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中投三笔投资引全球热议
日期: 2008/02/04 20:04
新浪财经

中投最富的“穷人”?

一出生,“孩子”衣兜里就怀揣着爹妈(财政部)给他的2000亿美元,并配备了11个牛气冲天的“管家”和“私人秘书”。除了手捧大把美元外,这“孩子”似乎穷得很彻底。

美国第二大投行摩根斯坦利在2007年12月19日公布了一则令自己蒙羞的公告——本财年第四季度次贷债券投资减记高达94亿美元,这是该公司成立73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值得玩味的是,同一天,大洋彼岸的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以下简称中投)却送来一份厚礼:宣布向大摩投资50亿美元,并持有其不超过9.9%的股份。

一时间,海外媒体甚至据此惊呼:中国将买下全世界。果真如此吗?

三次不同的投资实例

目前战绩为:投资黑石暂败、投资中铁小胜、投资大摩前景可观。

2007年9月29日,诞生在北京金融街23号的一个“新生儿”震惊了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界。

“孩子”有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而更多的左邻右舍习惯叫他的通用名:“主权财富基金”。一出生,“孩子”衣兜里就怀揣着爹妈(财政部)给他的2000亿美元,并配备了11个牛气冲天的“管家”和“私人秘书”。最为关键的是,“孩子”稚嫩的肩头从此将担负着历史赋予的双重使命:对外,以境外金融组合产品为主开展多元投资,实现外汇资产保值增值;对内,继续代表国家履行国有金融机构出资人的职能,进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

机遇似乎并没有特别眷顾这个富家弟子。至少从目前状况看,他正遭遇着投资思路混沌、人才奇缺等的诟病,而其被寄予的厚望——复制“淡马锡”则变得遥遥无期。除了手捧大把美元外,这“孩子”似乎穷得很彻底。

“中投从筹建到现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中欧国际商学院教授许小年在接受《英才》采访说。

商业逻辑的推演,或许能清晰地证明许的判断真伪有几分。

筹建中投意欲何为?官方的说法是:通过投资实现外汇资产和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增值。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接受《英才》采访时则坦言: “这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其言论正面回应了西方国家质疑者在其“政府背景”上的焦虑。来而不往非礼也,似乎没有任何规定中国主权基金就不能主动出击。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则直接概括为:中投成立的目标,一是为提高外汇储备收益率,二则缓解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由此可见,其在政策面的战略选择和市场面的盈利冲动决定了这只国家主权基金的主航向。

可蹊跷的是:曾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却是:“中投的行为完全是商业行为,为了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投资目的的分歧,最终给投资思路的混沌埋下了隐患。


之前,具有财政部副部长背景的非执行董事李勇将蛋糕的分配定了个“三三制原则”:“2000亿美元将拿出三分之一的资金投资中央汇金公司,三分之一注资中国农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另三分之一用于投资全球金融市场。”

于是,焦点便开始集中在了中投三次不同的投资实例上——投资黑石、中铁、大摩。其目前战绩为:投资黑石暂败、投资中铁小胜、投资大摩前景可观。

问题在于,中投用什么投资思路去做每一笔投资?中投似乎回答不出来,而中国的金融专家们却因此打成一团——“没有成立公司就匆忙投一单,不是邀功就是头脑发热。”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接受《英才》采访时,就中投公司投资黑石(Black Stone)如此评价。他谈到,本质讲中投还是希望在成立之前制造一下利好消息,可是并没有谨慎研究美国方面的问题,而这些系统风险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高盛投资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则提出,“买个中铁IPO,用中国的外汇储备去购买H股新股,等于重新把中国钱投回国内,显然背离了境外上市的原意。”

郭田勇却反对称:“中投从成立时表示将三分之二投向国内,对中投的打新股中铁的方式并没有什么不妥,如果按照楼继伟说的以商业盈利为第一目标,投资国内高利润行业是理所当然,国内的钱为什么不赚?”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则对《英才》记者说:在中投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投资团队之前,目前这些决策体现了它对投资研究和管理的理解所能达到的水平。

不过,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干脆表示,中投就没有投资思路。

一场论战的背后,是难以忽视的中投投资思路迷局。

《英才》记者试图专访高西庆,得到的回应却是:“中投活动太为人关注,公司要求采取低调应对策略,还不是说话的适当时机。”于是,中国金融界和当事者便将这一“浆糊问题”继续搅下去,似乎没有人愿意去梳理其投资思路,索性将资金外包给投资管理机构赚得耳根清静。厘清这一问题的交接棒,顺其自然地传给了即将组建的新团队,而中投团队的人才又在哪里?


