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媒体报道,根据以卢比购买力计算得出的GDP,2011年印度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印度现在是排在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第四大经济体。2010年的数据显示,日本经济总量为4.31万亿美元,印度紧随其后,为4.06万亿美元。
但是经过3月份的海啸、地震之后,人们普遍预计日本的经济总量将萎缩,而印度的经济在本财年将增加7%到8%。CRISIL评级机构的研究主管、高级经济学家苏尼尔•辛哈说:“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2011年印度应该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这和普华永道今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基本相符。普华永道还认为,由于跟中国相比,印度更具有明显年轻化和劳动年龄人口快速增长的特点,在未来的某些时候它甚至将能超越中国。
中印对比的话题在印度官员、学者和民众等各个层面都是流行话题。中国军事发展、航母试航、公共交通建设乃至上海的高楼大厦都被印度媒体反复讨论。印度官员向来喜欢为他们繁荣的都市找到中国对应的模版,孟买常被拿来与上海相提并论,班加罗尔也因IT大企业云集被人称为“印度的深圳”。这些比较和谈论流露出印度的雄心,在他们眼里,“中国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社会上很多层面的流行语。
印度人长期以来一直饱受羡慕中国的折磨,中国的较高增长率在印度从来没有成为一个被质疑的问题。到中国访问回来的印度人总是带来关于上海市中心、磁悬浮列车或者中国各地建造新高速公路等令人羡慕得要死的故事。
喜欢拿中国印度对比的又何止印度。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3日报道,美国智库兰德公司当天发布报告称,凭借不断凸显的人口优势以及政治体系的逐步完善,20年后,印度将在技术与经济层面超越中国。
人们会问,印度与中国攀比成瘾想得到什么?答案也许只有一个:印度想超过中国。西方有人表示印度落后中国最多只12至14年,而印度一位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印度已经很接近于赶超中国了。
这两个正在崛起的巨人经济增长速度差距正在缩小,几乎没有人对此感到怀疑。过去1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要比印度快大约3个百分点。在过去两三年里,这种差距已经缩小到微不足道的程度,甚至有预测在2015年前印度经济增速将超越中国。
印度现在看起来处在一个更有利的位置,这要归功于它对国内需求有较高的依赖度、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和年轻的人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印度赶上或者超越中国就是必然的。
糊弄人的“购买力平价”
比较两国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直观的指标。要比较不同国家的GDP,首先要把用各国本币单位计算出的GDP换算成通行的美元,而在如何换算上,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现行汇率简单地加以转换。
而最近一段时间,所谓“购买力平价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购买力平价 (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不会使用这种方法。有经济学家们认为,PPP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如果在美国花2美元可以买一个麦当劳汉堡,在中国则需要10元人民币,那么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是1∶5。在美国要花50美元才能理一次发,而在中国平均只需要20元,那么购买力平价汇率就成了5∶2。购买力平价汇率会将这些数字进行加权平均,但选取的比较内容会对平均后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2010年GDP总量高达1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不到15万亿美元)的三分之二强,比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的数据高出近一倍。IMF以此推算,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6年中国的GDP将从2011年的11.2万亿美元增加到19万亿美元,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而同样按购买力平价(PPP)衡量,中国不仅早在2001年就超越了日本,而且现在还相当接近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而不是在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人民币近40万亿元(约合5.9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8.5%,才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印度热衷“追赶”中国
如果说追赶中国人是印度经济的发展动力,这种竞赛似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出生于中国的美国教授裴敏欣在《印度快报》发布的专栏文章称,印度对中国着迷,中国却很少关心印度。多数中国人对印度如何发展和改变漠不关心,因为中国人更愿意把中国和美国或欧洲作比较。他曾尝试在中国组织关于印度的会议,但很难找到足够多研究印度问题的中国专家。
