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好莱坞出现一个新的风度翩翩、动作潇洒的年轻人,总有评论说:“看!新保罗.纽曼!”遗憾的是,真正的纽曼却已经很少有人认识了。
阴差阳错
保罗.纽曼1925年1月26日出生于俄亥俄州。父亲阿瑟经营著一家体育运动器材商店。二次大战中,保罗.纽曼曾在海军服役,因有色弱症,没能实现当驾驶员的梦想。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得到了一份体育奖学金从而进入了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学习。但一次膝关节损伤使他不得不放弃运动,从此他开始转向演戏,加入了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夏令剧目公司。
踏上影坛
1947年,纽曼又来到伊利诺斯州,与女演员杰奎琳.威特结婚。
父亲去世后,他将商店的股权转让给了弟弟,自己前去投考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研修生。假期中,他又前往纽约,1952年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从1949年开始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奥尔德里奇的家》中得到了一个角色。当年,纽曼签约演员电影公司,并于次年首次于百老汇亮相,在舞台剧《野餐》中,出演一个角色,从而引起了华纳公司官员的注意,不久进入了该公司,正式踏上影坛。
初出茅庐
1954年,保罗出演的处女片是英国导演维克托.萨维尔执导的爱情片《圣杯》。
1956年,他在罗伯特.怀斯执导的影片《回头是岸》中饰演美国拳王罗克.格雷西亚诺而引起轰动,此片成为他的成名作。接著,纽曼又在《朱门巧妇》中,与著名女星伊丽莎白.泰勒合作,出演一位美国富豪不重名利的儿子,保罗将角色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刻画得极为仔细,颇具爆发力,第一次荣获了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崭露锋芒
1961年,他在《江湖浪子》中,饰演一位不甘沉沦的年轻职业球手,演绎著人性的悲哀与脆弱。凭著此片,他第二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1963年,他出演了马丁.里特执导的西部片《原野铁汉》;1967年,他又在斯图尔特.罗森堡执导的监狱片《铁窗喋血》里以一个狱友的身份出现。这二部影片又使他两度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
1968年,他执导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巧妇怨》,影片中他的导演手法谦恭却又十分敏感,该片使他获得了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的称号,第二年再次获得第26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及第41届奥斯卡奖的最佳电影。
1969年,让“保罗.纽曼”这个名字走向巅峰的则是乔治.罗伊.希尔导演的《虎豹小霸王》,来自他和雷德福的黄金搭档。
辉煌转折
1985年,保罗被授予荣誉奥斯卡奖,也算是对他在影视圈内多年耕耘的认可。
1986年,保罗.纽曼迎来了一生中辉煌的转折点——他推出了得意之作、著名导演马丁.斯科赛斯执导的《金钱本色》。保罗在片中出色的表演对影片成功起了关键的作用,炉火纯青的演技把台球手埃迪(Eddie)刻画得入木三分,极好地表现了他的心理发展过程。保罗以此片终于得遂心愿,获得了第59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7次提名,7次落选,直到这一次,才总算摘得了影帝的桂冠。
渐渐隐退
1994年,他又在奥斯卡金牌导演罗伯特.本顿的《大智若愚》中,第9次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
