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山
今天虽不是写八股,也要先破一下题才好。
古时候,一名男子到了20岁时要行“冠礼”。冠礼要选择吉日,选择乡贤大宾,给这个男子加冠——戴帽子,然后由乡贤大宾取一个表字,这便正式宣告成年。——这是解释题目中的“字”字。
再说“典”。众所周知古人名与表字之间往往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我更感兴趣的,便是含典故的表字。至此题目已破,即我喜欢的古人表字中的典故是也。
用了典故的表字通常不易与人重复。一些表字作名的解释或由名联想到字的名字,有时无巧不巧地,还真易混淆。比方“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张九龄,和南宋心学代表人物陆氏三兄弟中的二哥陆九龄,不仅名重,字也完全一样——子寿。再比方《神雕侠侣》中大侠伯伯给自己侄儿取名过儿,字改之,就颇有抄袭东坡之嫌——他给自己最小的儿子也取名为过,此外辛弃疾的知己也叫过——刘过,而且都字改之。相较之下,在取字时用典,就是独树特性的好机会了。
同诗词中的用典一样,取表字时可用的典故也包括经典和历史两类,后者除了各类史书中的历史典故,还包括史上的名人。
化用经典是最常见的一种。比如柳如是她老公钱谦益,你看到他这名字十有八九会想到《尚书.大禹谟》中的名句“满招损,谦受益”罢?没错,他的字就是“受之”。可与他互参的还有明朝理学家邹守益,他字谦之。孟子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句子,所以张养浩字希孟。
而《论语》可算赐予人们灵感最多的古代典籍了。我第一遍读《论语》时就很喜欢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所以我也一直很欣赏李宗仁的字——德邻。而名与字又可互相阐发:正因以仁为宗,方能与德为邻。
前面提到的陆氏三兄弟中的大哥陆九韶,字子美。有人说这不跟诗圣重了么,其实不然。《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矣……”《韶》是帝舜时的乐名,孔夫子认为它的主题和表现形式都很好,因谓之“尽善尽美”,这个成语也沿用到如今。回顾了这段典故,陆大哥的字就更显得韵味悠长了。
北宋时有个对后世影响很大的界画名家,叫郭忠恕。“忠恕”正是《论语》中曾子对夫子自述可“一以贯之”的道的总结,而郭家就在取字时顺便发表了一下自己的看法——恕先。这个“一以贯之”的道的影响还不止于此,我偶然发现名中有“贯”的人,字中也多半含“道”字,就连臭名昭著的童贯,也敢堂而皇之地字“道夫”,可见不仅文不必如其人,“字”也不如其人多矣。
现今中国人中用夫子语入名字的少了,我倒一直觉得日本那位我很喜欢的老牌实力派演员西田敏行的名字和夫子“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句子有关。
还有从当时影响较大的文学作品里取字的。“竹林七贤”里的阮咸——阮家出人才啊,七贤里占了俩——和他姑姑家里一个鲜卑族的婢女生下了儿子阮孚。因为当时管少数民族统称“胡人”,所以孩子他姑奶奶就因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里的一句“胡人遥集于楹上”而给阮孚取字“遥集”。
还有一类用了经典的名字,要名和字连起来方能表达完整的意思。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王维,这个“维”就要和他的字“摩诘”连读,才能构成他想表达的名词——维摩诘。维摩诘是佛家经典中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以默然不对而为“真入不二法门”作了一次现身说法。大诗人想必也是十分心仪于他,是以有此名字。然而按照钱文忠老师的说法,这里却闹了一个笑话。原来“维摩诘”是梵文Vimalakirti的汉语音译,这个词意译过来就是“净名”的意思,若是直译就是“无垢”——没有脏东西。“维”对应的梵文vi是“无”的意思,“摩诘”则是“垢”的意思,它们合起来是表示“乾净”的好词儿,可是单看“摩诘”却恰恰是“脏东西”之意,大诗人虽熟读佛经,但想必都是汉文译本,本人并不通梵语,是以有此“污字”。不过转念一想,王维既妙解音律,又精研佛理,绘画界奉其为南宗之主,诗歌界也以其禅风独具的山水田园诗为标榜,老了更坐拥辋川别墅,想当官就当官,想隐居就隐居,简直就是神仙般的人物,如今被人发现取表字时出了这么个小笑话,反倒让人心理平衡,觉其近人了。
以经典入字透著雅致,而在名字中嵌入历史典故或名人字号,就更显得风流蕴藉了,而且这类名字还可以带给你一个额外的乐趣——臆测。
譬如北宋的大宰相王安石,他字介甫。甫是对男子的美称,“介”在古时候通“个”字,而“安石”则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字,所以我一度以为他是太心仪魏晋风流,连名和字都在表示“谢安真是个爷们儿”。后来我发现他大弟弟王安礼字和甫,幼弟王安国字平甫,可见“安”与“甫”是他们这辈儿的标志,放在名字里可算“无实意”,主要应考察“安”后面的和“甫”前面的字儿的关系。安礼字和甫,用的是《论语》中有子语“礼之用,和为贵”之意;安国字平甫,我直觉应该跟《大学》中“修齐治平”有关。然则“石”与“介”用的是什么典了?想必亦应与儒学经典有关罢?后来一次偶然翻查《辞海》时被我发现,宋初还有一位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反对佛、道,标榜王权与儒家道统的学者,就叫石介。莫非王爸爸敬重此人,遂以长子名字记之?
我还臆测过李商隐名字的联系。关于他的字义山,我一直觉得用的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二位贤者为商隐于首阳山中,此山亦因二贤之大义而得以名垂青史。
由于看名字猜典故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案可考无籍可查并无人可对证的,所以最后总也没有答案,而我也乐得无责任可负。
附带一提聊供一笑的是,高中发现了一些表字的妙处后,我自己也嚷嚷著要取表字,并恬不知耻地要用“多娇”二字(也算用典),旁边一位素来渊博的同学淡淡一笑道:“女生要等到出阁时才取表字的……”脸红之馀,恍然大悟:这莫非就是“待字闺中”的本义么?
(陶春晓 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