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听外国人中肯评价中国制造
日期: 2007/08/15 10:52 评分: 9.75/4
美国

美记者新著:一年不用中国货不可能

  新华网消息:萨拉·邦焦尔尼女士在其新著《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真实经历》出版之际撰文说,她希望她的书与那些抱怨“圣诞老人已经被外包到了红色中国”的人保持距离。英国《金融时报》9日就此刊发一书评说,作者试图以科学的态度去进行探索:在生活中有没有可能一年不用中国货。但结果是否定的。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华盛顿8月1日电: 在几乎任何一个美国人家庭,都可以找到标有“中国制造”的产品。在美国沃尔玛、塔吉特等大型连锁超市可以看到,标有“中国制造”的鞋帽、玩具、工艺品更是到处都是,将“中国制造”放在购物车里的美国顾客则络绎不绝。家庭主妇莎拉就对“中国制造”食品作了如此评价:“我经常买中国的食品,质量应该说很不错,一些食物味道很好,价格也很便宜。”

日本

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日常生活

  新华网东京8月5日电:家住在东京都涩谷区惠比寿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50多岁男士对记者说,中国的产品物美价廉,在日本的大商场、连锁店和百元店里到处可见。而且,中国产品的价格比日本本国产品价格低很多,从电器、玩具到衣服、食品等各类产品应有尽有,一般老百姓都愿意买,中国产品已经融入日本百姓的日常生活。

俄罗斯

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命运变迁

  新华网莫斯科8月4日电:作为法国大型连锁店“欧尚”在莫斯科梁赞大街分店的收银员,伊斯坎德罗娃和同事们每天都能接触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商品,小到钓鱼竿,大到液晶电视,种类非常多。“只要是质优价廉的东西,总会有人买的,”伊斯坎德罗娃对新华社记者说。

俄罗斯人离不开中国货

  国际先驱导报:从事日贸商品批发零售的俄罗斯人米罗诺夫和中国商人打交道已经有几年了。他最常去的是莫斯科集装箱大市场(俗称“露天市场”),那里销售的日贸商品基本都是来自中国。预定4月份“全面禁止不具俄国籍的外国人在零售市场(主要针对露天市场)工作”的规定发布后,米罗诺夫的生意习惯可能也会因此而被打破。

英国

伦敦哈姆利玩具店的“中国制造”

  新华网伦敦8月1日电:英国连锁玩具店哈姆利对小朋友们有着非凡的吸引力。位于伦敦著名商业街摄政街上的哈姆利总店总是一派热闹景象。在这家店里,带“中国制造”标签的玩具比比皆是。店员和顾客也都称赞说,来自中国的玩具造型可爱,是孩子们的好伙伴。

瑞典

在瑞典感受物美价廉的中国货

  新华网斯德哥尔摩2月26日电:王后大街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条主要步行购物街。在这条街上,有一家商店曾打出“相同质量,进口价格”的强力促销招牌,而这家商店经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制造”。初到瑞典的人一定会感到疑惑,因为在中国,“进口”是价格昂贵的代名词;而在瑞典,当地产的商品虽然质量上乘但是价格也最高。因此,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的到来,为瑞典的消费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当然也带来了更多的实惠。

哥伦比亚

街头跑着中国车 哥伦比亚百姓爱用中国货

  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在哥伦比亚,一家开粤菜餐馆的老板告诉记者,因为中餐馆的伙计们会热情地喊着“吃饭”来招呼顾客,所以只要外国人一听到“吃饭”二字,会立刻明白这是“中餐馆”的意思,而且还会用西班牙语拼写出来。吃一顿中餐或是叫一份中式外卖,对久居海外的华人来说是一种饕餮,对外国人来说更是一顿盛宴。老板还欣喜地告诉记者,哥伦比亚的中餐馆不是很多,而且价钱是在国内的几倍。但是前来吃中餐的哥伦比亚人很多,经常在餐馆门前排大队。

德国

德国记者:中国产品好得很

  人民日报:萨比纳女士是专门跑经济新闻的德国记者。她常常批评德国媒体关于中国产品的负面报道。她说:“我本人去过中国,对中国产品质量有切身的体会。”萨比纳告诉记者,她妈妈到中国旅游时买了一些中国产品,质量很好。她认为,在德国商场买到的印有“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的产品,质量一点儿都不差。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青年:中国产品很好用