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中国的《人民日报》英文网中仅有24篇文章提到印度,而印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仅在7月份便有57篇文章提到中国。
印度对中国极端关心和中国对印度关心不够形成鲜明对比,印度急于要跟中国比,中国对印度却不够关心。
由于印度人总喜欢与中国攀比,因此,只要中国有的,他们也想有,甚至中国没有的,他们都想有。2006年,在中国宣布了其登月计划后,印度政府立即宣布不能落后,随后又宣布将在2020年把印度宇航员送上月球,比中国计划的登月时间还要早4年。2008年11月,印度向月球发射了首台挂有印度国旗的探测器。整个印度都为此欢呼,令印度人如此高兴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人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中印人口的此消彼长,也让印度人喜形于色。2010年印度人口达到12。1亿,比2000年10。1亿净增2亿,到2020年,印度人口预计将达到13。7亿,2030年达到14。8亿。届时印度人口规模将超过中国。在他们看来,印度人口超过中国以后,印度仅吃“人口红利”就能在经济、军事和社会等领域达到甚至超过中国。
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才是硬道理。除了人口增长因素外,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变得越来越大。在印度1947年宣布独立的时候,其工业实力位列世界10强之内,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但如今中国GDP却是印度的3倍,人均收入是印度的2倍。
印度驻华大使也认为,中印间的发展差距为15年。还有人认为相差更多。印度一家人寿保险公司的常务董事曾在接受印度门户网站采访时说,中国经济领先印度20年。
印度的经济改革起步于1992年,现总理辛格当时刚出任财政部长,在他的主导下,印度摒弃了长期奉行的国家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开始大规模私有化,从此印度经济开始高速增长。仅从外汇储备来看,1991年,印度外汇储备不足10亿美元,而到了2010年,外汇储备为2973亿美元。但这与中国近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比明显少了很多。
中印差距最显著的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印度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屈指可数,其他道路更加考验人的耐心。牛、三轮车和汽车齐头并进,一些人赤脚走路,耍蛇人在交通拥堵时扑向旅游大巴施行骗术。中国媒体团从德里出发到莫卧儿帝国时期的都城阿格拉,200多公里路程开车却走了5个小时。各个城市间的高速公路十分狭窄,拥堵不堪,而大约1/3的村庄没有正规道路。
停电在印度是家常便饭。即使在五星级宾馆和机场,每天都会有几次停电。对于印度媒体而言,每年夏天用电高峰期间,开设专栏让读者分享自己在拉闸断电时的遭遇心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策划。
据《印度时报》报道,2008-2009财年内,全国因为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达95亿美元。这些基础设施的缺憾也给其他国家制造了很多商业机会。去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时,中国公司获得了很多火电项目,其中上海电气和当地公司签订了83亿美元的合同。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工程师钱云峰在8月上旬刚完成了对印度项目的实地考察,他告诉记者:“国内已经不再建新的火力发电厂了,国家发改委现在不再批准火力发电项目,所以我们到印度和其他地方发展。”
和中国一样,印度也有前瞻性的“五年发展计划”指导其经济发展,而且两国的计划几乎同步。中国今年开始了十二五计划,印度的十一五计划明年初结束。在印度的十一五计划中,基础设施建设被单列成章,其中频繁对比中国,显示出一种害怕落后的焦虑。
许多印度人都认为,印度超越中国的任务非常艰巨。印度商人苏尼尔•古拉尼这些年一直从杭州向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出口布料,并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他说:“我很少听到中国人拿上海和孟买相比。只是印度的官员希望孟买能像上海一样,但这是不可能的。”古拉尼说:“在印度,腐败让一切事情变得极端困难。当然,在中国也有腐败,但我相信没有印度严重。”
腐败不仅掠夺了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财政资源,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上的诚信度。一些在印度工作过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和印度面临同样严峻的腐败问题,只是游戏规则略有不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在印度工作的中国工程师说:“在印度,他们表现得更露骨一些,比如会当面告诉你,盖一个章需要给多少钱。在中国,好多事情都是很微妙的,你经常需要自己去猜。”
许多西方学者在评论印度时说,“民主制度和人口是印度最大的财富”。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2009年印度大选时,有近千个政党参加。印度几个主要政党争相获取各地为数众多的小党的支持。各种争斗和制衡确实造成了效率耗损。
更搞笑的是,印度一贯嘲笑中国痴迷于经济增长数字而不是质量,而现在印度媒体正在自己“意淫”超越日本,仿佛下一步就能挑落中国,可笑、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