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川震周年祭:历史没有翻过去
日期: 09年05月2期

◆ 申 文

5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迎来一周年。

虽然,重温摄自地震现场的照片和镜头,重读发自地震前线的报道和纪实,依然是那样具有冲击性的震撼力,催人泪下,敲打心灵,但震后一年以来,生活仍在继续,世界仍在发展,新的震撼性变化仍在高频率地发生,大有掩盖四川大地震灾难性记忆的趋势。所以,大地震一周年来得非常及时,纪念大地震一周年显得非常必要,因为有一个时刻让人永远记忆犹新、有一种关爱必将持续到天长地久。

四川大地震发生一年,世界又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举其大且要者: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举国沉浸于世纪性的光荣和梦想,数月前的悲天悯人为之一扫,欢庆与自豪成为社会主旋律;百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全面爆发,重创全球经济,各国自顾不暇,中国忙于保八;源发于北美的新型流感瞬间流布世界,各国严阵以待,全球陷入比2003年非典流行时期更大的恐慌——这些新的弥漫性话题逐渐掩盖了四川大地震的震撼级数,可能使之退化为一个局部性事件,退居成一种过去式。但是事实上,国家的荣耀、民族的自豪、投资的输赢、个人的得失,甚至于似是而非的瘟疫大流行的恐惧性预感,都不足于同死难十万人的巨大的灾难性既成事实相提并论。所有的精神性感受都会过去,而四川大地震却已铸筑成中国人,乃至全人类的一块永恒的墓碑。

地震发生一年了,但艰苦繁难的赈灾行动并没有过去。由救援-安置-疗伤-恢复振兴等一系列行为构成的完整的赈灾过程,仍然处于漫长的现在进行式中。对很多远离震灾的人来说,废墟的清理需要时间,而记忆的平整却要快得多。仅此,地震一周年就有了值得纪念的充足理由。纪念地震一周年,是为了消除逐渐生成的历史屏蔽,让昨日的影像在今天变得更加鲜明;是为了重新启动记忆程序,让爱的奉献更加源远流长。

所以,在清明节前后,在震后第一个母亲节,在地震一周年的时候,又有那么多人重新回到灾区,去凭吊死难者的亡灵、去输送爱心和关怀、去检验捐赠的成果,甚至去完成自我人格的救赎。当然,还有更大多数的人无以赶赴现场,无从援助钱款和实物,只能以一颗善良的心,从遥远的地方向灾区人民表达精神声援,为灾区人民默默祈祷祝福。

无疑,四川大地震是一场巨大灾难。灾难刺激政府,使它作出了快速而有效的反应。那么在政府以外的广大民间,在群体之外的众多个体,从这场大震灾中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这正是地震一周年时需要总结的课题。有人把四川地震中那些大规模的血淋淋的死亡影像比喻为精神原子弹,在中国民众中引发了罕见的情感大爆炸。这场爆炸,唤醒了沉睡的社会良知,引起了震惊、悲悯、同情、善性、博爱的连锁精神反应。纪念地震一周年,某种程度上正可检验这种精神反应,究竟是临时性的应急情感,还是一种可持续的道德力量和普世之爱。大到民族的本性,小到个人的日常生活元素,都可以藉地震纪念一周年之际,获得自我反思和认证。

面对大灾大难,人性的觉醒、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升华,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大灾之后更需要接受检验的应该是,国家的应变机制是否获得改善、政府的防灾体制是否趋于完备、各种行业和领域的救援对策是否由零起步开始建立,还有巨额善款的管理和运用是否充分体现出透明性和诚信感——这一切都是为了面对下一次不期而至的灾难,我们能够不再一片空白、行无所据,不再措手不及、空掷血肉之躯。

四川大地震一周年,今年是第一个纪念日。这样的纪念日能够持续多久,标志著民族的记忆有多深。纪念需要仪式,但更重要的是心灵。只有让灾难记忆留存为历史记忆,再转化为文化记忆,才能在民族发展、国家进步的进程中烙下永恒不灭的印迹。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72/10427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