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从9月15日开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300多名代表中共中央领导层的中央委员与候补委员将在四天的会议里,听取政治局工作报告,对新形势下的“党建”问题进行研究。随著党内个人权威色彩淡化,党内权力的承传必将更加倚重于制度化的程序安排,原任领导人的意志或“指定”对于接班人选的决定性作用将递减。
围绕四中全会召开,中国主流媒体纷纷将党内民主、反腐制度建设、权力的制约监督以及扩大基层干部直选列为本次全会“看点”。但是观察人士认为,本次全会对反腐、基层直选等课题拟定实质性办法的可能性,并不让人乐观。四中全会针对党内民主进行讨论的成果,反倒是可以期待。中共必须具体实行党内民主,才能处理三年后“十八大”权力交接制度的安排,借重制度来为下一代领导人确定领导地位与权威。
据分析,四中全会一般都是为下一个全国代表大会做准备,下一个大会(十八大)将面对接班的问题,接班最大的问题就是程序问题,在现在的环境下,没有党内民主是不能解决的。
中共至今出现过四代领导人。其中,现任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2002年上任,被形容为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最高权力的平稳过渡。不过,胡锦涛的接班人身份,是前领导人邓小平在世时明确的,当年的交接也不乏“权威认证”成分。如今,随著党内个人权威色彩淡化,党内权力的承传必将更加倚重于制度化的程序安排,原任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或“指定”对于接班人选的决定性作用将递减。在此过程中,中共需要小心翼翼驾驭形势发展,以规避不确定性因素与政治风险。
高层人事调整是历届四中全会的重要看点。本届焦点当推中共政治局排名第六、同时也是中国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是否可以循现任总书记胡锦涛的前例,在四中全会中接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确立在军队系统的地位后,在2012年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接棒为中共总书记,成为中共最高权力人物。不过,中共从“人选人”往“制度选人”过渡的过程,将给最终的结局投下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有关四中全会的党内民主具体措施,新举措可能包括实行党务公开和党内重大决策徵求意见制度;实行党内言论开放,改进党内选举制度与完善党内各项民主制度建设。
在临近建国60周年大庆前召开的四中全会,也面对严峻的外部压力,这包括这两年来此起彼伏、规模升级的群体性事件,边疆地区骚乱、政府公信下降与民怨加剧等。党政高官的廉洁状况也不容乐观。仅2008和2009两年里,就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庞家钰、最高法院副院长黄松有、广东政协主席陈绍基、浙江省省委常委、纪检书记王华元、深圳市长许宗衡、天津市常委皮黔生等六位副部级以上干部出问题。厅局级以下的干部,出现腐败现象的也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