  人民日报:“在澳大利亚,没有使用过‘中国制造’的人恐怕已经很难找了。”在澳大利亚一家科学研究院工作的理查德这样说。他告诉记者,如今,从玩具、家用电器、服装、食品到电脑办公设备,中国产品在澳大利亚市场上随处可见。他家就买了不少中国产品,有电动工具、面包炉、厨房器皿……感觉“中国产品很好用”。他说:“对消费者而言,价格的吸引力是不变的真理。”

巴勒斯坦

“中国制造”走俏巴勒斯坦

  新华网拉姆安拉8月13日电:8月13日,约旦河西岸城市希伯伦的“苹果谷”大街车水马龙,道路两旁数百家店铺鳞次栉比,服装、鞋帽、日用品等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这条以出售中国商品为主的商业街不仅在希伯伦,乃至在整个巴勒斯坦都颇有名气。

阿根廷

“我家有不少中国产品”

  人民日报:就中国产品的质量,记者最近采访了3位阿根廷朋友,发现他们都对“中国制造”表示信任。其中一位经济学家还解释说,国际上一些媒体,包括阿根廷的个别企业家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其实主要是出于抵制中国产品竞争的目的。

叙利亚

我们相信中国产品

  人民日报:一家位于密特鲁商业区的“中国商品城”,新近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庆典。上千叙利亚人围拢在商城门口观看庆典演出,大马士革电台做了现场直播,多家电视台跟踪报道。记者在商场采访了几位购物者。他们普遍反映,中国商品质优价廉,已成为当地普通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营电脑配件的艾哈迈德说:“我每年都到中国参加广交会,而且每次都要进口大量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

菲律宾

中国产品在菲律宾功不可没

  新华网马尼拉8月5日电:在马尼拉,不少长期选购中国食品的消费者、尤其是华人消费者告诉记者,他们相信中国名牌食品的质量能经受住这次风波的考验。在各大商场里专卖中国品牌食品的“达华”连锁店里,值班经理告诉记者,从中国进口的“洽洽”瓜子等货品始终受到顾客青睐,凭的就是一贯的质量,从来没有消费者因质量问题而投诉。

埃及

中国产品在埃及有市场

  新华网开罗8月1日电:在埃及,大到天上飞的教练机,地上跑的汽车和摩托车,小到人们身上穿的衬衫、鞋袜等,“中国制造”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人说,需求决定市场,正是因为埃及消费者有需求,中国产品在这里才会有市场。

750) this.width=750" />

资料图片:2006年10月27日,美国客商在广交会流花展馆的装饰品展区选购装饰画。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谁在损毁“中国制造”

  《世界知识》杂志: 我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对美国的出口列美国总进口的第二位,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均列第一,这实际上已充分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是可靠的,"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是获得共识的。然而,在我国出口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一些因产品质量问题引发的国际关注不容忽视。继2006年7月美国FDA及加拿大食品检验署通报我国出口水产品药残问题之后,11月又接连发生"多宝鱼"、"孔雀石绿"事件。接连不断的产品质量事件使我国水产品出口声誉受到影响。

  由于少数企业不讲诚信,加上国内质量监管存在薄弱环节和漏洞,使得一些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向国际市场,已经严重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尽管这些问题产品在中国超过万亿美元的出口中仅占极少的一部分,但却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中国相关产品出口。以广东对美出口水产品为例。由于产品质量屡遭质疑以及技术壁垒的提高,2007年上半年,广东对美国出口水产品5976吨,价值12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76.6%和79.2%,平均出口价格为2008美元/吨,下降11.6%。美国对我国水产品的附加进口控制措施要求更加繁琐,严格的出口检测使我国出口企业成本大大增加,甚至面临丧失出口市场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产品频频出现"质量质疑"的同时,与中国争夺市场的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却在出口产品质量上悄悄下功夫,如印度、巴基斯坦等,这些国家的商品正逐渐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规范企业出口行为、维护"中国制造"的国际声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点击详细

