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解析中日抗震救灾的思路和方式
日期: 2008/05/28 18:42 评分: 1.00/1

作者:冯笑

日本在对待地震问题上思路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的观念太陈旧。

日本可能早就发现地震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把精力都花在了地震发生时能做些什么,对细节的安排和考虑同样能够像预测地震一样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日本正是从频繁发作的地震中总结了教训,而采取了切实的步骤,才使得地震中死亡人数越来越少。

图表面政绩,驴屎球子外面光,结果是千百万人生命的代价,某种意义上来说,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温家宝总理提到“多难兴邦“,这句话应该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日本就是在频繁发作的地震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待地震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谈该话题前,先看一份有关日本历史上地震死亡人数,就能看出些端倪:

1923年9月1日,东京发生7.9级地震,142807人死亡。

  ●1927年3月7日,京都地区发生7.3级地震,2925人死亡。

  ●1933年3月3日,本州岛北部三陆发生8.1级地震,3008人死亡。

  ●1944年12月7日,日本中部太平洋海岸发生7.9级地震,998人死亡。

  ●1946年12月21日,日本西部大面积地区发生8.0级地震,1443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神户及附近地区发生7.3级地震,6437人死亡。

  ●2004年10月23日,新潟发生6.8级地震,67人死亡。

  ●2007年7月17日,新潟西南发生6.8级地震,9人死亡。

从这份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出日本人在地震中一直在逐渐递减,这是为什么?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人一边倒的指责国家地震局,国家地震局一边很尴尬的解释,一边很无奈,似乎只有国家地震局准确预报了地震后,我们才能避免这场大灾难,如此说明通过唐山大地震后,我们的思路还是没有转过来,我们还是维持以往的陈旧思路,认为只有预报准确了,我们才能避开地震灾难,然而这种思路未必正确。

假如我们根本做不到预测地震,我们就无所作为了吗?

那么究竟汶川大地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思考呢?

为此我们可将中日两国对待地震和如何处理地震灾难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比较,由此看出两国在处理地震时的差别,有了比较,我们就能看到对方的长处和自己的弱点。

通过有关资料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在处理地震等灾难中,采取的步骤是步步都考虑到,尤其是细节部分,因而死亡率就会逐年降低,

温家宝总理提到“多难兴邦“,这句话应该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日本就是在频繁发作的地震和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中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对待地震的办法,值得我们学习。

在不成熟的商品社会中,我们显得过分浮躁,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在灾难发生时,由于没有预作准备,因而是张皇失措。多年来,政府部门,上上下下盯的是所谓“GDP”,驴屎球子外面光,我们太追求表面效益,焉有大祸不临。

日本可能早就发现地震是很难预测的,所以把精力都花在了地震发生时能做些什么,对细节的安排和考虑同样能够像预测地震一样挽救很多人的性命。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能看出日本在对待地震的思路和处理方式和我们完全不同。

第一,在日本这块经常晃动的岛屿上,“久经震场”的日本人由于掌握了大量的地震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震经验,所以面对地震往往比其他国家的人要镇静得多。同时,日本在测震、防震、救灾方面下了很大工夫,投入了巨资,这也是日本人不怕地震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是个非常聪明的民族,他们在不断发生的地震中发现地震是很难预报的,于是转而着眼于“防患于未然“。

早在1978年,日本便制定了《大规模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规定一旦预测到大地震,在发生前两三天,将由首相亲自发表《警戒宣言》,政府随即启动全面避难救援措施。

除此之外,日本科学家还在一些海域的水下2000米的海槽上安装了监测系统,通过海上监测船将有关信息发射到人造卫星上,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密切监视大陆架板块的移动。

此外日本制定的《灾害救助法》第37条规定,东京都必须每年都会把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作为灾害救助基金进行累积。

地震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也不小,但是至今没有制定有关地震方面的法律,同样我们也没有法定的“防灾日”,因而我们大多数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人在经过多年后,早已忘却,下一代人更是对地震的可怕一无所知。

而在日本每年法定的“防灾日”,日本全国上下都会动员市民参与大规模的地震防灾演练,一方面让市民懂得如果应付突如其来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市民时时不忘防灾。

另外,日本政府还开发了“地震受灾早期评价系统”,这个系统储存了大量4级以上地震的灾难资料,一旦发生大地震,该系统可以在30分钟内自动算出受灾规模,指导当局有针对性地迅速展开救援措施。长期以来,日本在建立城市防灾体系的工作中,始终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公路、铁路、公园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抗震性与安全性上。走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只要稍微开阔一些的绿地都会被政府划定为灾难来临时的“缓冲地带”。

第二,日本的法律在建筑物抗震、防火等安全性方面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建筑基准法》规定,新建建筑必须达到在百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倒塌、在数十年一遇的地震中不受损的抗震强度。一个建筑工程要获得开工许可,必须提交建筑抗震报告书。法律还规定,只有拥有一级建筑师及更高资格的人才能编制抗震报告书。建筑抗震报告书必须经过相关部门检查,确认无误后工程才能开工。

在汶川大地震中,有许多外观似乎非常漂亮的楼房倒塌,这被专家称为伪现代房屋,这同样反映了国人的浮躁,太注重面子,以至于至千百万人性命于不顾,而希图一些面子工程,另外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许多县城居然就敢建在有多条断裂带上,而且似乎地震部门也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这个责任地震部门大概不能推脱。

第三,日本对中小学和公共设施的安全性非常注意。在日本,除了公园、广场和指定的空地等野外露天避难场所之外,还有体育馆、幼儿园、文化中心、小学和中学等。学校也是日本重点的避难场所。一般一所小学可以覆盖附近两三千居民,学校的建筑抗灾预防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当发生地震等灾害时,附近的居民可以迅速步行到小学避难,使用急救物资。
    在日本的小学和中学都设有储备仓库,配备足够的避难物资,有灾害应急食品,临时厕所、固体燃料、供水水筒、毛毯、防水塑料布、铁锹、医疗急救品等。中学除了成为避难场所之外,也同时作为地区医疗救护基地,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和药品。

笔者查阅了国内有关中小学建筑的有关法规,很遗憾,这些设计规范太宽泛,对在地震断裂带上建筑校舍要求也仅是轻描淡写一笔,同时,对农村中小学建筑和城市中小学似乎也不一致,农村中小学建筑要求更低一些,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成千上万的孩子的死亡,和我们对中小学建筑标准过低关系很大。

在现在网上揭露的材料看,汶川一些学校的建筑物用钢筋比铁丝粗不了多少,混凝土则简直用手一搓就呈粉状。

为此,笔者想为何不能制定相关中国中小学,幼儿园(农村和城市应该一致)建筑标准和相关法律。同时规定中小学建筑绝对不能建在地震断裂带上。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汶川大地震不仅和自然界有关,而且和我们自身的素质有关,也就是既有天灾,也有人祸。

假如这场汶川大地震造成那么大损失还不能让我们清醒,死了那么多人,尤其是孩子,还不能让我们痛定思痛,还在那里胡乱指责这个,指责那个,那么我们中国人真不可救药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经过这场大地震后,我们不妨学习日本的经验,集中我们的地震专家,建筑学家,法学家及其他有关专家认认真真研究一下中国地震和防范办法,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这样就不会在下次大地震来临时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和引用文献:

大洋网 背景资料:日本防震抗灾有高招  2005年12月09日

红网 日本防震救灾体制面面观

广州日报 孙瑞灼:学学日本的防震救灾经验

多地震国家如何抗震? 日本:血的教训换来防震强国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74366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