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视点:
去年8月份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延宕至今已14个月之久。这场危机肇始于美国房市泡沫破裂,并随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呈逐步升级和扩散之势。今年9月,随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强行“国有化”,雷曼兄弟无奈破产,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转型,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更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美国正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在次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愈加显现之际,我们尝试着对次贷危机逐本溯源,探求这场被许多人称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以便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厘清不断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业发展之路。
初露峥嵘:低门槛放贷引发四伏危机
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而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
美联储前货币事务局局长文森特·莱因哈特认为,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许多(美国)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例外:大量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忽视风险的结果,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5年8月份,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愈演愈烈:滥用创新工具导致金融风暴“火”速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
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在美国住房市场繁荣时期,上述过程运转流畅,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这场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中形成的投机盛宴注定不能长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
但当此时,华尔街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似乎毫不知情。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
以上事件只是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境遇的一个简单写照。在此期间,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
2007年9月17日,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
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采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贷款的贴现率,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贷款等方式,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
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了0.2%,为2001年三季度以来最糟糕表现。
高危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惨遭”历史巨变
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迎来了2008年,这注定又将是华尔街的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危期。
在第一个高危期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即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对于这起并购案,许多媒体均以“枪口下的婚姻”来形容,意指贝尔斯登虽万般无奈,但饱受资金短缺之苦最后只能委身于摩根大通。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事后说,之所以对贝尔斯登采取断然措施,并提供政府担保,主要当时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任何精神准备,而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一旦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预料的打击。
尽管从救助贝尔斯登开始,美国舆论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投行提出了质疑。但从效果来看,美联储的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忧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4月份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4.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9%。当月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均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不过,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外界的预料,也证明西方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当时金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进入2008年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
“两房”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政府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政府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
在过去一年中,“两房”亏损达到了140亿美元。“两房”股价也暴跌了约90%。9月7日,美国政府再度出手,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
保尔森的解释是,考虑到“两房”的庞大规模和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两房”中任何一家企业垮台,“都会使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因此,接管两公司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但“两房”问题只是第二个高危期的一个序曲,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7日,美国政府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
