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民间对立情绪,经过几年的能量积聚,终于在日本“入常”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峰值。据报道,在一些媒体的参与下,由几大门户网站发起、旨在抵制日本“入常”的网上签名活动中,截止到3月29日,具名反对者已逾1100万人。
此次行动中所凸现的所谓“中日民间对立情绪”,其实只是中方与日本对立情绪的表现。而作为问题(即两国对立情绪)的另一半──日方的与中对立,则主要表现在日本政府对中国的“不感症”(无论中国政府端出什么样的建设性建言、政策,日方基本不响应,甚至掉过头去,做拒斥姿态)和日本民众的因厌烦而疏远的过敏性反应上。就此次事件而言,虽然中国方面大造声势,已发展为事实上的网上请愿活动,但在日本社会,经过媒体的“过滤”,基本上没有引起什么连锁性的“化学反应”。
实际上,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制约日本“入常”的最有力、最现实的力量,几乎只剩下中国政府的态度,及其作为常任理事国的运作(包括否决票的行使)。对此,不但中国清楚,日本也心知肚明。中方如果出于种种考虑(历史问题和地缘利益等),不想让日本“美梦成真”的话,就应该对国际社会坦诚地端出自己的想法,大声说“ 不”(就像日本在欧盟解除对华武器出口问题上说“不”一样)。而这恰恰正是日本最大的担心所在。
但中国政府似乎在刻意回避与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正面遭遇,试图以此来使两国政治关系维持一定的温度,不至于冷到冰点。可这种良苦用心未必能感动日本,反而容易给国际社会造成首鼠两端、不够坦诚的机会主义印象。
无论对联合国,还是其它国际组织,最有效的“ 工作”手段,莫过于以其合法代表的身份据理直言,展开正面攻势。国民请愿哪怕声势再大,所起的作用其实十分有限。反过来说,靠“大民主”式的签名、请愿活动,虽难以将日本永远关在联合国安理会大门之外,但却足以对两国关系产生足够的负面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为在彼国大炒不已的“ 政府煽动反日”、“ 反日有理”论提供口实,使正在运筹帷幄的种种政治、外交努力功亏一篑。
因为,日本不是不知道,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并非所有的签名、请愿行动都能如愿以偿地“ 进行到底”,中途夭折,甚至网站被封的事例不在少数。但为什么惟独阻止日本“ 入常”的请愿能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呢?在这方面,打“ 民意”牌不是不可以,但如何打,如何才能使“ 民意”成为增大政府回旋空间的砝码,而不是自扼其喉,使其陷于尴尬窘境的“死牌”,确实值得三思。
毋庸讳言,在绵延有年、愈演愈烈的中日“ 政冷经热”的结构性矛盾无法调合、一触即发的状况下,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全民性网上对日请愿,自有其一定的必然性与合理性。而且,这种必然的“ 反动”如果得不到日本方面的适当响应(有时反弹也是一种响应)的话,其将如何发展也殊难预料。
因此,作为大众传媒,在其“ 社会公器”的作用被期待的同时,其操纵、制造舆论的过程也将受到质疑。毕竟,1100万是一个天文数字,其何以被引发,如何构成,哪些是转化为舆论的有效成分,哪些是“ 舆论”泡沫……对此,无论如何有加以分析、界定的必要。
我观反日入常网上请愿
日期:
05年05月1期
■ 刘 柠(北京独立撰稿人)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46/11117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