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石) 9月10日上午,约2小时的中日韩首脑峰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韩国总统李明博出席了峰会。三国首脑确认了“推动东亚地区融合和一体化进程”的共同认识,重申了朝鲜回归六国会谈的重要意义。在这次峰会,虽然三方确认了“东亚共同体”这一“泛亚洲”目标,但是三国在“东亚共同体”的认识上,尤其是中日之间还存在著明显的距离与温度差。
一、“东亚共同体”构想从环境问题切入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1、向世界展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日韩合作的意义,三国的GDP占全世界GDP的16%,三国的合作与世界的安定与繁荣相连;2、确认在东亚建立多层次合作框架的重要性,中日韩三国合作将推进ASEN+3、EAS、APEC和其他地域合作框架的建立,也就是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建设;3、作为地理上的邻国,三国将推进在环境、防灾、贸易、投资、金融和人的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4、要实现东亚的和平与一体化,朝鲜问题不解决无从谈起,这次首脑峰会研究了解决朝鲜绑架、核、导弹问题的一揽子方案,成为重要议题。
围绕朝鲜问题,日韩两国首脑听取了温家宝总理有关10月5日访朝,与金正日总书记举行会谈的说明。温家宝告诉两国首脑,朝鲜有意回归六国会谈,不过机会也可能“瞬间即逝”。三国首脑同意将为促进朝鲜早期回归六国会谈而进一步合作,鸠山则表示以朝鲜回归六国会谈为前提容忍美朝两国举行先行会谈,并就朝鲜绑架日本人问题谋求中韩的合作。
三首脑也对于“东亚共同体”的设想进行了热烈讨论。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认为:三国应该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核心,应该从强化经济合作开始。温家宝总理在会谈后的共同记者招待会上说:“将全面提高3个国家的合作,支持东盟(ASEAN)一体化”。韩国对“东亚共同体”构想一贯比较积极,金大中原总统2000年在与东盟和中日首脑会谈时曾提议设置“东亚共同体”研究小组,李明博现总统的“东亚共同体”构想还包括中亚等地区。但在峰会上,韩国也有些担心,担心自己的存在感被中日两个巨大经济实体埋没。
三国首脑会谈后,发表了“纪念中日韩合作10周年共同声明”和“有关可持续可开发的共同声明”两个文件。中日韩在共同声明中写道:作为长期目标,将继续讨论推进建立“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及地域合作”。在“关于可持续开发的共同声明”中,三国首脑确认将为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动框架条约第15次缔约国会议(COP15)取得成功继续合作。这两个文件的配套发表,标志著“东亚共同体”构想将从少有争议的人类共同课题——环境问题起步。
二、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产生质的飞跃
在小泉(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的时代,日本就提过“东亚共同体”构想。小泉以后的两届内阁,也将“东亚共同体”纳入视野,强调通过东盟和东亚首脑会议,推进经济和防灾领域的合作。但在小泉时代,日本的“东亚共同体”设想把美国和澳大利亚包括在内,大有与中国在东亚争夺霸主的意味;小泉以后的两届政权,也搞过“自由繁荣之弧”,在国际和外交上搞“合纵联横”,大有制造中国包围圈的意味。
但是,民主党政权提出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在本质上与自民党政权的“东亚共同体”构想不同。首先,民主党政权的“东亚共同体”由来已久,不像自民党政权带有“逢场作戏”的性质。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鸠山由纪夫在杂志《Voice》9月号上发表《我的政治哲学》。他在文章中说:战后,祖父鸠山一郎在就要当上首相时被开除公职,他无所适从时读了奥地利作家库典赫夫·克里尔格的《集体主义国家所面对的人》,并亲自翻译,以《自由与人生》为题出版。鸠山一郎翻译此书时,将博爱(fraternite)一词翻译成“友爱”。克里尔格是欧洲联合的首倡者,他的一生都为实现欧洲联合而奔走。鸠山由纪夫在文章结尾处引用克里尔格的著作《泛欧洲》中的一段话:“所有伟大历史事件,都是以乌托邦开始,而以现实结束”,而“一种思想是停留在乌托邦阶段还是成为现实,与实践力与相信它的人数有关。”这表明他接受库典赫夫·克里尔格“泛欧洲”的思想,希望“东亚共同体”早日实现。鸠山提倡“友爱”政治,扩大开来,就是以“友爱”建立“泛亚洲”的“东亚共同体”,他将其定位为从祖父鸠山一郎那里传承下来的政治理想。
第二,与自民党政权不尽相同,鸠山明确提出日本要有亚洲“主体意识”,鸠山将此定位为在亚洲建立与美国和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经济“第三极”。鸠山提议在亚洲建立第二个欧盟,这一设想颇为大胆,因为这意味著要在东亚国家内部实现统一货币,诞生亚元;甚至在对外政策方面也要有统一声音,比如建立一个类似东亚议会的机构。这在民主党的竞选纲领中凸现出来,而自民党的竞选纲领没有相关提法。
第三,日本的“东亚共同体”构想可能有排除美国的意思。鸠山虽然说过建立“东亚共同体”不是打算排除美国,但他在峰会上指出:(日本)在目前为止有些过于依存美国。我认为日美同盟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亚洲一国应该制定出更重视亚洲的政策。也许鸠山作为首相不便明说排除美国,而外相冈田克则把民主党政权的“东亚共同体”构想阐释得更明确。冈田于10月7日在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发表演讲,在谈到鸠山由纪夫提倡的“东亚共同体”时指出:包括日本、中国、韩国、东盟、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将不吸收美国。“东亚共同体”构想将从能源、环境、保健、卫生等合作领域开始,这是这次中日韩首脑会议的议题。谈到美国时,冈田指出:日美同盟在安保上是不可缺少的,没有其他的选择。但是“日本有日本的国益,美国有美国的国益,虽然有人担心和美国的关系,但是不能说日本没加入NAFT(北美自由贸易圈)和EU,就说是排除了日本。”
三、中日在建立“东亚共同体”上的温度差
中国对“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态度比较复杂。2004年11月,温家宝在老挝举行的东盟10+3首脑会议上指出:支持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共同体”形成,希望以比较容易接受中国影响力的东盟为主导,推动“东亚共同体”的进展。胡锦涛主席在四大峰会上会见鸠山时,没有正面回应他有关“东亚共同体”的构想,只是说中日应该在亚洲及全球问题上进行合作。
以前,中国对日本的所谓“东亚共同体”构想存有疑虑,提防日本借所谓“东亚共同体”合纵联横,削弱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因此支持以东盟为主导的“东亚共同体”的形成。这次中国对鸠山提出的“三国应该成为东亚共同体的核心”没有否定,并同意“推动东亚地区融合和一体化进程”。
9月28日,中国外长杨洁篪和日本外相冈田克也举行会谈时指出:中国是最早倡导和支持“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国家之一,并积极参与了东亚合作和一体化进程。
这些都表明,中国对日本的戒心已经消除很多,并逐步向日本的构想接近,但是中国对于“东亚共同体”的表达却很微妙。最近,胡锦涛和温家宝在任何场合都避免使用“东亚共同体”这个固有名词。可能中国看到了鸠山由纪夫向往“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