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斯,当乌鸫在幽林呼唤,
那是你的灭顶之灾。
你的嘴唇饮蓝色岩泉的清凉。
当你的额头悄悄流血
别管远古的传说
和鸟飞的晦涩含义。
而你轻步走进黑夜,
那里挂满紫葡萄,
你在蓝色中把手臂挥得更美。
一片荆丛沙沙响,
那有你如月的眼睛。
噢埃利斯,你死了多久。
你的身体是风信子,
一个和尚把蜡白指头浸入其中。
我们的沉默是黑色洞穴。
有时从中走出只温顺的野兽
慢慢垂下沉重的眼睑。
黑色露水滴向你的太阳穴,
是陨星最后的金色。
这首诗是以绿原的译本为主,张枣的译本为辅,并参照英译本拼凑成的。翻译与创作的区别在於,创作是单干户,自给自足,一旦成书就算盖棺论定了;而翻译是合作社,靠的是不同译本的参照互补,前赴后继,而永无终结之日。绿原和张枣都是诗人又精通德文,在“给孩子埃利斯”的翻译上各有千秋,基本反映了他们各自在写作中的追求。翻译朴实乾□,但有时略显粗糙,甚至有明显错误,比如把“ 乌鸫”译成“乌鸦”,把“ 眼睑”译成“棺盖”;张译更有诗意,他甚至在翻译中寻找中国古诗的神韵,但有时过於咬文嚼字而显得拗口。比如“你在蓝色中把手臂挥得更美”这句,被他译成“你的双臂摇步有致,融入蓝色”。翻译理论众多,各执一词。依我看,千头万绪关键一条,是要尽力保持语言的直接性与对应性,避免添加物。挥舞手臂就是挥舞手臂,而不是“双臂摇步有致”。
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色彩:黑夜、蓝色岩泉、紫葡萄、蜡白指头、黑色洞穴、黑色露水、陨星最后的金色。基本色调是冷色,只在结尾处添上一点金色。其整体效果很像一幅表现主义油画。再来看和身体有关的部分:嘴唇、额头、轻步、手臂、眼睛、指头、眼睑、太阳穴。它们暗示厄运,暗示孩子与自然融合的灵魂无所不在,漫游天地间。
开篇即不祥之兆,为全诗定音:“埃利斯,当乌鸫在幽林呼唤/那是你的灭顶之灾。”紧接著是一组凄美意象:饮蓝色岩泉的清凉的嘴唇,悄悄流血的额头,走进黑夜的轻步,在蓝色中挥得更美的手臂。沙沙作响的荆丛是特拉克尔诗中常用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圣经》典故,即摩西在燃烧荆丛中得到神示。而荆丛与埃利斯如月的眼睛并置,显然带有某种宗教意味。
噢埃利斯,你死了多久。直到此处,我们才知道埃利斯已经死了,前面种种不祥之兆终於得到证实。在众多奇特的意象之上,用如此平实的口语点穿真相,令人惊悚。这一句是转折点,把全诗一分为二。第一部分是埃利斯所代表那个纯洁的世界,而第二部分是失去的乐园。第五段以“你的身体是风信子”开端,标志著埃利斯的世界和我们的距离。而和尚与温顺的野兽,蜡白指头与沉重的眼睑有互文关系,暗示超度亡灵及生死大限。黑色洞穴指的是虚无,有时从中走出只温顺的野兽/慢慢垂下沉重的眼睑,野兽指的是死亡。滴落到埃利斯太阳穴的黑色露水,是陨星最后的金色。陨星代表著分崩离析的世界。
特拉克尔的诗歌,往往是由两组意象组成的。一组是美好或正面的,一组是邪恶或负面的。这两种意象互相入侵,在纠葛盘缠中构成平衡。比如,金色的正与陨星及最后的负,相生相克,互为因果。
埃利斯这名字来自17世纪瑞典的一个青年矿工,他结婚那天掉进矿井而死,很多年后他的尸体保存完好,而新娘变成了干瘪的老太婆。在特拉克尔之前,不少德国作家都涉猎过这个题材。特拉克尔还写了另一首诗“埃利斯”。如果说“给孩子埃利斯”写的是对一个纯洁世界的召唤的话,那么“ 埃利斯”则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崩溃与荒凉。在这两首诗中,他用不同方式处理相似意象,例如,“ 埃利斯”正是在“给孩子埃利斯”结束的地方开始的:“ 完整是这金色日子的寂静/在老橡树下/你,埃利斯,以圆眼睛的安息出现”、“一只蓝色野兽/在荆丛中悄悄流血”/“蓝鸽子/从埃利斯水晶的额头/夜饮淌下的冰汗”。
这两首诗中的意象显然有互文关系。在新批评派看来,每首诗的文本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客体,因而对文本的阅读是封闭的。这就是新批评派的局限。其实,一个诗人的作品是开放的,不同的诗作之间彼此呼应。这种现象也反映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这就是新批评派衰微而结构主义兴起的重要起因。
