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从金融危机看“社会主义”
日期: 2008/10/29 13:52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欧美,各国政府普遍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社会主义”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美国有人批评保尔森的救市计划走向了“社会主义”,10月13日的《金融时报》发表文章《如何让“银行社会主义”从政治上被接受?》,更有甚者称“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华盛顿邮报》干脆发表文章说“我们现在都是中国人了”。这在国内学者中,特别是“左派”和“新左派”中,多少引起了一些波动。

  对此也有人谨慎地表示要“‘警惕’这种思潮带来的‘醉意’”。昨天的联合早报网刊登文章《辩清金融海啸中的“社会主义”》,认为西方人的“社会主义”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国家干预和国有化,其中融合了民主社会主义、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福利国家主张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以及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三条道路”。而一些中国人所强调的是意识形态上的传统社会主义。当下西方广泛地使用“社会主义”一词会否带来所谓的“醉意”姑且不论(我个人以为“醉意”这种论调本身就有意识形态化的思维),“社会主义”究竟意味着什么确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建立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有计划和国家干预,似乎市场和计划并不是界定社会主义的可靠标准。但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虽然市场和计划可同时存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但二者在不同制度下却有截然不同的意义。社会主义树立了一个目标,即实现广泛的平等、社会正义、个人幸福、财富极大积累等等,构画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这一点被自由主义者批评为无法实现)。同时它强调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也就是集中管理,实行有意识的管理行为,制定经济计划,因为在社会主义者看来计划可以更合理地处理问题,并使行为具有可预见性。而资本主义或说自由主义恰恰反对有意识地进行资源配置,认为竞争是进行社会调节的最佳方式,个人自由具有至高无尚的地位,只有在竞争的条件无法实现时,计划才是必要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极富创见的看法,尤其是置于中国特殊的背景下。首先,发展生产力几乎是无可置疑的目标,马克思并没有说共同贫穷就是社会主义,而是说先进的上层建筑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仍然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而非像自由主义者所批评地那样,不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长远的政策规划都服从于这个目标。当下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之所以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原因正是它与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相悖;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西部大开发,均可作为例证。

  社会主义要求有一个目标,同时要求在这个目标的前提下,实行集中管理。或者用一种更为直观的说法,“集中力量办大事”。上世纪最伟大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也不得不承认,“一个有计划的社会肯定会比现在的情形更能促成某些目标的实现”,但他也指出,目标的多元化使得形成共同的目标不可能,不同的目标之间可能是冲突的,进行各种不同价值的轻重权衡也会异常艰难。前面我已经指出,实际上一个共同的目标是可能的;同时具体情形下,目标之间的取舍与价值的权衡也并非像哈耶克说得那样艰难。奥运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奥运会这个目标,无疑在处理目标冲突的时候是优先的。至于所谓的价值冲突,为了奥运会北京实际“单双号”以及严格的交通管制,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但这些为了办好奥运会的措施值不值?我不多说,国人可以自己感觉一下。从汶川地震到奥运会,外国人常惊叹于中国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而这种动员能力正是建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基础上。这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无怪乎伦敦市长感叹将难以超越北京奥运会。

  就像自由主义者所说的,自由并不代表放任,保证竞争的法律制度和无法创造竞争条件时的计划也是必要的;社会主义也并不代表完全的计划,以自由竞争体制来实现最终的目标也是必要的。当然,这会有一种政治危险,即强调整体目标至上的前提下个人被剥夺自由等权利。但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来看,通过制度设计避免这种危险是可能的。

  当然,社会主义还有哲学层面的意义,它代表了人类对于公正、正义等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一种完美的人类理想。经常会有一种说法,即社会主义信仰的丢失,现在还有多少人有社会主义信仰?但我想指出的是,如果我们对于公平、正义、幸福等美好的事物还有追求,这种追求与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一致的。

  最后回到金融危机中的国有化问题。假如今天金融危机发生在中国,政府对深陷危机的金融机构实行国有化,恐怕不会有什么反对的声音,因为维持金融系统的稳定是社会共同的目标。但这在极度崇尚自由的美国就不同了,国有化意味着政府直接介入金融系统,是对市场自由竞争的干预,反对声音自然无可避免。当然,金融系统面临着崩溃,市场无法自动恢复的时候,“救市”也并不为自由主义者所反对,但他们所提出的方案是“注资”而不是“持股”。注资的方案或许可以避免对自由竞争的损害,但却是极度不公平的,因为这意味着用纳税人的钱去挽救一个私营的公司(既然私有,凭什么无偿得到公共资金的救助?)。国有化是一种更优的选择,这勿庸置疑。而国有化的手段,实为“社会主义”的手段,因为如前所述,社会主义意味着有意识地集中管理和调节,国有化就是政府直接控股银行,对金融系统进行干预。至于外媒所声称的诸如“建立美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无非是外媒借来批评国有化救市方案的说辞罢了,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与其说美国是学习中国的社会主义,倒不如说是美国学得是它自己的凯恩斯主义。

  重要的是,需要意识到,美国的制度被证明并不没有想像中那么优越。金融危机的教训警告我们,要避免片面照搬美国的做法,关键还是“摸着石头过河”,还是中国自身的经验。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李海明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8800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