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 初
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据说其主人公光源氏原型是藤原道长,而且与作者紫氏部关系暧昧,两人经常在宫里传递小纸条,“叩窗何之急”、“骚扰恐无期”。那么,现实中的藤原道长是什么样的人物?为何具有那种令人羡慕的命运?恐怕还得从藤原家族与“摄关政治”说起。
藤原家族的始祖为中臣镰足,贵族子弟,曾担任过掌管祭祀的官员,后隐居摄津(今大阪、兵库之间)。645年与中大兄皇子成功推行“大化改新”,升任内大臣。由于辅佐皇室有功,去世前封正一位的大紫冠和藤原姓。其子藤原不比等,官至右大臣,参与编纂律令,并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文武天皇及其子圣武天皇,作为外戚影响朝政。
藤原不比等有四子,四兄弟设计逼死时任左大臣的长屋王,破例立其姊妹光明子为圣武天皇的皇后,掌握朝政,但四兄弟均染天花去世。其后传四代到藤原冬嗣,被天皇任命为相当于秘书局的藏人所首领——藏人头,女儿嫁给皇太子,利用权势逐一击败政敌,在866年正式“摄行天下之政”。887年,冬嗣之孙基经担任太政大臣,天皇颁诏“万机巨细,百官总已,皆关白于太政大臣”。结果,天皇幼年时藤原家族的辅政者称“摄政”,天皇成年后辅政者称“关白”。
藤原家族的权势到藤原道长时达到顶峰。本来道长排行老四,但几位兄长早逝,道长与其侄伊周相争。道长的姐姐是一条天皇之母,伊周的妹妹定子是一条天皇之后。母亲的话自然重要,天皇在995年任命道长为右大臣的“内览”,即可事先阅览向天皇提出的公文。道长将自己的长女彰子也嫁给一条天皇,竟然同时出现两个皇后,由两个才女左右伺候,即《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纳言服务定子,《源氏物语》作者紫式部服务彰子,两对死敌成就两部文坛传世之作。
平安时代的贵族女性穿著厚厚的12层衣服,描眉染齿,站立被视为不雅,天天坐在围有卷廉的草席上,禁止吃任何肉食,严重营养不良,平均身高140厘米,平均寿命只有27岁。定子24岁时因难产去世,道长与其侄伊周相争的胜方不言而喻。道长将次女妍子嫁给三条天皇,三女威子嫁给后一条天皇,四女嬉子嫁给后朱雀天皇。也就是说,三女、四女分别嫁给姐姐的儿子,可见藤原家族为把持国家政权,姨母嫁给外甥也是很正常的。1016年,道长成为“摄政”,几个外孙轮流当天皇,曾赋诗一首表达其专权30多年的得意心情,其中一句便是“此世即我世,如满月无缺”。
藤原家族之所以能控制天皇朝廷,除外戚身份外,高级贵族及其官位的收入、各级庄园的寄进、任命国司等官员的贿赂所得等构成了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平安时代的官位分为三十级,三位以上为公卿,平安时代有20人左右。藤原道长时,藤原家族成员约占公卿的八成以上。正一位贵族有位田80町步,食封300户,还有各种免费供应的物品及100名服务人员。官职还有特权,例如太政大臣有职田40町步,食封3000户,服务人员300名。按照今天的币值计算,正一位的贵族官员年收入接近四亿日元。三位贵族官员的年收入为7000万日元,比现在的内阁总理大臣的收入还要高。
8世纪私有庄园开始出现,有势力的庄园主开始争取“不输”特权,即利用各种藉口向朝廷申请免除庄园的赋税。其后庄园主又开始争取“不入”特权,即国家检田使、徵税使等官员不得进入庄园,甚至不承认国家在庄园里拥有的司法权和警察权。庄园主们为获得“不输不入”特权,通常是将自己的庄园进献给中央大贵族或大寺院,奉其为“领家”,如果“领家”认为自己的权势仍然不足与国司相抗衡,则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贵族,奉其为“本家”。由于藤原家族在中央政权中最有政治影响力,因而也成为最大的“本家”。
平安时代,从五位以上官员为中高级贵族,共有250人左右。对于他们来讲,最有油水的职位是“国守”,即地方最高级别的行政长官,相当于中国的省长、省公安厅长、省财政厅长、省法院院长,大权在握,“外快”不可胜数。但250人竞争66个“国守”的位置,只有走藤原家族的“后门”才有可能。即使中央政府还有80个相当于“国守”的位置,仍有100名五位以上贵族失业,虽有固定年薪,不至于饿肚皮,但失去了宝贵的社交机会,为避免出现这种局面也需要巴结藤原家族,结果“摄关家”门庭若市,财源茂盛。
1017年道长之子赖通成为“摄政”,后又成为“关白”,但没有女儿,结果藤原家族从此一蹶不振。虽然“摄关政治”一直持续到江户时代末期,但藤原家族大权旁落,连天皇也是武人政权的摆设。道长之后七代时的藤原家族分为近卫、九条、鹰司、二条、一条等“五摄家”,政治影响力不强,在战国时代甚至沦落到以批改和歌、连歌和抄写古籍为生。不过有时也会发挥作用,丰臣秀吉成为近卫家养子后才登上了“关白”宝座。明治维新后,“五摄家”位列最高的公爵等级,直到麦克阿瑟进驻日本废除贵族制度。战时三任首相的近卫文磨服毒自杀也许象徵了这一点,尽管其外孙细川护熙在1993年当过短暂的首相,但其下台后烧制的陶瓷器价格昂贵还是显示了其拥有的贵族血统。有人称日本历史不仅仅有“万世一系”的天皇家族,而且加上藤原家族的“万世二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