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上海轨交11号线规划有硬伤
日期: 2009/04/02 16:02
摘要: “临港新城310平方公里区域内仅设两个车站,站间距长达1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的规划存在硬伤,不能满足临港新城区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临港新城作为上海市规划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受到了政协委员的关注。

  “临港新城310平方公里区域内仅设两个车站,站间距长达10公里以上,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的规划存在硬伤,不能满足临港新城区域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临港新城作为上海市规划重点建设的三个新城之一,受到了政协委员的关注。

  日前,市政协委员、南汇区政协主席戴群华,市政协委员、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助理叶银忠分别作为第一提案人,在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相关提案建议:轨交11号线临港新城站与临港新城北站间距太长,难以满足今后需要,与其建成后满足不了需要而被迫改造,不如及时对11号线临港新城线路和站点设置方案进行修改。

  站间距长达10公里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审视轨交11号线南段的规划建设方案,其缺陷和不足已相当明显。”叶银忠委员提出,临港新城310平方公里区域内仅设两个车站,站间距长达10公里以上,在大城市轨道交通线中亦属罕见。“临港新城已不再是土地广袤而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这样的站间距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符合当前实际和未来需求,值得反思。”戴群华委员也认为,过长的站间距,建成后势必难以满足临港新城快速发展的需要,也与20038月国家颁布的 《地铁设计规范 (GBS501572003)》中“车站间的距离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市区宜为1公里左右,在郊区不宜大于2公里”的规定差距过大。

  戴群华认为,轨交11号线现在的规划未达临港新城的腹地,轨交11号线南段从西北部进入临港新城,到达滴水湖即结束,留下新城南部的大块空白区域。而临港新城的开发思路却是由南部开始,逐渐向北部发展。实际上,南部地区已形成临港新城的腹地,现已集中了较多企事业单位和人员的大学城地区、物流园区、重装备产业区都在临港新城南部,连通洋山深水港的东海大桥也起始于这个区域。同时,临港新城区域内现有4个镇——万祥、泥城、书院和芦潮港镇。根据临港新城的发展规划,这4个镇将发展成4个分城区,是临港产业区生活配套、产业配套和服务配套的集中社区。轨交11号南段经过了10万规划人口的万祥分城区却不在万祥设站,说明了现有规划对分城区的忽视。

  建议将站点增至9

  去年,南汇区政协专门就“如何利用轨道交通11号线服务好南汇经济”进行调研,并形成常委会调研报告。戴群华在提案中呼吁,应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对轨交11号线规划方案进行修改。

  戴群华提出,轨交11号线如能将线路延长,沿临港大道到达滴水湖边后,转而沿滴水湖西岸向南走四分之一周,然后沿海港大道向西南,经大学城、物流园区、芦潮港分城区到达重装备产业区,并在邻近的大学城区、产业区、分城区增设站点,将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群众出行的便捷,也使布局更科学合理。而对于增设站点,叶银忠在提案中也具体提出,在原规划线路的区段增设万祥站、书院南站;把临港新城北站移到主城区护城环路与临港大道交叉点处,原规划中的临港新城站的站名改为滴水湖北站;在新增的区段依次设滴水湖南站、临港新城南站、东海大桥站、芦潮港站和重装备区站。这样轨交11号线南段在临港新城区域内的站点由2个增加至9个,站间距25公里。

在政协委员看来,方案的修改有利于形成轨交在临港新城内更加合理的站点布局,主城区市民出行得到根本保障,也推动了5万至10万规划人口的四个分城区的发展,并从根本上解决大学城潮汐式人流给公交造成的巨大压力,同时还可推动临港新城产业发展,由于来往于市中心城区与洋山港区之间的人员可以在东海大桥站快捷换乘,洋山港区也将因这个修改而得益。

 

来源:东方早报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90/101127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