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小泉首相在8月15日终战纪念日,强行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完成了小泉式剧场的“有终之美”。事实上,经过内外舆论和社会各界长时间的分析、议论、探讨、评估,小泉参拜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大部分已被提前消化,其恶劣影响正被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相比之下,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在8.15之前公布2006年上半期日本对中投资继续上扬,倒真正显出中日合作交流的实绩是巨大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
近年来的中日关系被描述成“政冷经热”。在冷热对比的现实中,政经能否分离,是否需要分离,已成为焦点话题。对于中日政经关系,确实有两种不同的阐释:一方面,政经不可分离,意味著如果政治关系顺畅,中日经济交流合作应该远远超出现有规模,前景更为广阔;另一方面,政经又需要分离,意味著不能让冷漠的政治气氛影响到经济合作成果。现实中,中日经济合作完全具备了自身发生与发展的逻辑,在双赢效应的驱动下,两国经济关系日益紧密,稳步向前。
统计显示,日本对中投资增长,经历了2004年的相对滞缓后,在2005年达到65亿美元,增长19.8%;2006年上半年,日本对中投资到位金额继续增长,达创纪录的3846亿日元,同比再增11.3%。尽管2005年4月中国各地爆发反日游行使日企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心存隐忧,尽管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恶化了中日政治气氛,但日本对中投资并没有止步不前,因为中国拥有投资者热衷的市场和收益,因为投资中国的魅力实在无法挡。
政策的指导作用对投资方向和贸易规模可能产生影响,但在自由贸易、市场经济构筑的全球化时代,这种影响并非决定性的。过去数年,随著中日政治关系冷却,日本政府曾对企业提出了分散投资的建议,希望企业把投资注意力从中国一点扩散到印度、越南和东南亚国家。但从截止目前的事实来看,分散投资的政策和策略丝毫没有影响到日企投资中国的热情。
维系这种热情的重要原因,源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政策环境、文化背景、基础设备、人力资源,还有思维模式、理解方式等等。比如,日本的海外投资以制造业为主,需要相对完善的基础设备和公共硬件,当印度的高科技软件开发优势抵消不了基础建设的落后,日本企业自然会青睐投资环境大幅领先的中国;其二,日本与中国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相近,更拥有东方人关于勤劳、关于财富的共通性理解,容易建立沟通渠道,打造管理平台;其三,日益发展成熟起来的中国,同时拥有了“世界工场”与“世界市场”的双重特性,这是所有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热土——当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合二为一,中国的投资魅力领跑世界。
相比于过去以短期获利为主的投资行为,日本企业最新一轮投资中国热潮充满了战略眼光,展现出全球化的战略布局。以三大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大型投资,为中国带来的不是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的横向移植,是整条产业链的齐头并进。中国发展到今天,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日企投资中国,既获得实利,又投资明天,何乐而不为?
中日关系的现状是,政治对立基于原则之争,经济合作带来利益双赢。不让原则之争损害利益双赢,不让政治冲突绑架经济交流,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中日关系中,“政冷经热”只是一个无奈的过程,而非目标。中国日益提升的投资魅力,虽不断推动中日经济合作逆水行舟,但不能永远唱独脚戏,更期盼有和睦顺畅的政治关系为中日合作顺水推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