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上次寄出的《徵文》,实在有点酒后发热,写下了一段文字后就忘了。酒醒后想起,誊抄一下寄给导报,也算是对数年来享受导报服务的一点感谢吧。不料,查一查导报的徵文广告,地址倒是清楚了,可截稿日期已过了一天。犹豫再三,还是匆匆寄出去了,竟然忘了写上联络用的电话号码和邮政编码。不好意思。
其实,正如《徵文》广告所说,15年来,导报记录了这15年来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日关系的阴睛圆缺,在日华人的求生存、谋发展。我也是随著《中文导报》送走了这15年。
刚开始是在语言学校和大学国际交流部阅览免费的《中文导报》,后来《中文导报》每过一段时间寄一份报纸到家里(因为使用了导报的服务),我和妻子是争相阅读。再后来搬了家,就与《中文导报》断了将近两年的缘。偶尔从网上购物,也使用中文产业的“空中购物”,因而也偶尔阅读一下《中文导报》的电子版。今年7月起,才开始正式订阅《中文导报》。
说起来,这次订阅也有个起因。我儿子8岁时来日本,经过这10馀年,如今也是一位大学生了。学的是理科,但在学校选修了中文,说是可以正规地学习一下中文,可以减少一些在家里与父母亲用中文交流和回中国旅游时的障碍,也可捡得几个便宜学分。我很感谢儿子有这一份孝顺心,也很支持,于是用儿子的名义订了一份《中文导报》。
本来是背著妻子悄悄订阅的。因为平时注意节俭的妻子,一是不怎么关心中国或中国人的事情,二是毕竟也是一笔可有可无的开支。没想到,到了7月的某一日,妻子看到久别重逢的《中文导报》,竟像见了多年不遇的老朋友一样,拿上手,花了几个小时,连广告都看完了,才放手。不会撒谎的我,在被问了数遍后,才告诉她说,这是为儿子学中文才订阅的。妻子连说“订得好,订得好”。好久没听到妻子的称赞了,竟有一点喜出望外。虽然《中文导报》对儿子来说,可能还有点难,因为他在学校学的是简体字。
东京 陈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