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强
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日题材长篇小说《翰墨情缘》,日本情报企画出版社更名为《李海天的书法》以日文出版,由于该书故事生动感人,倡导中日世代友好,被日本国图书馆协会评为1946回选定图书。日本原伊势崎市市长高桥基树看完此书给我来信说,“这本书又可称为日中友好的指南书。”
该书描述了日本旧军人小野太郎在战争年代随部队驻扎在中国江南采石,迷恋并想得到那儿著名书法家李海天的书法,然而李海天对李白墓被日军炸毁、爱妻被日军炸死,怀有深仇大恨,立誓不卖书法给日本人。战争结束,小野太郎未能得到李海的书法遗憾地回到日本,但依然梦寐以求李海的书法。文化大革命中他听说李海天被批斗无法忍受而仿效李白跳江捉月身亡,为再也得不到李海天的书法而叹息和遗憾。中国对外开放后,小野太郎随旅游团来到中国江南,偶然参观一个书法展览,惊奇发现展有李海天的书法,经打听李海天还健在……他费尽心机,经过曲折,终于得到李海天的书法,如愿以偿。
这个故事并非我凭空臆想乱造,而是根据当时我担任安徽省马鞍山市外事办公室主任兼市旅游局局长时所接触人和事综合加工而成。《翰墨情缘》还有许多生动真实的情外情。
安徽马鞍山市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李白喜爱那里的山水,曾多次去那里泛舟赏月,饮酒作诗,留下许多游踪和诗篇。李白晚年穷困潦倒,投靠其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客死当涂,埋骨青山,青山有李白墓。1938年,李白墓被日本军国主义炮火炸塌,后来人民政府重新修建,墓园石碑也有这样的记载。
李白在日本人民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许多日本人喜欢读、吟李白的诗。中国对外开放后,许多日本人慕名前来拜谒凭吊李白,他们对李白墓曾遭日军炮火的毁坏深为歉意和悔恨,对有机会前来瞻仰李白墓感到欣慰和难忘,有的还为李白墓园修建捐款。
1985年3月,我接待了日本著名作家伊藤桂一先生前来拜谒李白墓。伊藤桂一先生曾参与侵华战争,他拜谒了李白墓后激动不已,写下“爱书吟诗而不倦,心中只有李白情。”回国后他写了一篇《漫游江南思李白》的文章发表在《朝日新闻》上,文章说“战争时期,我曾驻在当涂附近,那时代,我是一个惟命是从的士兵,明知李白墓就在附近,也未能去观瞻。40多年已逝,今日方能如愿以偿。”后来他又多次率人前来凭吊李白。
日本北海道汉诗人协会会长泉清一先生年轻时也被逼参加侵华战争,他从小喜欢汉诗,欣赏书法,战争结束后,他创立了北海道汉诗人协会,对李白崇拜得五体投地,自称“李白狂”,1984年秋天,他率人来马鞍山拜谒李白,在李白墓前琅琅吟起李白的诗,写下“李白墓前泪自垂”的诗句。他对李白墓曾遭到日军炮火毁坏感到愤怒,也感到内疚。他呼吁加强日中文化交流,中日世代友好。后来他多次率人前来进行文化交流,为了弥补过去,他还叫他的学生齐藤佑子来马鞍山市义务教日语,结果齐藤佑子与她的学生产生恋情。齐藤回国后再来中国与我见面时,神情忧虑,泪水直淌,我问他发生了什么,她说在马鞍山时与某学生相爱了,求我帮助成全。我一了解,她学生的单位不批准他去日本。我出面做了工作,使他们喜结良缘,在北海道建立了小家庭。
我也曾经接待日本久留米市一位老翁随旅游团前来凭吊李白墓,第二年他又来了,我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他道出真情,他曾随日本军队驻扎在附近,他是来向李白忏悔来的,今后要为日中友好多做一些事。
马鞍山一带由于李白遗风熏陶,涌现出不少书法家、画家、诗人。大书法家林散之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书法超凡脱俗,深邃隽永,被誉为“当代草圣”。在日军侵华时代,他居住在马鞍山长江对岸的乌江镇,其书法当时就出名,远近许多人前来求墨。乌江镇在日军炮楼的控制之下,炮楼里的日本士兵也仰慕林散之的书法,有的常常去他家中索取,林散之憎恨日本鬼子,不想把字给他们,但又得罪不起,便将他的学生临摹的书法、字画,题上字糊弄打发他们离开。传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侵华期间是一个小队长,也迷恋和仰慕林散之的书法。