“全明星”阵容?

清一色的政府高官和金融界牛人,却招致了“人多不洗碗,鸭多不下蛋”的质疑。

“什么豪华阵容?我就没有看出来是什么豪华阵容!”赵锡军显得有些激动。

此前,人们乐得议论中投公司的“全明星”名单:楼继伟、高西庆、胡怀邦、张晓强、李勇、傅自应、刘士余、胡晓炼、杨庆蔚、谢平、汪建熙等。这11人中,从国务院副秘书长到财政部、商务部、发改委、外汇管理局……清一色的政府高官和金融界牛人,但就是这份名单却招致了“人多不洗碗,鸭多不下蛋”的质疑。

有投资人士认为:目前该公司的管理团队虽有不少具备海外工作经验的人才,但对于全球市场投资、环球市场政策及投资策略,却并不一定很在行。

郭田勇就提出,中投都是官方为主,专业性上受到质疑是有道理的。虽然政府官员对宏观的把握能力比较强,而没有中间专业的研究和管理团队,对中投而言是一块短板。通过外包把资金放出去毕竟是缓冲性动作——如果仅仅做外包,现在的人就够了。

事实上,中投方面人士透露,人才招聘和团队构建问题早在筹备初期就拿出了方案:第一步在团队没有组建好前实行外包管理;第二步,积极地招聘全球顶尖的投资人和操盘手,两者齐头并进。楼继伟曾称:投资平台的搭建被置于议事日程首项,预计这项工程将在2008年上半年“竣工”。

在中投红色的英文网站上开始新一轮的“招兵买马”之际,“拟邀请格林斯潘做顾问”的消息格外引人注目,尽管事后被澄清为误传。实际情况却是,中投公司希望成立一个顾问委员会,而这仅仅处于设想阶段。

“不管是让别人去管理还是自己招人做,都需要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和一流的团队,专业性非常强,同时这些人紧密的和市场联系,两者都要花大价钱。”

赵锡军认为,不仅要花大价钱还要防止拿着钱找不到人。不可避免的是,不同主权基金国家也加紧了搜罗人才的步伐。例如,迪拜国际资本(Dubai International Capital)搜罗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75位专业人士,并计划在2008年将这一数字再提高50%。这一外来压力正使得中投的人才争夺更加惨烈和具有不确定性。

难以复制“淡马锡”?

如果中投到全球去投,就有“买下全世界”的报道渲染,整个看法就不一样了。

即便从“人才关”拼杀闯关后,中投就能够迎来中国式“淡马锡”吗?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却永远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新加坡这样一个小国无法和中国比,也不可能造就中国淡马锡,两个风马牛不相接。”郭田勇认为,人们谈主权基金的复制问题,其实是对其成功的海外投资的借鉴。新加坡的淡马锡虽然很成功,但是中国和新加坡的情况不一样。比如从被投资国家方面看,新加坡作为小国影响力小,他到美国去投资,人家也没有太当回事。相反,如果中投到全球去投,就有“买下全世界”的报道渲染,整个看法就不一样了。

郭的分析不无道理。高西庆在出席美国人士参加的一个会议时,常提醒听众的一句话是:我们的钱很少。相对于全球高达2万多亿美元的主权基金,中投只有近700亿投资海外。如此看来,高西庆的话并不算太假。

有业内人士认为,完全商业化去做也是对的,不过对于多点开花的投资方式要依照发展情况来定,全盘借鉴淡马锡不对。比如,淡马锡在泰国投资就发生了问题。对于中国来讲,投资量大风险自然就更大。

纷争之后,中投依旧。除了像夏斌认为的“允许失败”外,如何从最富的“穷人”走向最富的“富人”,中投和公众都需要时间——前者需要证明自己,后者要有足够耐心。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6405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