将今年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计算在内,次贷危机已使美国前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华尔街正经历一场“世纪洗牌”。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对“新华视点”记者说,人们印象中的华尔街格局已经成为过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其网站上说,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巨变,造就了“华尔街的新世界”。路透社则发表评论说,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何去何从:次贷危机发展方向仍待观察
在诸多重量级金融机构相继倒下之后,谁是下一个牺牲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对冲基金和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也可能很难逃过这场噩运。对冲基金经营模式和投行类似,甚至投机性更高,一些对冲基金已经因此蒙受巨额损失而遭遇清盘;在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流动性困境被迫卖给摩根大通银行后,美国另两大银行--美联银行和国民城市银行也因巨额损失被投资者抛售,股价近来出现暴跌。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更为严峻的阶段。目前,导致诸如AIG等机构陷入困境的已不再是次贷支持证券,而是信贷违约掉期(CDS)等金融衍生产品。
另据高盛估计,在2012年之前,美国房贷损失将达到6360亿美元,这将引发金融机构普遍惜贷。这种状况有可能导致2008年和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8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整体经济每年损失2500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房价走势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但目前还未走出谷底,房贷违约率仍在上升。因此,预计次贷危机很有可能将持续到2009年甚至2010年。
不过考虑到美国7000亿美元的庞大救市措施的出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会暂时停止。陈志武就表示,从积极角度看,“现在最低谷阶段已经过去”。
教训颇多:创新还需扎根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化已经给世界金融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许多以美国式金融创新为效仿模式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反思和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这次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创新的隐患,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这就使泡沫不断膨胀,最终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也是不能禁止的,但是创新后,应该了解这些创新产品的好处和影响,在监管上,给予一定的重视。”
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也指出,应充分评估金融全球化影响的深度和联动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作辩证分析。要更加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为适应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传递越来越快的特点,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说。他建议,应当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杜绝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真空。同时,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共同跟踪和关注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
事实上,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许多机构违背“谨慎经营”的原则,利用创新滥用金融杠杆密切相关,高负债率和利用资本市场过度融资造成了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深度灾害。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对于中资金融机构来说,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总经理吴晓辉则认为,次贷危机表明虚拟经济已经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仅2007年4月,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就达到了3.21万亿美元,衍生品交易量为10.37万亿美元,据此测算,全年交易量将超过3000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的67倍。“虚拟经济的超常发展鼓励了投机,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也加大了经济的波动,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把资源有效配置给有成长价值的行业和公司,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市场。
去年8月份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延宕至今已14个月之久。这场危机肇始于美国房市泡沫破裂,并随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呈逐步升级和扩散之势。今年9月,随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强行“国有化”,雷曼兄弟无奈破产,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转型,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更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美国正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在次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愈加显现之际,我们尝试着对次贷危机逐本溯源,探求这场被许多人称为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以便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厘清不断改革开放中的中国金融业发展之路。
初露峥嵘:低门槛放贷引发四伏危机
2007年春季,一场金融风暴在华尔街酝酿。美欧媒体开始频繁出现一个大众比较陌生的词语——“次级房贷”。而在接下来一年多时间里,由之引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震撼了全球金融市场,更使得一批“明星”级金融巨头濒临破产困境。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贷供应商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告破产。当年春天,美国次贷行业崩溃,超过20家次贷供应商宣布破产、遭受巨额损失或寻求被收购。由此,广为世人所知的美国次贷危机渐显峥嵘。