日韩制造也曾危机四伏

  国际先驱导报:客观地说,日本产品如今在世界上已经拥有了较好的口碑。无论是家用电器,或者精密机械,还是汽车。但是在日本汽车出口美国市场的初始阶段,美国消费者对于日本汽车的评价却不是“物美价廉”,而是“物差所以价廉”。

  1960年,日本汽车对美出口不过1000台,但到了1970年和1980年,对美出口量分别达到23.3万台和182万台。随着对美出口基数的增加,日本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增加。由于相关报道的增多,美国人开始怀疑日本汽车价廉所以没有好货。面临日本汽车剧烈竞争的美国汽车行业,也开始借机诋毁日本汽车的质量,主张对日本汽车进行严格检测。

  代表美国汽车行业的美国汽车工会还直接对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对日本汽车进口实行限制。在当时国会召集的听证会上,充斥着对日本汽车及其质量的不信任声音和不满情绪。

  韩国对美出口的产品大致也有类似经历。同样以汽车为例,1986年,现代汽车以近5000美元一辆的低价敲开美国市场大门。但随着质量问题的很快暴露,现代车的销量很快一路走低,并成为美国人的笑柄。1998年,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戴维·莱特曼在他的节目中说:“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现代车。”

“中国制造”:变挑战为机遇

  人民日报海外版: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出现在国外的超市、零售店、餐馆,越来越多地包含在全球名牌产品之中时,外国人的眼光当然也会变得越来越挑剔,越来越苛刻。早期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货,大多是超市大筐里的便宜货。而现在,人们用看待美国货、日本货的同样眼光来衡量中国货。

  现在,中国的出口产品品种有上万种,在如此大量的出口产品当中,每一笔合同都是进口商和出口商经过在规格、质量等各个方面的认真讨论,达成共识的条件下实现的。应该说,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符合进口商的要求和进口国关于质量的规定,而且都经过法定的检验。中国出口产品整体上是被进口国的经销商和消费者认可和接受的。个别产品存在的问题,不应该波及中国全部出口产品。

  对中国这样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制造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既是硬实力的体现,又直接决定了中国在世界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靠了制造业的崛起,今后也依然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制造业。要想提升“中国制造”的信誉,“中国制造”必须狠练“内功”,提高质量,舍此别无他途。如果我们能够把“中国制造”今天在海外遇到的麻烦视作一个挑战,一个机遇,扎扎实实地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让“中国制造”成为美国、欧洲的标准,让中国的食品标准成为全世界的高标准,国际上的消费者享受着高质量的“中国制造”,我们又何惧任何媒体的炒作! >>>点击详细

双管齐下破解“中国制造”危机

  实事求是地看,“中国制造”危机,一是确有部分中国产品质量不佳,国内监管也不够严格;二是部分人士的推波助澜甚至大力渲染,则将普通的质量问题转变为“贸易风暴”甚至“政治风暴”。因此,要破解这个问题,也需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对中国来讲,应强化产品的安全监管,加大对肇事厂家和失职官员的惩处。一些美国专家指出,出现这种状况,在于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这种状况在100年前的美国也发生过。美国后来专门成立了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强了对相关产品的监管。美国的经验,或许对中国有所启迪。

  对于中国近来加强打击假冒伪劣的行为,美国媒体也予以高度评价。《纽约时报》就引用相关专家的话说,中国领导人已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不会让一部分坏的出口产品损害国家声誉”。

  另一方面,中美政府应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并将准确完整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这一点在美国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暂停进口中国水产品这个问题上,许多美国官员和媒体都只讲中国产品有毒,而根本没提FDA的声明中的另一点:从上述水产品中检测出的非法添加剂含量非常少,接近于能被检测出的最低水平,该局不会要求召回这些水产品,也不会建议消费者销毁或退回这些产品。

  在质量问题上,如果发现确定是厂家问题,那么涉及的中美厂家理应提高产品质量,接受处罚并承担由此造成的损失;媒体则应客观报道,不能仅凭一面之辞,就夸大其事,造成消费者的误解;政界人士更不应借题发挥,对个别孤立现象大肆渲染,并上纲上线到两国整体贸易问题。但如果外方真的是故意“找茬”,中方也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9/48415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