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记者 李春雁)中国在4月1日宣布胡锦涛主席将亲往美国赴核安全峰会,打消了外界关于北京因为政治考虑而抵制核峰会的种种猜测。此举受到美国以及国际社会欢迎,并认为是中美关系从低谷中回升的信号。4月12日至1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核峰会由美国总统奥巴马主持,主要议题是以多国最高首脑会晤的形式协商国际核裁军以及预防核恐怖主义活动的战略。虽然参会国家数目不少,然而真正的主角无疑还是中美俄。
(一)胡锦涛出席核峰会 一石三鸟
1、中美结束激烈冲撞恢复谈判。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最近重上“过山车”的动荡旧辄,这些问题包括奥巴马政府对台64亿美元的军售以及北京随即作出的强硬反应,奥巴马会晤达赖喇嘛让已经吃紧的中美关系继续雪上加霜,另外两国在贸易、中国的互联网审查以及人民币币值等问题上的冲突掀起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最为冰冻的霜期。虽然中美政府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递送“冷而不僵”的信息,然而到底这些私底下的缓和信息对于双方官方政策有多少影响仍是猜测。 胡主席最终宣布参加这次峰会,无疑是作出姿态,表明中国将配合奥巴马总统的国际政治议程。归根结底,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因为自身对于消灭核武器的信念以及可能在未来在“零核”运动的贡献。换句话说,如果胡主席不出席这次峰会,无疑是给奥巴马总统扇了一记个人耳光。
2、中国一直迟迟不宣布胡是否出席核峰会还有一个现实考虑是给美国财政部在人民币问题进行政治施压。人民币问题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命脉,中美都深知此问题的重要性,因而几年来双方一直在此领域胶著抗衡。但中美也都深知强硬对抗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中美都承受不起两国交恶的后果,而此次胡锦涛赴美也是人民币问题的一步重要的棋子。
3、出席核峰会占据舆论道义高点。46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出席的核峰会,是一次国际瞩目的重要会议。鉴于中国对伊核、朝核问题上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利用参加峰会的时机,可以系统性地阐述自身的核立场。占据舆论道义制高点。核峰会上,胡锦涛发表的演讲,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多边场合专门就核安全问题发表看法。胡锦涛的发言针对当前国际核安全角势,强调加强核安全对保障核能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意义,介绍中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的政策和实践,并就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当前核安全挑战提出中国的主张。
胡锦涛临行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吹风会上表示,随著核电产业快速复兴以及核材料、核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危险也在加大。国际安全角势复杂,恐怖分子和跨国犯罪组织获取、非法贩运核材料甚至制造核恐怖事件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近年来国际社会为加强核安全作出积极努力。中国希望这次峰会能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推动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从而确保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有效防范核恐怖主义。
(二)美俄签署新条约 影响世界
核峰会前,当地时间4月8日中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两国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新条约。梅德韦杰夫与奥巴马均对此次新约签订表示赞扬,称新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将对全球核裁军进程造成广泛的影响。
当地时间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城堡举行会面,双方进行了私人会谈。中午,两人在捷克总统府西班牙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签署仪式。这被认为是俄美“重塑”两国关系的关键之举。
签署仪式后,两人举行了联合新闻发布会。奥巴马在布拉格城堡向记者表示新条约的签署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重要的里程碑”、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他说,新的核裁军条约将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不受威胁”。奥巴马表示,今年晚些时候,他将与美国议员们一道,敦促国会“批准通过这一重要的条约。”
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新条约将对全球核裁军进程造成广泛影响。他认为,俄美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于“欧洲和全球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将决定未来的全球核裁军进程。
