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导报调查
有关新冠疫苗接种意愿问卷调查 Q1:您的年龄
18-30岁
31-40岁
41-50岁
51-60岁
60岁及以上
Q2:您知道日本通过《修正预防接种法》吗?(可多选)
接种疫苗是日本国民有义务
接种工作由日本各市町村实施
接种疫苗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若接种疫苗出现不良后果,损害赔偿由政府承担
不知道
Q3:针对新冠疫苗,您愿意接种哪里的(可多选)
欧美疫苗
日本疫苗
中国疫苗
其他
Q4:明年春季开始,您愿意在日接种疫苗吗?
愿意
不愿意
观望
不知道
Q5:如果您愿意接种新冠疫苗,原因有哪些?(多选)
1、我觉得公开上市的新冠疫苗基本是安全的
2、我觉得接种疫苗对预防新冠肺炎是有效的
3、我觉得接种疫苗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4、我觉得接种疫苗可以保护周围的人(家人、朋友、同事)不受感染
5、其他
Q6:如果您暂不愿意接种疫苗,原因有哪些?(多选)
1、生活预防就好,不需要接种疫苗
2、我怀疑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我担心接种后会引发不可知的副作用
4、接种疫苗的过程可能不安全或太麻烦
5、其他
旅行 : 日本高僧与峨眉山桥桩
2007/02/05 20:40 (1910 次阅读)



雪岛



  人说,去一个地方旅行就像是读一本书,而峨眉山这本书,我已经读两遍了。头遍是三年前,我照着一张旅游图,从山脚下的报国寺出发,一直爬到了金顶,并且看到了日出。那次经历,真有读了一部奇书的感觉。峨眉山是佛都名山,山上有大大小小近百座庙宇,还有生态猴区,有专供探险的悬崖栈道。第二次是丙戌深秋,这回,没有直奔金顶,而是放慢了节奏,走一处,就停下来看一处。或在农家乐饭庄住上一宿,品一品石磨豆花,尝一尝山里的蘑芋,或在山间茶亭消停半晌,喝一杯农家采的山茶,听听远处的松风和近处的泉声。无论是走,还是停,都将自己溶入大山,细细读着,品味着。果然,慢走有慢走的收获,驻足有驻足的乐趣。在著名景点潮音阁下方的山壁上,我读到了一个关于大山的故事,这道故事很曲折,而源头还在日本。

  那已经是上上个世纪发生的事情了。1825年冬,那大概是傍晚,或者早晨,在日本沿海的一个禅寺里,走出一个叫良宽的年轻僧人。良宽八岁就入佛门,晨钟暮鼓,念经吃斋,禅寺的生活,将他修得六根清静,他唯一的爱好,就是念经读书,其次就是练习书道。

  在良宽出家修行的禅寺里,不仅有念不尽的经书,还有来自中国的法帖,其中最令他着迷的,便是一张商代的大篆《散氏盘》拓本。每天早晨,他总要沐浴焚香,磨墨抚帖,细细地临上一个时辰。临《散氏盘》成了良宽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日课,如果哪天没有临帖,就会觉得生活里缺少了什么,甚至连吃斋饭也都没味道。

  禅寺依傍着大海,只要有空,良宽总喜欢到海边走走,看潮涨汐落,看已经变成桑田的沧海,海给了这个年轻的出家人很多启示。当然,最令他感悟至深的就是海水的涨落与月圆月缺的必然联系。看到月缺了,良宽的心里就生出一丝淡淡的忧伤;看到月圆了,良宽的心里会生出一丝欣慰。其实,月亮的阴晴圆缺都是自然规律,是不以良宽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僧人那颗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心,总会平添出缕缕幽思。因为良宽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他虽然没有到过中国,可是对李白杜甫却是顶礼膜拜,大唐的诗神孕育了他的诗人之梦,他一生写了很多首古诗,为日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如果没有良宽那颗诗心,如果没有他对海对岸文明故国的向往,也许那个傍晚他不会来到海边,而这个神话般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正应验了佛家的那句话:一切都是缘份啊。

