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金镶玉”之惑
日期: 2008/01/16 18:42

2008奥运奖牌“金镶玉”

北京奥运会会成为举国体育体制的完美谢幕吗?

诱惑  正面图案为希腊胜利女神和潘纳辛纳科竞技场的奥运会金牌,中国人已经不再稀罕,他们仅仅通过六届夏季奥运会就收集了112枚。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金牌还是有着特别的诱惑——它叫“金镶玉”,尊贵中隐含温润——以往的承办者何曾搞出如此经典的创意、如此昂贵的奖赏?
  况且,更大的诱惑还不是一枚金牌,而是借助金牌诠释的一个至尊地位,一个傲视天下的名分。除了新闻发布会上的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官员,似乎没有什么人怀疑这一点: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增长最快的庞大国家,也将在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榜上彰显雄心。甚至有相当多的人预言,东道主中国将借此契机实现金牌总数第一的梦想。
  就在北京忙于“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诸多活动时,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奥委会官员纷纷公开预言,中国在北京奥运会夺取的金牌将超越美国,他们预测的具体金牌数量都非常接近——东道主45枚至48枚。他们另一个极其一致的判断是,中国在奖牌榜(这被普遍认为更能体现一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上仍会落后于美国和俄罗斯。
  这些带有官方色彩的预测并非信口开河,其依据是此前一年各国在世界锦标赛上的收获。
  他们是这么说的,我们自己是怎么想的?
  民众的普遍心理,当然是乐见其成。
  1984年出征洛杉矶奥运会时,中国代表团的愿望是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别无其他硬性指标;按当时代表团官员的说法,实在是心里没底。在洛杉矶的“一鸣惊人”,使得中国人的金牌梦膨胀了,金牌战略更恢弘了,金牌价值的衍生物也更多了。此后几届奥运会,有了夺金指标,而且被不断追加。以往参加奥运会,通常还会有权力大大超出体育总局的部门或个人划定一个大致的夺金数目。
  政府和民众的胃口不断吊高的结果,就是要在家门口登峰造极一回。
  夏季奥运会的惯例,奖牌材质除了金银铜,一般不作突破。而北京奥运会奖牌由金、玉材质复合而成,这一创新暗合了渴求引起更多关注的心理。而首次出现在金牌榜的顶端,很容易被这个国家想像为最引人关注和尊敬的壮举。
  传统中国文化看重待客之道,也珍视“面子”,这就把北京奥运会的主人们置于两难境地——在金牌争夺战中是该“文明礼让”,还是舍我其谁?事态大致是按这样的路径发展的:主办方在其他方面表达很夸张的盛情,只是在夺取金牌这件事上,要尊重一下自己的欲望。
  根据从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证实,国家体育总局内部有一份北京奥运成绩指标,比如乒乓球要拿几块金牌,跳水要拿几块,都有非常确切的数字。这是一个刚性指标。不过,这份“机密”只传达到项目管理中心的正职主任一级。搞得如此神秘,与其说是为了减轻运动员教练员的压力,不如说是官员们给自己预留的台阶。
  事实上,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压力已经大到令人难以想像。刘翔的教练孙海平把一切与奥运比赛无关的事情都推到了2008年8月以后,包括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医治渐渐严重的心脏病,也包括刘翔的恋爱问题,以及自己下一步的设想。
  这种集体狂热也催生一些隐忧。2007年春天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和委员也表示,担心中国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夺金欲望膨胀,过度利用东道主的优势。来自体育系统的邓亚萍委员提醒说,不要忘记日本、韩国、西班牙、澳大利亚这些没有拿到金牌总数第一的曾经的东道主在金牌之外的收获。
  青岛是承办奥运帆船比赛的分赛区。在与当地几位体育记者私下交谈时,他们透露说,中国在帆船项目上也誓夺金牌,有关方面甚至有过通过潜水操作“干预”比赛结果的念头。这是一个比较玄虚的传闻,不过,其之所以还会让听者将信将疑,恰恰是因为在不恰当的金牌战略下,确实有可能派生出超出体育道德之举。此类例子在奥运史上屡见不鲜。
  欲望不是随便可以消弭的。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北京奥运的东道主能以公平的手段获取更多的金牌。
  根据北京奥组委发布的消息,一枚“金镶玉”金牌的造价估计达到人民币2000元,“可能是史上最贵的奥运金牌”。对于中国的奥运夺金雄心,我们也不妨这样理解——这东西挺昂贵的,把更多的“金镶玉”留在自己的祖国,也算是子女顾家的一种体现吧。