所谓次贷,是指美国房贷机构针对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群专门设计出的一种特别的房贷。相对于风险较低的“优质”贷款而言,这类贷款人的还贷违约风险较大,因此被称为“次贷”。
从2001年到2005年,美国房市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保持繁荣,这也刺激了抵押贷款机构超常规发展的欲望。受利益的驱动,一些银行等放贷机构纷纷降低贷款标准,使得大量收入较低、信用记录较差的人加入了贷款购房者的大潮,成为所谓“次贷购房者”。
美联储前货币事务局局长文森特·莱因哈特认为,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是许多(美国)家庭基本没有通过资产积累创造财富的公开途径,只有一个例外:大量资源可以帮助人们对住宅进行杠杆式投资,政府也对此提供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如抵押贷款还款利息的税收减免等。”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忽视风险的结果,为危机日后全面爆发埋下了隐患。
2005年8月份,美国房价达到历史最高点,此后美国不少地区房价开始回落。到2006年,房价上涨势头停滞,房市开始大幅降温。房价下跌使购房者也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
与此同时,美联储为抑制通货膨胀持续加息,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在截至2006年6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美联储连续17次提息,利率先后提升了4.25个百分点。
由此,出现了大批“次贷购房者”无力按期偿还贷款的局面,次贷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愈演愈烈:滥用创新工具导致金融风暴“火”速蔓延
在经历了2007年前几个月的发酵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蔓延到购买了次贷支持证券的投资者。
2007年6月7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基金停止赎回。惊恐、疑惑的投资者很快发现,这两只基金持有大量与次贷有关的证券。
在美国,个人向银行等放贷机构申请住房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住房抵押贷款作为一种资产“卖给”房利美和房地美等机构。后者将各种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资产支持证券”(ABS),经由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评级,然后再出售给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投资者。这个过程被称为“资产证券化”。
在美国住房市场繁荣时期,上述过程运转流畅,购房者、放贷机构、负责打包资产支持证券的投资银行和购买这部分证券的投资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这场在美国住房市场泡沫中形成的投机盛宴注定不能长久。随着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损失开始弥漫,最终波及到持有次贷的各类投资者。
但当此时,华尔街对即将到来的风暴似乎毫不知情。7月19日,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创下历史新高,首次突破14000点大关。
到2007年8月份,随着大量次贷形成坏账,基于这些次贷的证券也大幅贬值,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从美国花旗银行到德国德意志银行,从英国汇丰银行到瑞士瑞银集团,全球各地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均发现自己手中持有大批次贷支持证券。由于这部分证券缺乏流动性,其价值和风险均难以判断。不少金融机构为满足有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要求,开始抛售资产,停止发放贷款和储备资金。一时间,银行系统惜贷气氛浓厚,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短缺,这种现象又被称为“信贷紧缩”和“信贷危机”。
2007年8月6日,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宣布破产。8月16日,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边缘,此后该公司从银行集团获得110亿美元紧急贷款后逃脱一劫。9月14日,英国诺森北克银行发生储户挤兑事件。
以上事件只是信贷危机中众多金融机构境遇的一个简单写照。在此期间,随着美国房价下跌,房贷违约率上升,房贷支持的证券价值缩水,众多金融机构宣布遭受巨额损失,有的宣布破产或被收购。
2007年9月17日,格林斯潘首次承认,美国房市存在泡沫,并警告说美国房价有可能超出大多数人预料,出现两位数的降幅。
为应对金融动荡,美联储等西方央行开始采取联手行动,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2007年9月到2008年4月,美联储连续7次降息,将基准利率由5.25%大幅削至2%。除此之外,美联储还宣布降低直接面向商业贷款的贴现率,并通过向投资银行开放贴现窗口、拍卖贷款等方式,持续向金融市场投放资金。
尽管如此,次贷危机开始向美国经济基本面扩散:失业上升、消费下降。2007年四季度美国经济下降了0.2%,为2001年三季度以来最糟糕表现。
高危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巨头“惨遭”历史巨变
全球金融市场在动荡中迎来了2008年,这注定又将是华尔街的一个“多事之秋”。从年初到现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大致经历了两个高危期。
在第一个高危期中,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陷入困境,最终被摩根大通银行收购。
3月14日,美联储宣布,对陷入困境的贝尔斯登提供紧急贷款。但贝尔斯登最终没能“挺”下去。两天后,即3月16日,在美联储极力撮合下,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的“跳楼价”将自己卖给了摩根大通银行。美联储则为这笔并购案提供了大约300亿美元的担保。
对于这起并购案,许多媒体均以“枪口下的婚姻”来形容,意指贝尔斯登虽万般无奈,但饱受资金短缺之苦最后只能委身于摩根大通。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长保尔森事后说,之所以对贝尔斯登采取断然措施,并提供政府担保,主要当时市场对贝尔斯登破产没有任何精神准备,而贝尔斯登与其他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一旦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无法预料的打击。
尽管从救助贝尔斯登开始,美国舆论对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华尔街投行提出了质疑。但从效果来看,美联储的举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忧虑。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次贷危机一度缓和,纽约股市也出现回稳迹象。4月份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涨4.5%,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上涨4.8%,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5.9%。当月美国花旗银行、高盛和德国德意志银行的负责人均表示,美国次贷危机最严重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