90年代后期,作为一个即将步入70岁的老人,保罗.纽曼仍为观众塑造了一个个精彩的精彩的角色。
2002年,保罗.纽曼出演了黑帮片《毁灭之路》,一头银发的保罗以老辣无比的演技,将黑帮老大的形象刻画得形神兼似,第10次获得了奥斯卡奖的眷顾。
这之后,很少在银幕上看到保罗.纽曼。
2006年他为动画片《汽车总动员》配音。
2007年5月,这位为电影奉献半生的82岁老人宣布正式息影,他称将把余生都用于经营自己在康涅狄格州寓所附近开的一家有机食物餐馆上。
保罗.纽曼的奥斯卡之路
虽然演艺生涯仅仅收获了一顶奥斯卡影帝桂冠,但从1959年到2003年跨度长达44年的十次提名(其中八次影帝提名),证明了保罗.纽曼之于好莱坞的影响力。此外,他早在1957年就获得了第14届金球奖最佳新人,1958年则凭《漫长的炎夏》(The Long, Hot Summer)获得了第1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外国演员奖。1962年凭《江湖浪子》获得第15届英国学院奖最佳外国演员;1964、1966年连续获得金球奖最受欢迎男演员;1995年靠《大智若愚》拿到柏林影帝,此外,还多次获得纽约影评人协会、美国影评人协会等机构的最佳男演员、导演等荣誉。
★ 朱门巧妇 Cat on a Hot Tin Roof (1958)
获1959年第31届奥斯卡影帝提名
【经典角色】
和“绝对艳后”伊丽莎白.泰勒演对手戏,出道不久的保罗.纽曼还要仰赖他那古希腊雕塑般英俊,他与这部改编自田纳西.威廉斯名剧的高度戏剧化的影片十分契合,有很强的舞台感,他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也为其赢得了“白兰度第二”的称呼。影片直译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种生存状态形象的勾勒,猫指的是泰勒的角色,优雅、怨恨、狂怒、悲恸和贪婪。纽曼饰演他的丈夫布雷克,因为跨栏跌倒后受伤,这种肉体上的“失败”和“疼痛”不过是他痛苦生活的一个表徵:和父亲不和,兄嫂谋夺家产,怀疑妻子与挚友有染,并因为自己误会致使好友自杀,他因此不愿意和妻子同房,也不愿意继承父亲丰厚的产业,他只想从父亲那里多得到一点爱。他觉得人生虚伪透顶,就在酗酒中逃避矛盾。当然,影片的整体结构正是妻子玛姬和父亲一起来救治这个灰心的人虚弱的灵魂。
【经典台词】
玛姬:我会赢的。
布雷克:赢什么?一只热皮屋顶上的猫有什么好赢的?
玛姬:我想,就待在那上,尽她可能。
★ 铁窗喋血 Cool Hand Luke (1967)
获1967年第40届奥斯卡影帝提名
【经典角色】
斯图尔特.罗森堡执导的这部作品塑造了一个比较单纯的纽曼形象,“冷手卢克”因喝醉酒拆毁了停车计时器,被判坐监两年。虽然性格并不很明朗,但他有原始的活力,他吹嘘自己能吃50个鸡蛋,并真的去证明的场景有著非凡的喜剧感。当母亲去世后,他用五弦琴演奏《塑料耶稣》,以及当他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银幕弥散出巨大的悲伤。他被囚犯们视为英雄,逃狱失败被打死的场景和后来《虎豹小霸王》之类作品的结局一样,充满了1960年代特有的忧伤。影片也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开创了此后社会派暴力电影的表现手法。
【经典台词】
“我们的问题是沟通的失败”
★ 大审判 Verdict (1982)
获1983年第55届奥斯卡影帝提名
【经典角色】
保罗.纽曼沉寂多年后的复出力作,在大导演西德尼.吕美特和杰克.沃登、詹姆斯.梅森等配角演员的佐助下,纽曼饰演一个酗酒的波士顿律师法兰克,同样力图重振声威。于是,一个小人物向大机构发起了挑战。因由是朋友介绍给他的一宗医疗纠纷案子,为一名在教会医院中因为生产处理不当而变成植物人的女子索赔。故事有一种俗套但激动人心的结构:法兰克最初愿意庭外和解,这样他就可以有三分之一的赔偿金进账,但在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惨况后,他决定跟代表医院的大律师硬碰硬,一个《雨人》般的教诲,也是他重拾尊严的必有之路。和很多同类经典作品一样,法庭辩论是高潮,而纽曼的精彩诠释使这部影片得以脱颖而出。但毕竟,这个故事太好莱坞了,某种意义上,精彩有馀,个性不足。
【经典台词】
