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日本侨报社共推四部交流专著 / 外交官亲身感受日中误解
日期: 05年07月2期
  本报讯(记者 杨文凯)日本侨报社于7月1日在东京外国记者俱乐部举行新书发表会,推出4部中日交流新书:TBS外信部长、原北京支局长岩城浩幸、敦子夫妇所著《大陆逍遥——用俳句和随笔感受中国》,两名中国少女丁亦行、陆艺所著《跨越三个国境——两位中国少女感受日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东京支局长孙建和、庄志霞夫妇所著《创业物语——在日中国人自述》,外务省国际报道官千叶明所著《在日中体验到的相互误解——为了共同创造未来史》。
  日本侨报出版社总编辑段跃中说,中日两国近年来是多事之秋,关系越来越恶化。作为生活在日本的中国人,每每看到中日关系出现不和谐音符时,就为之心痛、心急、心焦。我们认为,两国关系出现这种局面,关键在于两国人民之间存在着“ 相互不信”的基础。为此,推动中日两国人士讲述在对方国家里的切身感受,提倡冷静的意见交换,促进相互理解和信赖,是各种层面上的中日交流应该追求的目标。最新推出的4部新书就是以此为目标的有益尝试。其中,以日中对译的形式,列入“ 邻人新书”系列的两册作品《大陆逍遥》和《在日中体验到的相互误解》,从不同侧面表达了日本社会精英人士对中国的观感,尤其受到关注。
  “相互误解”一书作者千叶明,现任日本外务省国际报道官,是阅历丰富、资历深厚的职业外交官。千叶明于1959年出生于伊朗德黑兰,来自日本职业外交世家。在进入东京大学法学部之前约有1/3的时间里,千叶明随父母转职,在美国、苏联等国均有生活经历。进入外务省后,千叶明先后赴北京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并在外务省经济协力局、日本政府驻日内瓦代表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等处工作。千叶明精通包括英语、汉语在内的多种语言,是日中经济协力和日中文化比较方面的专家。
  千叶明在1980年以游客身份第一次访中观光,1985年赴中国留学,2000年前后又赴北京日本大使馆任职——在华时间,继继续续有8年之久。千叶明表示:“在漫长的8年里,去过上百个城市和乡村。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走了起码两趟(其中农村占三分之一),接触过的中国人难以尽表。”“在长期交流中,我却总有隔靴搔痒般的难以进一步深入了解之感。我以为这缘于彼此之间误解,并且是植根于思考方式深处的误解。”
  从亲身的感受和思考出发,千叶明对日中两国的深层误解提出了一些看法,很值得参考。比如千叶认为,产生误解后,消除误解是互相理解的第一步。误解消除后,也未必一定接受对方的说法,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千叶有一个在中国工作多年的美国朋友,他就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不同,发表如下看法:日本人是秩序狂,什么都要从规矩的角度考虑,轻视政治后果;而中国人是政治挂帅,不敢相信日本人怎么能不讲政治,甚至误认为日本人讲法律时也别有用心,在搞阴谋。千叶慨叹:“果真如此的话,就是个大问题,因为日中双方都在单方面地使用自己的标准去判定对方。”
  千叶明在书中讲解了世人对日本与德国不同的战后处理误解甚多。他指出,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定纳粹虐杀犹太人是违反人道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是纳粹政策的执行者党卫军,德国对纳粹行为怀有深重的负罪感。但另一方面,如何看待国防军的战争犯罪问题,至今议论纷纭。远东军事法庭对于“甲级战犯”提出的55个诉讼原因中,只有3个与违反人道罪有关,希望世人能搞清事实。
  在北京工作时,千叶到各地讲演,解释日本的经济合作业务源于赔偿事务,还提到日本处理战后问题和村山总理谈话,但每次都有听众说从来没有听说过村山谈话。千叶认为,日语的语感不一定能直接感染外国人的心情,但“???”在日语中就是表示由衷道歉的词,在村山谈话的英语译文中,“ ???”被译成apology。对此,没有必要硬产生误解。千叶竭力解释了日本不会复活军国主义,并指出在历史中,事实只有一个,而“真相”却因人而异。他认为重要的是:通过科学方法检验事实,而不是为政治立场或历史学说服务的真相。
  千叶还回忆了他在中国执行ODA千万日元利民工程的事情。他曾在一项工程的竣工典礼上诚恳地说:“1937年11月15日,日军从济阳这里出发占领了鹊山,但是65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了友好而非战争,为了庆祝合作而非对立相聚在这里。”剪完彩之后,一位晒得黝黑的老人的目光与千叶的视线相遇,他径直走过来伸出右手与千叶相握,并说:“你们日本人跟我们一样。”千叶如同雷击。千叶的感受是:他决定信任我的那一瞬间,他找到了和解,我想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搭建起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千叶明称,这本书虽小,但希望能解除日中思想方法上的一些误解。这本书归纳了一名日本外交官与中国朋友打交道过程中形成的管见,其素材来自千叶与中国朋友们的对话与通信。千叶表示,写出这些看法,不是源于外务省国际报道官的立场,也不是出于一个日本国民的立场,而是站在一个人的立场。千叶说:日中两国彼此陌生的普通老百姓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拿出一支笔,就立刻能写出几首唐诗交换,因为连文字带文化内涵都存在最基本的理解。这种关系,世界上只能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成立,再也找不到了,这种关系值得珍惜,不能浪费。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7/1227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