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群体意识”与“个性”
日期: 04年12月4期

   十八年前,日本的一所小学校一年级生的算术课上,老师正在教学生10以内的加减法,因为是授课参观,看得出老师在授课上也下了一番工夫,老师用彩纸做了一棵剪纸风格的大树,绿叶错落有致,层层迭迭,树上结了七个红透的苹果,其中有四个露出了完整的形状,有三个被宽大的树叶遮挡,只露出半个苹果。老师问:“ 树上有几个苹果?”。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七个”,老师又问:“完全露出的有几个?”孩子们回答:“四个” ,老师接着又问:“ 被遮住的有几个?”这时候孩子们当中有的说三个,其中有三个孩子喊“不知道!不知道!”老师感到很意外,就问“ 为什么不知道呢?刚才不是说一共有七个了吗?”其中一个孩子理直气壮地说:“因为被遮住了,所以不知道!”老师听了后随即说:“你的想法怪极了!”孩子听了后慢慢地低下了头……
  十八年后的今天,我有幸听到了三个孩子当中的一位家长──从事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讲的上述故事。他说因为老师的无心之举,那三个孩子恐怕以后再也不会有什么怪想法了,即使有也会让它自生自灭,甚至自责为什么自己想法会跟大家不一样,因为在他们幼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跟大家不一样就是自己不对!
  教授深刻地说:十八年前的那三个孩子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思考方法,由于老师的一句话,“ 天才”或者可以说成是“ 个性”就被扼杀了,人们的潜意识当中说明日本的社会本身就是提倡群体意识,排斥和否定少数意见和想法,这就意味着个人特色得不到突出和表现,谁要与周围的步调不一致,谁就是“ 异己分子”,就会被冷落,被孤立。另外自己也觉得被动,尴尬,这种情况还表现在工作伙伴们相约到外面就餐。在丰盛的菜谱面前,大家放弃了自己的味觉喜好,最终选定相同的菜谱。到了下班时间,即使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完,如果还有人忙于自己没干完的工作,无所事事的人也要奉陪一段时间,才好意思离开。讨论什么问题时,大多数都是在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如果提出了别出心裁,不同与人的建议或想法,有时就会被认为任性,自我中心,出风头等,从此会受到冷遇。还有集体欺负一个人的现象,不仅在学校,即使在公司也普遍存在,主持正义者聊聊无几。更有甚者,有的小学校开运动会,在60米短跑项目比赛中,校方竟要求一年级的学生们携手并肩跑向终点,名为竞跑,实则为60米步调一致友谊大行进……
  诚然,群体意识,便于集体协调管理,成员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有共同的荣誉,但相反容易产生闭塞,压制违反常规的判逆者,对异类自然抱有偏见和排他意识。
  十八年前或更早,人们的思想意训中,“ 个性”及“ 自我”的概念还并不清晰,突出“ 个性表现”并不为社会所广泛关注。就连教授本人在当时也曾为自己的孩子的想法感到很尴尬,若是那件事发生在今天,说不定那位老师会被学生家长告到校长那儿或教育委员会呢。
现在日本社会一方面大谈提倡民主,“ 尊重个性”,“ 突出自我”等,另一方面个人意识和行动又被群体意识所制约,倒是一批年轻人乘着“ 个性”浪潮,穿起独特的奇装异服,化着不同与大和民族风格的辣妹妆,竞显“ 突出自我”、“ 创造自我”的个性风貌,美其名曰:“个性独特”。
  当今日本社会所提倡的“个性”,需不需要理性上的一些约束?道德伦理上的充实和完美?是否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解释呢?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2004年12月9日于福岛。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9384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