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几期贵刊登的关于如何与日本妈妈交往及亲子交友的文章,也想借贵刊一角,谈谈我个人的一孔之见。
与日本妈妈交往不可怕
我的女儿今年八岁,上小学二年级。从出生到所谓的公园“登场”到保育园、幼儿园、小学校这一路走过来,也曾有过一些与其他妈妈一样的不解、困惑、忧虑。而今我回首过去,其实原本一切并非自己所想像的那样,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可怕,那么糟糕,只不过是自己的“先入观”把它人为地扩大化而已。《齐藤偝偂鮪我也在看,它的题材当然是来自生活,而表现手法,远远高于生活,因为它毕竟是文艺作品,与其说它在表现幼儿园妈妈们复杂的人际关系,倒不如说是藉助齐藤这个身份,来表现一个敢于说“不”的日本人。我所看到的现实生活中的幼儿园一般还是单纯、宁静而又美好的,那里是小孩子成长学习的地方,又不是竞争激烈的职场。
我不觉得与日本妈妈交往很难。同一个民族的人,同一个地区的人,更容易亲近,这也是常态,毕竟文化背景、语言不存在太多的障碍。我觉得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首先还没有怎么交往,就已经把它想得很难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在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今日,像北京、上海这样富有文化特色的大都市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青睐,那里的幼儿园、小学校,外国小朋友的身影已经变得越来越平常。当我们在母国,我们的身边也有如我们一样的外国妈妈时,我们又会以怎么样的姿态来对待她们呢?我想我们会有好奇心,但她们遇到困难时,更多的中国人还是乐于帮助她们的,而日本人事实也同样如此。因为我想这就是人性,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日本人,大家都是母亲,爱孩子的那颗心都是同样的。我认为这不是花太多时间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或喜欢的事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做的,因为是母亲,我们就要学会面对与承担,这是一种责任,而不是个人是否喜欢。
我们要入乡随俗
我们是外国人,有很多事情不懂,所以就要学习,就要更多地付出、忍耐,就要入乡随俗。那么与人交流,与日本人交流,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就是一种学习手段,一种融入日本社会的必要手段。比如PTA,拥有小孩的母亲都应该不陌生,可能很多人都认为它很麻烦,我也曾有过这种想法,因为它不仅需要你花费很多个人的时间和精力,还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当我从女儿的保育园开始一路做下来,我才发现它的存在虽然显得微不足道,却很有意义,尤其对于孩子。像跳蚤市、文化祭、学校运动会、地区交通安全指导等活动,准备时的确需要耗费很多时间,但其实最大的受益人也是我们和孩子。像歧视排斥外国人,聚会时说不在场人的坏话的现象,我觉得还是非常少有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即便是在我们的母国,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我觉得这和国籍无关,而是人性的问题。我参加过很多这样的聚会,交流会,恳谈会,日本人的性格多数都是比较内敛的。一个很活泼、外向、善于表现的日本人,当她进入群体生活,也会变得“随波逐流”,她们文静、含蓄,与人相处留有馀地、距离的背后,又是如此暖昧。她们最大限度地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也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别人的隐私,也许在我们看来有些事情那根本算不得什么。没办法,或许这就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人际文化吧。就像我们中国人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也有许多被日本人看不懂的地方。
交流、沟通、学习
我在日本已经生活十几年,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遇到困难选择解决的方式,就是与人交流、沟通、学习,尤其在孩子的问题上。我发现真实、美好的情感是最动人的,你的不安、焦灼,或许也是她们自身的问题。其实日本人的内心深处,也是很渴望倾诉的,我相信这是人类的共性。我一直觉得别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就是照自己的一面镜子。一个有爱心,愿意真诚地为别人付出,乐于助人的人,他也同样会收获这些。千万不可因为自己身边有几位“败兴”的日本女人,而把所有的日本女人都看成“洪水猛兽”。你有成见的人,或许自己恰恰就是那个样子。这就是人性的丑陋之处,往往认为自己都是无辜的,错都在对方。我们扪心自问,我们又为身边的日本人、日本孩子做过些什么呢?我们担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但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欺负别人呢?我们在渴望别人理解、接纳、尊重我们的同时,你又为此做过些什么呢?对于孩子的教育,我觉得身教的效果要远远高于说教,一个我行我素、冷淡、郁闷、缺乏修养的人,对于子女又会有什么好影响呢?孩子的遗传基因来自父母,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父母,孩子的第一间学堂就是家庭,当我们对孩子不满意时,也要看看自己做得够不够好。你对自己的孩子有影响力吗?你做得够好吗?
东京都 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