马鞍山市有位书法家叫刘墨村,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年轻时在北京与启功是好友,两人常常在一起砌磋书法,谈天说地。他的书法奇诡奔放,气韵风韵雄厚,别具一格。他早年丧妻,性格内向、矜持,也许是历史原因,他对日本人有成见,开始不愿意与日本人进行交流,书法也不愿买卖给日本人。
也许我与他有缘分,我赠送给他我的反映日本战争孤儿命运的小说《风媒花》给他,他阅读后很感动,我俩成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叙谈聊天。我请他参加与日本人士进行文化交流,他竟给我面子,欣然光临。想不到一次交流一名日本外交官迷恋了刘墨村的书法给我创作《翰墨情缘》带来了灵感和启谛。
那是在1986年的6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与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在马鞍山市举办“亚太地区的发展和面向21世纪中日双边关系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我组织马鞍山的书法家、画家为与会者挥毫泼墨进行表演,刘墨村先生也应邀参加,他一挥毫,气势浑宏的书法跃然宣纸,众人赞叹不已,一名与会的日本外交官宫本信生先生却情有独钟,他双目凝注、惊呆,待刘墨村表演结束后,情不自禁走过去握著刘墨村先生的手说:“我特别喜欢和欣赏您这种风格的书法,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十分敬佩您!”学术讨论会结束后,宫本信生先生通过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钱学明先生找我,他说宫本先生很迷恋刘墨村的书法,愿意出10万日元请刘老写两幅字,一幅赠送给他的老师神谷不二,一幅留著自己珍藏。刘墨村先生在我的沟通下,精心为宫本先生写了两幅字,由我通过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吉田重信转交给他。他收到刘墨村先生的字非常满意,激动不已,连忙给刘墨村先生和我写来感谢信,他说要把刘老的书法作为家宝珍藏。他还给刘墨村先生和我各寄了一块太阳能手表,以表示谢意。刘墨村先生体会到许多日本人士对中华文化瑰宝□□书法的喜爱和强烈开展日中文化交流的愿望,看到了一些曾参与侵华士兵的忏悔和为日中世代友好所作的实际行动,被深深地打动、感触,便“一笑泯恩仇”。他欣笔写下一首诗送我:“珠峰富士遥相对,一衣带水源流长鉴真麻吕垂先范,千古相传万世芳。”这首诗是他的心声,愿望,被我编入《翰墨情缘》中。
小说中李海天跳江自尽未亡,还真有其事,但不是文化人士,而是时任马鞍山市的一位劳动局长,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斗得无法忍受,一天,顶著凛冽的寒风,来到采石矶传说李白跳江捉月的联壁台,纵身跳下,被江水吞噬,算他命大,因他穿著棉祆,沉下去又浮起,正好一条渔船路过,将他救起,送往医院,真是大难不死。其实,文化大革命中,有许许多多文化人士被批斗得死去活来,有的无法忍受而走上不归之路。
书中描写马鞍山诗人协会与日本诗人协会交流基本是真实的记载,所引用的诗,是日本北海道汉诗人协会会员所写。书法与汉诗有著不可分割的联缘关系。
中日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幸,相当一段时间没有往来,但共同文化_缘没有割断两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爱好和交流愿望,文化交流又是连接中日友好的纽带,文化交流诞生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催生了一桩桩五彩斑斓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