“我们说,‘上帝啊,告诉我们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事实。’其实是没有公平的,富人总是赢,穷人无能为力。我们厌倦了谎言,我们变得麻木,我们成了牺牲品,我们变得脆弱,我们怀疑我们的信仰和法律。可今天你们不是法律,不是书本,不是坚硬的雕像或法庭上的装饰。如果我们相信正义,我们只能相信自己,我相信我们心中有正义。”
★ 金钱本色 The Color of Money (1986)
获1987年第59届奥斯卡影帝
【经典角色】
1961年《江湖浪子》的续集。保罗.纽曼在片中饰演息杆多年的台球手“快手艾迪”,在前半部分,按照马丁.斯科塞斯的设想,他已沦为以个大亡命徒,惟有更狠、更恶才能生存。“仇恨什么事物就让自己成为那种事物,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当他了解这个道理之后,他已经太老而无法改变自己——直到他看到那个孩子。”那时当时凭藉《壮志凌云》正冉冉升起的汤姆.克鲁斯,在这部片中他可是没少从纽曼身上学东西,无论戏里戏外,两代男人的对手戏馀味无穷。他将这个孩子置于自己卵翼之下,设法让他腐化,使他与当年的艾迪完全一样。不过结果却是他们角色的互换。当最后的四分之一决赛他再遇到这个楞头小子时,艾迪苦战而胜,但得知这是一个为了赢钱的赌局时,他感到深受侮辱,在半决赛中放弃比赛,以维护一个台球手的尊严。他们最后在空旷的球室里重赛一局,伴随著一句“我回来了”,艾迪响亮地将球击了出去。作为马丁.斯科塞斯重新回归好莱坞主流的作品,这个结局富有希望,也为纽曼在第八次提名影帝时终于开花结果。
【经典台词】
“我从不拿钱开玩笑”、
“这不是台球,不是欲望不是性,这是金钱。”
“你琢磨金钱,我琢磨你”。
“我回来了!”
★ 大智若愚 Nobody’s Fool (1994)
获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影帝提名
【经典角色】
实生活中享有的名声一样,他在这部影片扮演了一个倔强的自食其力的60岁的老人萨利,虽然身份低微,但却是这个封闭的小镇上公认的好人。他寄宿在过去的老师贝里尔女士家,和他智力迟钝的朋友鲁布一起为企业家卡尔做临时工。因为偶遇儿子一家,当年抛弃妻儿离家出走的悔恨浮上心头,他决定和儿子重修于好,并从孙子那取得突破。但总是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接连袭来,他甚至去坐了一周的监狱。但他总是保持著镇定,这或许正是一直希望摆脱名利的纽曼所追求的那种平凡人生。至少他对这种坚强而蕴藏深意的平凡有著出色的理解和诠释。甚至有评论称这部小制作的文艺片是他一生中最出色的。与布鲁斯.威利斯的对手戏也堪称精彩。
【经典台词】
萨利:我应该早点知道我们雇了个一条腿的律师
沃夫:你雇不起两条腿的。
卡尔:六十岁了还能让别人的老婆春心萌动,我真希望到你这样的年龄也能如此。但我反映有点迟钝。
萨利:不要失掉希望嘛,你是慢热型的。
★ 毁灭之路 Road to Perdition(2002)
获2003年第75届奥斯卡男配提名
【经典角色】
2002年,77岁的保罗.纽曼饰演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芝加哥一个爱尔兰裔的帮派领袖鲁尼,一个集父亲的慈祥和“像上帝那样既能施舍又能剥夺”的杀手本色,他和叛逆的亲生儿子库纳尔及养子迈克尔.奥苏利文之间有著复杂的爱恨情仇,三组父子关系的交叉透出浓重的男性宿命悲剧,特别是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奥苏利文,他忠实于妻子和两个儿子,从不抽烟喝酒,努力在杀手和丈夫父亲的角色间保持著平衡。可以看到一种《教父》级的神话格局。只是在故事和人物塑造上略微单薄。而纽曼的“教父”角色虽然不如白兰度那般色彩浓重,但全靠脸部表情来传达内心挣扎的表演,寥寥几笔却苍劲有力。特别是影片结尾,一场大雨淋漓而至,在经典黑色电影般的街道中,微弱的灯光下,手下早已被干掉,而保罗.纽曼稳稳地站立著,沉默加重了他的孤独,这也要感谢摄影师康拉德.霍尔塑造了这个交响诗般、布满阴影的黑帮世界。
【经典台词】
“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让老爸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