困惑
  面对北京奥运会,两种截然相反的体育价值观产生更激烈的碰撞。其中一种是金牌虚无主义,而更有市场的另一种,依然是“唯金牌论”。
  1996年奥运会期间,赞助商耐克公司在亚特兰大宣扬他们的口号“你不是赢得了银牌,而是输掉了金牌”,结果国际奥委会认为耐克的企业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不符,敦促他们取消了这个口号。
  在中国人的头脑中,“金牌至上”的观念还无法随便取消。对奥运金牌战略及举国体育体制进行理性思考,不过是知识阶层少部分人的事情,就普罗大众而言,刘翔能否夺得金牌、中国能否再次突破,在他们某一时段的精神生活中仍然至关重要。
  看上去,中国的竞技体育似乎真的事关国计民生,在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报告中,国际大赛的奖牌数量亦被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指标。
  2007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理性看08奥运指标”的长篇文章。耐人寻味的是,文中一方面提醒人们要淡化奥运金牌意识,一方面又颇为细致地盘算起中国在2008奥运的金牌走势。这样的行文,或许很适合说明中国人面对奥运金牌的复杂情感。他们渐渐知道奥运金牌能证明的东西十分有限,不过潜意识里还是被夺金大梦激荡着。“拿不到好成绩,人民不答应”,这样的说辞,某些时候并非完全是体育官员们搞“政绩工程”的借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一个诸多领域明显落后的大国,领袖及民众的潜意识里一直弥漫着赶超的心态,并通过“大跃进”做了极端描述。时至今日,这种心态并没有真正让位于“大国崛起”的自豪感。
  在赶超心态支配下,中国人显得更关心数量而非质量,在奥运金牌上亦如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不讳言,中国是竞技体育大国但绝非体育强国,我们的群众体育和国民体质还处于令人堪忧的低水准。但沧桑历史积淀而成的特殊的国民意识,仍驱使举国体育这台机器轰鸣着生产出更多的金牌。
  除了中国体育体制的独特,我们实在不知道那么多奥运金牌还能证明什么。
  中国近几届夏季奥运会金牌总数的不断攀升,固然与本国国力提升、投入持续追加有关,但另一个国际因素却被人们忽略了。
  1984年,中国首次重返奥运会就奇迹般地豪取15枚金牌,其实很重要的原因是前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缺席;四年后的首尔(汉城),奥运会不再被“冷战”所累,中国的金牌数骤然降到仅有5枚,这并非“集体发挥失常”所能解释。此前的几十年间,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推行与中国相近的举国体育体制,几乎占据奥运会金牌榜的半壁江山,拥有大批得益于举国体制的优势项目。1990年前后,这个阵营的沧桑巨变直接影响了体育体制和竞技体系,而中国由于优势项目大多与这一阵营重叠,在体育实力的此消彼长中便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单一的举国体育体制下,欲望不断被满足,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凸显,终究要有一个改变的临界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正是这样的一个机遇。按前中国奥委会副主席、体育产业专家魏纪中的说法,2008年奥运会之前,没有人敢尝试体育体制的改革。而“金牌梦”这种虚幻的东西,强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弱化。一旦北京奥运的金牌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民众或许会以更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这项荣誉,无论如何,他们是需要一次高潮体验的。
  近两年来,一种未经官方证实的说法被越来越广泛地传播——北京奥运会将是举国体育体制的完美谢幕;甚至有消息称,国家将取消正部级别的体育管理机构。
  在代表官方进行阐释的时候,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崔大林坚决否认举国体制会在北京奥运之后取消;对这一体制的走向,他使用的语汇是“完善”。按常理推断,激烈的变革确实不太可能,但体制上的新尝试似也不可避免。
  关于举国体制、金牌战略的利弊,魏纪中认为,追逐更好成绩是竞技体育的核心驱动力,本身无可厚非,“西方发达国家也有自己的金牌战略,只不过(与我们相比)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在他看来,中国的金牌战略的特征是“官办官管”,在一个官本位的社会,体育成绩成为政府一个部门政绩的标尺;绝大多数国家的金牌战略则不是政府行为,而是由民间组织性质的奥委会等机构实施。
  在美国,政府对奥运战略的财政策略是采取税收制,而非拨款制。按规定,每一家赞助奥运会的企业,其赞助款项的10%都要提留作为美国奥委会的经费。这其实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但它来自民间,无可厚非。
  中国的体育事业也会更多依托民间力量。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将加大体育产业在整个GDP中的比重,目标是由此前的2%增加到4%,这无疑将使体育产业化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大大提速。一届奥运会本来没那么重要,但既然已被搞得如此重要,就期待它也在积极意义上发挥重要的功效吧。

关军/文《财经》网络版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6224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