,她用日语来回答。父母担心无法与女儿交流,8岁开始让张荻进入同源中文学校学习。在那里有着相同经历的孩子很多。

和朋友说日语,和父母说汉语。掌握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当年的同学大都进入大学,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胜出。张荻也于今年从大型商社、国际著名的电机制造厂、超级银行等拿到了内定通知。

在参加一家公司的面试时她被问道,怎样才能跨越文化的差异。她回答“接受过来。”虽然国籍是中国,但是“在工作中如果有需要,会考虑改变。”表示并不拘泥于国籍。“自己主体性中既有日本的一面也有中国的一面。”

无法适应生活
挣扎中的第二代

在日本也有为寻找自身位置而摸索挣扎的二代。东京都江户川区的一个车站,两年前,有一个一到晚间就背着年幼的男孩子等待父母归来的女孩儿。“在当代还有这样背着孩子的女孩儿。”她在当地成为人们的话题。
彩夏(13岁)2008年和作为残留孤儿二代的祖母和同族四家,共19口人从福建省来到日本。代替做临时工的父母,早晚为双胞胎妹妹和比她小9岁的弟弟做饭。
在小学,对于老师的提问她只能点点头表示自己的意思。被同学踢了桌子,也不旷课坚持上学。“如果不去,母亲会伤心的。”上了中学的彩夏用只言片语这样说。一个妹妹说:“说日语时,我感觉周围的人都变成怪兽。”她在学校不说话。姐弟虽然是日本国籍,却都说:“想回中国。”
父亲在中国帮助渔夫打鱼。关注彩夏的田芳(28岁)说:“父母工作,孩子照顾弟妹。他们只是把中国农村的方式生活拿到了日本。”
田芳是作为区办成人社区学校,江户川综合人生大学毕业生创办的“日语教员队”的成员。因为丈夫的工作等来日的,曾经是教师的中国女性们在区立学校支援来自海外的孩子。2007年里教授的52位学生中有37位来自中国。成员之一的侯明黎(36岁)说;“为了培育不给日本增添麻烦的孩子,能够做些什么呢?想代替他们的父母做些事情。”

本文原载《朝日新闻》2010年6月21日第五版
日文采写:林望
中文翻译:孙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20/12400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