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灾区,每一个场景、每一幅画面,都令人难忘,有血、有泪,山崩地裂,家破人亡,以及人们奋勇救人的点点滴滴……
朱宁东:生命真的很脆弱
“我在路上遇到一个灾民,他的情况让我感觉非常无奈。他扛著一辆旧摩托车,他们四个人,要把摩托车扛出去。那段山路我们之前是爬著进来的,真的很危险,有一段路我们是走在林矿的铁轨上,铁轨下面的石头没了,一个跨步一米中间都是空的,要是你一步踩空,或者风吹一晃你就会掉下去。
我就劝他们说,要是搬到半路你还是得丢掉,那你之前的力气都白费了。或者你们其中一个人受伤,损失也是无法挽回的。
但这个灾民只说了一句话,让我完全没法反驳。他说,‘我家没有了,亲人也没有了,我以后要生存,我只有这一辆摩托车’。
那个时候,我除了帮忙,真的没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现在想起来都感觉非常无助。
我们这一代过来,苦吃得很少,即使你家里不是很富,但你爸你妈、亲人都会很爱你,很多东西你体会不到。但这次看到这么大的灾难……生命真的很脆弱,人趁著活著的时候应该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80后”让人刮目
“这些孩子真是没说的。”成都共青团市委招募到的另一个志愿者,同时也是一支志愿者团队队长王龙受访时,对他带领过的“80后”赞不绝口。
七八天的志愿者生涯中,王龙接触到来自四川,以及远从湖南、江西、广东、辽宁赶来救灾的年轻人。他形容他们绝对能吃苦、绝对奋不顾身、绝对服从命令。
所谓“80后”,指的是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一代中国青年,其中大多为独生子女。曾经,他们被形容为被惯坏的一群“小皇帝”,在家集两代家长宠爱于一身,亦不曾与国家共度磨难,吸吮流行文化乳汁长大,缺乏社会责任感,个性叛逆、自我、冷漠。
没想到,在一场中国建国以来破坏性最大的地震灾难中,被认为“生于安乐”的“80后”让全社会大跌眼镜。
除了像朱宁东等有组织的青年志愿者以外,灾区更有不少两三个好友自己自发的散兵游勇,自备了食水就徒步闯入灾区,“看看能帮什么帮什么”。
在运送伤员的火车专列上,一些站也站不直,坐又坐得歪歪斜斜,回答问题爱理不理的年轻乘务员志愿者,搀扶起老弱灾民立刻变得小心翼翼。
在北京,高校在震后第二天开展献血活动,其中清华大学在两小时内就有上千师生排队等候献血。
看
地震“震”出了责任心?
虽然志愿者来自各个年龄段,但是许多人都发现20多岁青年表现突出。是地震“震”出了年轻人的责任心,还是社会过去太低估“80后”?
一些评论人觉得,地震的惨烈敲醒了民众的爱国心,年轻人也在灾难中成长。
然而,国内也有人认为: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是外人过去看不到罢了。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高丙中受访时表示,所谓“80后”群体,以及这个群体代表叛逆、自我、冷漠,不过是媒体下的偏见标签,经不起学术检验。“80后”经济能力较好,他们除了更懂得花钱,也可能更有能力承担责任。本次救灾工作就证明,“80后”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能迎接社会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