俄美此次签署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取代了美国与前苏联1991年达成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及2002年《莫斯科条约》(Moscow Treaty)。1991年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已于2009年12月过期失效。克里姆林宫新闻处消息称,新条约期限为10年。在接下来的10年当中,俄罗斯和美国只能在各自境内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两国总统签署新条约后,还必须将条约提交给俄罗斯议会和美国国会,获得二者批准通过,新条约才能生效。根据新条约,俄美双方需全面裁减冷战时期部署的核弹头与飞弹。与2002年的《莫斯科条约》相比,两国需各自减少1/3的核弹头数量,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同时,将洲际弹道飞弹发射架、潜舰发射弹道飞弹发射架及配备核武的重型轰炸机等战略武器运载工具的水平降低50%以上,总数以800为上限。
(三)胡奥会谈 人民币比核峰会抢镜
40多国领袖云集美国华盛顿,出席核安全峰会,是二战以来最多元首云集华盛顿的一次,但外界焦点却落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12日举行的双边会谈,预料双方将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胡奥会前夕,中美双方官员都放软声气、释出善意,美国副国务卿11日表示,美国希望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而非对抗。
胡奥会前夕,中美外交频繁。除了财长盖特纳4月8日访华跟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见面,美国副国务卿霍马茨跟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9日亦曾在海南岛会面20分钟。霍马茨透露两人谈论了“两国的经济及政治关系”,至于人民币问题,两国“抱正面合作的精神”。
尽管中国外交部4月11日没有具体回应“胡奥会”是否会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而是大力突出胡锦涛应邀出席国际核安全峰会的意义。市场分析人士发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4月11日创下2009年5月汇改以来新高,达6.8259元,这提高了外界对人民币汇率在胡锦涛访美的大背景下,出现往上波动的可能性预估。
此前,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外交风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愈演愈烈,形成西方愈是施压,中国愈不会让步的局面。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会上强调“人民币币值并未被低估”。而美国国会也威胁将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双方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然而3月24日至26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锺山的访美之后,美国政府对人民币问题的强硬立场有所软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先从西藏及台湾问题入手,向中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为解决包括人民币升值问题在内的一系列中美矛盾建立基础。美方的示好迎来了中方的良性回应。中国外交部4月1日宣布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前赴美国华盛顿,出席4月12日至13日的全球核安全峰会。翌日,奥巴马与胡锦涛通电话1小时,接著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推迟向国会提交原定于4月15日发布的“受操纵货币”报告。至此人民币问题再次峰回路转,双方回到了“斗而不破”的老轨道。中美两国戏剧般的外交交锋,自然令世界目不暇给。
(一)胡锦涛出席核峰会 一石三鸟
1、中美结束激烈冲撞恢复谈判。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最近重上“过山车”的动荡旧辄,这些问题包括奥巴马政府对台64亿美元的军售以及北京随即作出的强硬反应,奥巴马会晤达赖喇嘛让已经吃紧的中美关系继续雪上加霜,另外两国在贸易、中国的互联网审查以及人民币币值等问题上的冲突掀起奥巴马上台之后中美关系最为冰冻的霜期。虽然中美政府通过各种非官方渠道递送“冷而不僵”的信息,然而到底这些私底下的缓和信息对于双方官方政策有多少影响仍是猜测。 胡主席最终宣布参加这次峰会,无疑是作出姿态,表明中国将配合奥巴马总统的国际政治议程。归根结底,奥巴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因为自身对于消灭核武器的信念以及可能在未来在“零核”运动的贡献。换句话说,如果胡主席不出席这次峰会,无疑是给奥巴马总统扇了一记个人耳光。
2、中国一直迟迟不宣布胡是否出席核峰会还有一个现实考虑是给美国财政部在人民币问题进行政治施压。人民币问题关系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命脉,中美都深知此问题的重要性,因而几年来双方一直在此领域胶著抗衡。但中美也都深知强硬对抗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中美都承受不起两国交恶的后果,而此次胡锦涛赴美也是人民币问题的一步重要的棋子。
3、出席核峰会占据舆论道义高点。46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出席的核峰会,是一次国际瞩目的重要会议。鉴于中国对伊核、朝核问题上的影响力,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利用参加峰会的时机,可以系统性地阐述自身的核立场。占据舆论道义制高点。核峰会上,胡锦涛发表的演讲,也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多边场合专门就核安全问题发表看法。胡锦涛的发言针对当前国际核安全角势,强调加强核安全对保障核能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际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意义,介绍中国在核安全问题上的政策和实践,并就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当前核安全挑战提出中国的主张。
