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 文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上任以来,首次正式出访美国,赢得了21响礼炮。尽管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5年的各种国际场合已经五次会晤交谈,但本次正尔八经的中美首脑会谈,还是成为国际社会的焦点。不过,首脑会谈的结果并没有满足世界性的热望和期待,对于两国各自关心的问题,诸如台湾问题、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自由人权等,中美除了进行原则性的意见交换以外,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即使在朝鲜和伊朗的核问题上,中美合作的象徵性意义也远大于具体成果,没有给世界带来值得惊喜的突破。
胡锦涛访美,从西海岸的西雅图进入,以经贸之旅和大宗定单开路。胡锦涛出席了微软主席比尔.盖茨为他准备的家庭式欢迎宴会,且不惮于自诩是星巴克咖啡的爱饮者,还代表中国为波音公司带去了2000架飞机的超额定单。胡锦涛的“经贸之旅”,挥洒自如,谈笑风生,实现了良好的开篇,但继起的以华盛顿为主轴的“政治之旅”,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杂音和插曲。从整体上看,“政治之旅”因缺少协议性成果而显得分量不足。如果说开篇的“经贸之旅”是气氛融洽、心情舒畅,那么中段的“政治之旅”则突出了紧张和分歧,更兼有法轮功成员在白宫欢迎仪式上搅局,让个人化的小插曲抢夺了国际媒体的大视野——对于为胡锦涛成功访美而紧锣密鼓地准备了一年的两国外交部门来说,这是一个难堪的嘲讽。胡锦涛此后在耶鲁大学“看到莘莘学子青春洋溢的脸庞,呼吸著书香浓郁的空气”,向师生公开演讲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方向,被视为以“文化之旅”成功收场,但这次演讲内容明显缺少感性成份,也没有现场针对性,不啻是一份政府报告的压缩版。
作为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美国的政治诉求是多层次的:1、披露崛起中的中国的实力和形象;2、赢得国际社会,毋宁说是世界头号强国的尊重;3、缓解双边关系的现实冲突,解决具体问题。但从为期四天的匆匆行程来看,胡锦涛访美成果离满分尚远,其中蕴含著中美关系内在矛盾的复杂性和长久性远非“建设性、合作性、战略性”的口头表示能够简单化解的。
胡锦涛访美的“政治之旅”,以没有协议和承诺的务虚会谈而告终,显示美国虽然希望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但对于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仍然处于适应之中。这种适应期可能表现为两种方式:1、等待中国遵循现存的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完成自我调整;2、按照美国的立场和愿望对中国进行修理和钳制。对中国而言,尽管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日益趋缓,但在基本的安全观和价值观上仍然具有不可调和的分歧,这绝非靠加强经贸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举措能够一时消弥的。
本次胡锦涛访美,中方多管齐下,既注重经济合作的基础,又著眼协调战略关系,更关注文化交流和社会交流,用心良苦。但一个根本的问题值得探讨,中美现有的分歧和冲突,究竟是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性差异,还是源于亨廷顿所说的无可调和的“文明的冲突”。如果是前者,至少在理论上可以乐观地等待中国经济发展壮大到可以与美国比肩之日,许多问题也自然迎刃而解,即所谓在发展中化解矛盾;如果是后者,那么问题要深刻得多,也严峻得多,其所指向的中美关系的未来乃至人类的未来是悲剧性的,再多的双边互访都无济于事。所以,作为当今世界最强的超级大国和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中元首需要探讨的不只是贸易冲突、汇率平衡等枝节问题,也不仅是台湾独统、核武危机等战略问题,而是需要在更超脱的层面上进行开阔的哲学探讨,需要建立起共同的人文价值立场和人类发展观。用通俗的语话来解释,中美必须在最根本的层面上确认彼此究竟是朋友还是敌人,是同行者还是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