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幸宇
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自古至今众多有识之士为友好交流架设著无形的桥梁,曾任日本私法学会理事的著名法学家、教育家仓田暥渃 士律师即是其中一位。
仓田先生于1926年出生于奈良县一个富裕家庭。由于父亲酷爱中国古典文学,他自幼爱好唐诗。1938年,仓田小学毕业后考入有名的奈良县立中学。他在汉文老师的启迪下,汉诗朗读在全校名列榜首。
1943 年,仓田满怀对中国文化的憧憬考入设于上海的东亚同文书院大学。是年4月,他告别古都奈良乘船来到上海滩。他一下码头就感受到日本文化的源流——中国文化 的强烈冲击。当时由于日本政府将侵略战火燃遍亚太各国,国内物资匮乏,民不聊生。他原以为处于战火中的大陆肯定衰败不堪,然而他未料到中国竟如此地大物 博。他想“富国强兵”不过几十年的日本竟然与如此地大物博的邻国为敌简直是以卵击石,预感到这场不义战争注定要失败。他决心抓紧了解中国文化,以不枉此 行。为此,他一有时间就深入庶民生活,还乘火车赴东北、华北、内蒙古、苏杭地区考察风土民情,收获颇丰。1944年末,一张入伍通知书迫使他告别上海滩回 到奈良。尽管留学短暂,然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光怪陆离的上海大千世界、灯红酒绿的西方物质文明却在他的脑海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岁月如梭,四十二年后仓田先生荣任大学校长。他在一年一度的入学仪式和毕业典礼上致辞时,总是恰到好处地引用《论语》和汉诗,并感慨万分地谈到在中国留学的经历,说道∶“我喜欢上海,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
仓田先生曾25次来华,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他的夫人和两个儿子也多次同行。他把赴沪叫“回老家”,并自称“老上海”。他对上海了如指掌,无论走到哪里,半个世纪前的街道名称和老字号店铺都能脱口而出。他会讲上海方言,甚至在睡梦中说汉语,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仓田先生的座右铭是“至诚至善,坚忍力行”。多年来,他为中日两国教育界和法律界的友好交流不遗馀力地铺路搭桥,的确践行了这一点。
1986年7月,仓田先生荣任神户学院大学校长。他在校刊上写道∶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友好交流源远流长,应首先制定与中国高等院校的交流计划。是年,该校即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日本研究室学者担任修养部客座教授,并邀请上海学者以研究员身份来药学系开展科研交流。
1988年11月,仓田先生率团访华,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分别签署了交流协定。同年,神户学院大学首次迎来了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派遣的教授。
1990年夏,上海交通大学为表彰仓田先生为两校交流做出的贡献,决定聘请他为该校顾问教授。同年10月末,仓田先生携夫人和长子全家赴沪出席聘任仪式,并首次在华讲学。其后十年间,他为上海高等院校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做了十馀次法律方面的讲演,他还两次为上海普陀区少年宫捐款。
1992年4月,仓田先生荣任华东政法学院名誉教授。
为使中日两国世代友好,仓田先生倡导神户学院大学于1992年9月首次举办了中国研修旅行,60名学生赴大陆体验中国文化,其后该校的中国研修旅行一直延续至今。1993年和1995年,他还两次亲率研究班学生访华。
仓田先生为使中国留学人员顺利入境,多次提供担保,还设法免费提供宿舍,设立奖学金。在他的带动下,该校教职员纷纷向中国留学生伸出援助之手。
仓田先生于1996年担任神户学院女子短期大学校长后,立即著手招收中国留学生。十年来,该校共培养了四百多名中国留学生。
在中日两国法律界交流方面,仓田先生发表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继承制度》等六篇论文,并登台讲演,介绍中国法律界的新动向。
仓田先生不仅热衷于在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架设无形的桥梁,而且喜欢有形的桥梁。说来真是巧合,就在他赴沪签署校际交流协定的1988 年,国土交通省在离学校不远的明石海峡动工架设巨型吊桥。仓田先生时常站在平台上举目远眺工程进展。1995年初,神户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其震源就 在距主塔1公里地层深处,在损毁二十多万栋建筑的震灾中主塔竟仍巍然屹立。为此,仓田先生时常与中国友人谈到这一建桥史上的奇迹,并感慨地说∶“长崎和上 海之间能有这样一座大桥就好啦!”
1998年春,明石海峡大桥历经磨难竣工后不久,仓田先生即冒雨陪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一行参观大桥。以后每当中国团组来访,他都兴致勃勃地陪同观光大桥。
仓田先生时常信步桥畔,这里不仅美景如画,还有他尊崇的中国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馆“移情阁”,而且此时他一定会触景生情,在期盼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之间能建起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世世代代友好交往的金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仓田先生虽已八十高龄,仍精力旺盛地从事中日交流以及各种社会活动。最近,笔者欣闻由于仓田先生在教育领域业绩卓著而荣获了日本天皇授予的勋章。笔者衷心祝愿这位“中日架桥人”长命百岁,为两国世代友好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