每年一度的柏林国际文学节有个项目,请每个应邀的作家挑选任何时代任何语言的三首诗,汇编成书。我和用俄文写作的楚瓦士诗人杰南迪.艾基(Gennady Aygi)不约而同都选了这首诗。可以肯定的是,中文或英文的特拉克尔,与俄文或楚瓦士文的特拉克尔难以重合,但其诗意显然超越了语言边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
那是你的灭顶之灾。
你的嘴唇饮蓝色岩泉的清凉。
当你的额头悄悄流血
别管远古的传说
和鸟飞的晦涩含义。
而你轻步走进黑夜,
那里挂满紫葡萄,
你在蓝色中把手臂挥得更美。
一片荆丛沙沙响,
那有你如月的眼睛。
噢埃利斯,你死了多久。
你的身体是风信子,
一个和尚把蜡白指头浸入其中。
我们的沉默是黑色洞穴。
有时从中走出只温顺的野兽
慢慢垂下沉重的眼睑。
黑色露水滴向你的太阳穴,
是陨星最后的金色。
这首诗是以绿原的译本为主,张枣的译本为辅,并参照英译本拼凑成的。翻译与创作的区别在於,创作是单干户,自给自足,一旦成书就算盖棺论定了;而翻译是合作社,靠的是不同译本的参照互补,前赴后继,而永无终结之日。绿原和张枣都是诗人又精通德文,在“给孩子埃利斯”的翻译上各有千秋,基本反映了他们各自在写作中的追求。翻译朴实乾□,但有时略显粗糙,甚至有明显错误,比如把“ 乌鸫”译成“乌鸦”,把“ 眼睑”译成“棺盖”;张译更有诗意,他甚至在翻译中寻找中国古诗的神韵,但有时过於咬文嚼字而显得拗口。比如“你在蓝色中把手臂挥得更美”这句,被他译成“你的双臂摇步有致,融入蓝色”。翻译理论众多,各执一词。依我看,千头万绪关键一条,是要尽力保持语言的直接性与对应性,避免添加物。挥舞手臂就是挥舞手臂,而不是“双臂摇步有致”。
先来看看这首诗的色彩:黑夜、蓝色岩泉、紫葡萄、蜡白指头、黑色洞穴、黑色露水、陨星最后的金色。基本色调是冷色,只在结尾处添上一点金色。其整体效果很像一幅表现主义油画。再来看和身体有关的部分:嘴唇、额头、轻步、手臂、眼睛、指头、眼睑、太阳穴。它们暗示厄运,暗示孩子与自然融合的灵魂无所不在,漫游天地间。
开篇即不祥之兆,为全诗定音:“埃利斯,当乌鸫在幽林呼唤/那是你的灭顶之灾。”紧接著是一组凄美意象:饮蓝色岩泉的清凉的嘴唇,悄悄流血的额头,走进黑夜的轻步,在蓝色中挥得更美的手臂。沙沙作响的荆丛是特拉克尔诗中常用的意象,让人联想到《圣经》典故,即摩西在燃烧荆丛中得到神示。而荆丛与埃利斯如月的眼睛并置,显然带有某种宗教意味。
噢埃利斯,你死了多久。直到此处,我们才知道埃利斯已经死了,前面种种不祥之兆终於得到证实。在众多奇特的意象之上,用如此平实的口语点穿真相,令人惊悚。这一句是转折点,把全诗一分为二。第一部分是埃利斯所代表那个纯洁的世界,而第二部分是失去的乐园。第五段以“你的身体是风信子”开端,标志著埃利斯的世界和我们的距离。而和尚与温顺的野兽,蜡白指头与沉重的眼睑有互文关系,暗示超度亡灵及生死大限。黑色洞穴指的是虚无,有时从中走出只温顺的野兽/慢慢垂下沉重的眼睑,野兽指的是死亡。滴落到埃利斯太阳穴的黑色露水,是陨星最后的金色。陨星代表著分崩离析的世界。
特拉克尔的诗歌,往往是由两组意象组成的。一组是美好或正面的,一组是邪恶或负面的。这两种意象互相入侵,在纠葛盘缠中构成平衡。比如,金色的正与陨星及最后的负,相生相克,互为因果。
埃利斯这名字来自17世纪瑞典的一个青年矿工,他结婚那天掉进矿井而死,很多年后他的尸体保存完好,而新娘变成了干瘪的老太婆。在特拉克尔之前,不少德国作家都涉猎过这个题材。特拉克尔还写了另一首诗“埃利斯”。如果说“给孩子埃利斯”写的是对一个纯洁世界的召唤的话,那么“ 埃利斯”则是关于这个世界的崩溃与荒凉。在这两首诗中,他用不同方式处理相似意象,例如,“ 埃利斯”正是在“给孩子埃利斯”结束的地方开始的:“ 完整是这金色日子的寂静/在老橡树下/你,埃利斯,以圆眼睛的安息出现”、“一只蓝色野兽/在荆丛中悄悄流血”/“蓝鸽子/从埃利斯水晶的额头/夜饮淌下的冰汗”。
这两首诗中的意象显然有互文关系。在新批评派看来,每首诗的文本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客体,因而对文本的阅读是封闭的。这就是新批评派的局限。其实,一个诗人的作品是开放的,不同的诗作之间彼此呼应。这种现象也反映在不同诗人的作品中。这就是新批评派衰微而结构主义兴起的重要起因。
每年一度的柏林国际文学节有个项目,请每个应邀的作家挑选任何时代任何语言的三首诗,汇编成书。我和用俄文写作的楚瓦士诗人杰南迪.艾基(Gennady Aygi)不约而同都选了这首诗。可以肯定的是,中文或英文的特拉克尔,与俄文或楚瓦士文的特拉克尔难以重合,但其诗意显然超越了语言边界得以保留下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