胡锦涛临行前,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在吹风会上表示,随著核电产业快速复兴以及核材料、核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核材料扩散和流失的危险也在加大。国际安全角势复杂,恐怖分子和跨国犯罪组织获取、非法贩运核材料甚至制造核恐怖事件的风险不容忽视,因此,近年来国际社会为加强核安全作出积极努力。中国希望这次峰会能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推动核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从而确保核材料和核设施的安全,有效防范核恐怖主义。
(二)美俄签署新条约 影响世界
核峰会前,当地时间4月8日中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两国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新条约。梅德韦杰夫与奥巴马均对此次新约签订表示赞扬,称新条约的签订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将对全球核裁军进程造成广泛的影响。
当地时间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城堡举行会面,双方进行了私人会谈。中午,两人在捷克总统府西班牙大厅举行了隆重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签署仪式。这被认为是俄美“重塑”两国关系的关键之举。
签署仪式后,两人举行了联合新闻发布会。奥巴马在布拉格城堡向记者表示新条约的签署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重要的里程碑”、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他说,新的核裁军条约将让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不受威胁”。奥巴马表示,今年晚些时候,他将与美国议员们一道,敦促国会“批准通过这一重要的条约。”
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新条约将对全球核裁军进程造成广泛影响。他认为,俄美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于“欧洲和全球来说都非常重要”,它将决定未来的全球核裁军进程。
俄美此次签署的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新条约取代了美国与前苏联1991年达成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以及2002年《莫斯科条约》(Moscow Treaty)。1991年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已于2009年12月过期失效。克里姆林宫新闻处消息称,新条约期限为10年。在接下来的10年当中,俄罗斯和美国只能在各自境内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两国总统签署新条约后,还必须将条约提交给俄罗斯议会和美国国会,获得二者批准通过,新条约才能生效。根据新条约,俄美双方需全面裁减冷战时期部署的核弹头与飞弹。与2002年的《莫斯科条约》相比,两国需各自减少1/3的核弹头数量,将各自的核弹头数量限制在1550枚以下。同时,将洲际弹道飞弹发射架、潜舰发射弹道飞弹发射架及配备核武的重型轰炸机等战略武器运载工具的水平降低50%以上,总数以800为上限。
(三)胡奥会谈 人民币比核峰会抢镜
40多国领袖云集美国华盛顿,出席核安全峰会,是二战以来最多元首云集华盛顿的一次,但外界焦点却落在美国总统奥巴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月12日举行的双边会谈,预料双方将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胡奥会前夕,中美双方官员都放软声气、释出善意,美国副国务卿11日表示,美国希望与中国进行建设性对话而非对抗。
胡奥会前夕,中美外交频繁。除了财长盖特纳4月8日访华跟中国副总理王岐山见面,美国副国务卿霍马茨跟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9日亦曾在海南岛会面20分钟。霍马茨透露两人谈论了“两国的经济及政治关系”,至于人民币问题,两国“抱正面合作的精神”。
尽管中国外交部4月11日没有具体回应“胡奥会”是否会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而是大力突出胡锦涛应邀出席国际核安全峰会的意义。市场分析人士发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4月11日创下2009年5月汇改以来新高,达6.8259元,这提高了外界对人民币汇率在胡锦涛访美的大背景下,出现往上波动的可能性预估。
此前,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外交风暴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愈演愈烈,形成西方愈是施压,中国愈不会让步的局面。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会上强调“人民币币值并未被低估”。而美国国会也威胁将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双方唇枪舌剑,剑拔弩张。然而3月24日至26日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锺山的访美之后,美国政府对人民币问题的强硬立场有所软化。美国总统奥巴马先从西藏及台湾问题入手,向中方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为解决包括人民币升值问题在内的一系列中美矛盾建立基础。美方的示好迎来了中方的良性回应。中国外交部4月1日宣布国家主席胡锦涛将前赴美国华盛顿,出席4月12日至13日的全球核安全峰会。翌日,奥巴马与胡锦涛通电话1小时,接著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推迟向国会提交原定于4月15日发布的“受操纵货币”报告。至此人民币问题再次峰回路转,双方回到了“斗而不破”的老轨道。中美两国戏剧般的外交交锋,自然令世界目不暇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