不过,接下来事态的发展明显超出了外界的预料,也证明西方主要金融机构负责人对当时金融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
进入2008年7月份,美国金融市场再度紧张起来:投资者开始担心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有可能陷入困境。
“两房”是私有企业,但又作为“政府授权企业”享有各种优惠。次贷危机爆发后,有政府担保背景的“两房”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为谋求更大市场,“两房”也大举扩张,发放了更具风险性的贷款种类,这导致亏损不断扩大并形成影响全球金融市场的危机。
在过去一年中,“两房”亏损达到了140亿美元。“两房”股价也暴跌了约90%。9月7日,美国政府再度出手,出资2000亿美元接管“两房”。
保尔森的解释是,考虑到“两房”的庞大规模和对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两房”中任何一家企业垮台,“都会使美国和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动荡”,因此,接管两公司是当前保护市场和纳税人的“最佳手段”。
但“两房”问题只是第二个高危期的一个序曲,随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美国多家重量级金融机构陷入困境,局势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银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17日,美国政府被迫对陷入困境的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紧急贷款。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了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21日,美联储宣布批准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实施业务转型,转为银行控股公司,即普通商业银行。25日,美国监管机构接手美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将其部分业务出售给摩根大通银行。
将今年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计算在内,次贷危机已使美国前五大投行全军覆没。华尔街正经历一场“世纪洗牌”。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对“新华视点”记者说,人们印象中的华尔街格局已经成为过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其网站上说,美国投资银行业的巨变,造就了“华尔街的新世界”。路透社则发表评论说,这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何去何从:次贷危机发展方向仍待观察
在诸多重量级金融机构相继倒下之后,谁是下一个牺牲品?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对冲基金和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也可能很难逃过这场噩运。对冲基金经营模式和投行类似,甚至投机性更高,一些对冲基金已经因此蒙受巨额损失而遭遇清盘;在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因流动性困境被迫卖给摩根大通银行后,美国另两大银行--美联银行和国民城市银行也因巨额损失被投资者抛售,股价近来出现暴跌。
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说,由美国次贷引发的这场金融危机发展到今天已进入一个更为严峻的阶段。目前,导致诸如AIG等机构陷入困境的已不再是次贷支持证券,而是信贷违约掉期(CDS)等金融衍生产品。
另据高盛估计,在2012年之前,美国房贷损失将达到6360亿美元,这将引发金融机构普遍惜贷。这种状况有可能导致2008年和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下降1.8个百分点,相当于美国整体经济每年损失2500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房价走势是这场金融危机的关键,但目前还未走出谷底,房贷违约率仍在上升。因此,预计次贷危机很有可能将持续到2009年甚至2010年。
不过考虑到美国7000亿美元的庞大救市措施的出台,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会暂时停止。陈志武就表示,从积极角度看,“现在最低谷阶段已经过去”。
教训颇多:创新还需扎根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化已经给世界金融稳定和全球经济增长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对于许多以美国式金融创新为效仿模式的新兴经济体来说,反思和汲取次贷危机的教训显得尤为重要。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表示,这次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创新的隐患,金融衍生品越搞越复杂,监管又没跟上,这就使泡沫不断膨胀,最终酿成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创新是必要的,也是不能禁止的,但是创新后,应该了解这些创新产品的好处和影响,在监管上,给予一定的重视。”
中国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也指出,应充分评估金融全球化影响的深度和联动效应,对金融创新的应用和推广作辩证分析。要更加稳妥地处理好监管与创新的关系,积极引导和扎实推进银行业金融创新,同时注重防范创新风险,坚持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监管理念。
“为适应金融全球化条件下金融风险传递越来越快的特点,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曹红辉说。他建议,应当加强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杜绝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真空。同时,制定统一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体系,共同跟踪和关注跨国金融活动和资金流动。
事实上,次贷危机的爆发与许多机构违背“谨慎经营”的原则,利用创新滥用金融杠杆密切相关,高负债率和利用资本市场过度融资造成了金融系统与实体经济深度灾害。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表示:“对于中资金融机构来说,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创新与谨慎经营的基本原则两者之间的关系,将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招商银行资金交易部总经理吴晓辉则认为,次贷危机表明虚拟经济已经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仅2007年4月,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量就达到了3.21万亿美元,衍生品交易量为10.37万亿美元,据此测算,全年交易量将超过3000万亿美元,相当于2006年全球GDP的67倍。“虚拟经济的超常发展鼓励了投机,导致大量资本从事非生产性投资,也加大了经济的波动,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也认为,次贷泡沫的危机给新兴市场最大的启示就是不要过度虚拟,要成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把资源有效配置给有成长价值的行业和公司,做实做强做大基础“标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