  良宽来到了海边。那刻,大海正在落潮,浑沌的潮水正随着血一般的晚霞,一步步向远处退去。良宽追随着潮水,朝前走着,那片海滩的沙子细如白玉,脚踩上去就会留下一个浅浅的脚印,良宽走上几步,就会停下来,感受一下大海。海正大吞大吐着,或者说是呼吸着,她的每一次吸纳吞吐都是那般令良宽惊心动魄。他又朝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不远处的海滩上,躺着一个条形物体。起先,良宽以为是一条小鲸鱼,因为那片海滩上,常有来不及游走的鱼类光临,最后被赶海的人拾走,良宽不赶海,再说佛门禁止杀生,更不用说吃荤了,平时他在海边拣到一个小生灵,那怕是一个小小的海蜇,也会将其放入大海。他站在海边,看着海滩上的物体,竟一下站了半个时辰。那个物体竟也看着他似的,一动也不动。良宽看着,就觉着有些好奇了,如果是鲸鱼,一旦搁浅,就会挣扎,起码来说,会摆动几下尾巴,可是那物体却是静止的,静若处子般的。良宽又看了半个时辰,便动了心,因为如果不去看看,再过一会儿,大海又要涨潮了。

  良宽走下海滩,一直走到物体跟前。海滩上湿漉漉的,落在滩涂上的月光也是湿漉漉的,同时潮湿的,还有良宽的那颗心,每逢大潮汛之夜,他的心里总有一种莫名的骚动,总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如此良辰美景,如果不写首诗,总觉得对不起故国的那些诗神。他喜欢李白的咏月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头看明月,低头思故乡。”有限的二十个字,却写出了无限意境。同样是写夜晚,李商隐却是另外一番境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良宽盼望这个月夜诗神能赐给他灵感。

  灵感真的来了,却不是诗神赐给的,而是中国的百川!海滩上躺着的是一根来自中国的古桥桩。当良宽将那根桥桩抬起,发现上面刻满了篆书,内容是记载有关这座桥的位置和建造历史。自从爱上了唐诗,良宽就一直痴迷中国书法,在中国灿烂的古文化领域,诗与书是不可分割的。那天夜里,良宽借着月光,一遍遍读着桥桩上的篆字,不仅明白了这根桥桩来自中国的峨眉山下,还知晓了这座桥建造的年代。

  良宽一遍遍抚摸着桥桩,一首流传百年的诗突然脱口而出:

  

  不知落成何年代,

  书法遒美且清新,

  分明峨眉山下桥,

  流寄日本宫川滨。

  

  良宽吟完那首诗,又面对大海久久地坐着,直到子夜时分,才回到禅寺。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良宽已经圆寂,而这首诗却成为良宽的墨宝,被留在人世间,这段经历,也成了千古美谈。日本书道杂志曾于1982年第一卷第一号专刊,刊登了这首诗的墨迹,诸多书家对良宽的书法和诗歌成就,作出高度评价。而良宽这个无名僧人,也因为这首诗,成了日本人心中的偶像,在日本和世界一些地方,正在悄悄出现着良宽热。良宽写下的大量古诗,已经印成书,走进了很多家庭,成了日本文化的一道风景。

  良宽的这首诗,已经刻上碑亭,存放在峨眉山清音阁下方“日本诗碑亭”处,紧挨着这块诗碑的,是一块刻着桥桩的《漂流图》石碑——这根桥桩被峨眉山山泉冲走后,就顺流而下,流入乐山的岷江,又从嘉陵江入长江,走八百里洞庭湖,经过黄鹤楼,紫金山下燕子矶,从长江入海,最后又顺着潮水流到了日本北海道。

  这个碑亭,是日本一个民间诗歌学会捐款建成的。当我读到良宽的诗和峨眉山桥桩的《漂流图》,我被良宽的精神感动了,也被峨眉山桥桩不畏艰险的漂流精神感动了。从峨眉山到日本海,要经过多少曲折,这一路之上,又有多少顽石要阻挡它,又有多少贪婪的人想打捞它,或者将其拖上岸,拿去垒猪圈,或者劈成柴火烧了,或者藏入私家,拿去变钱。在历史上,不是有过千古名碑当猪圈石的先例吗?文化是世界的,如果我们国人都能像良宽那样,热爱华夏文化,或许我们的文化遗产会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存。写到此,草成小诗一首,献给良宽,也献给峨眉山下的那根桥桩——

  峨眉仙山一桥桩,

  历尽万劫始到海,

  方过白云黄鹤处,

  便下赢洲到扶桑。


评分: 0.00 (0 票) - 对此文章评分 -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