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耶
永远的玛丽亚.卡拉斯?在电影中的电影导演如是想;在现实中,这部电影的导演,意大利的弗朗戈.泽弗列则是藉助虚构表述对希腊歌唱家卡拉斯的追思。
卡拉斯要是活著,到2003年12月是八十岁,但是,彼时,她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在五十四岁那年,她带著辉煌不再的歌喉和她那虽被埋葬却绝不褪色的对奥那西斯的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像她唱的普契尼,“为艺术,为爱情……”
一般认为卡拉斯的歌声只在五十年代的一段短时间内达到辉煌,以后则是每况愈下,六十年代几乎已经不公演了。影片设定的情节是七十年代,在卡拉斯隐居的巴黎,她过去的经纪人,现在的摇滚乐歌手拉里和一些赞助者及一位导演商定拍摄卡拉斯出演的歌剧电影。利用七十年代的最新映像技术,把卡拉斯辉煌时期的歌唱录音对上现在表演时的口形,让她的歌声与形象在电影中永生。开始卡拉斯坚决不同意这个企画并和拉里吵了起来,但事后又觉得自己不应该永远如此消沉下去,于是,她答应了出演,拍歌剧《卡门》,因为她没有在歌剧舞台上全剧上演的名歌剧只有这一部。大家都动了起来。卡拉斯突然变得健康活泼,拉里新结识的同性恋人,一个画家从小就是卡拉斯的崇拜者,这次通过拉里结识了卡拉斯,并把他画的以卡拉斯的人和歌剧为主要印象的抽象画送给她卡拉斯觉得很快乐,但这一切只是在白天,到了夜里,总是难以成寐的卡拉斯则一如既往地变成了一个怨女,穿著白色的睡袍,垂著长发,捧著奥那西斯的照片,用她痛彻心扉的歌声追悼她的爱情……看了这个电影,我觉得对什么是“痛彻心扉”有了确切的新的体会,而且这部电影拍得最好的是这几个镜头,虚构而又“真实”,似乎让我们觉得卡拉斯在死前的那一段无奈的岁月里,应该就是那个样子。
歌剧电影在继续拍摄,卡拉斯一进入了工作状态,人就变得近于琐碎地追求完美,毫不妥协,尖锐得令人难以忍受,但周围的人还是愿意容忍她,宠著她,使她快乐,因为她表演得实在是出色,动人心弦,不可取代……
电影总算完成了,人们的期待也就要实现了,但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卡拉斯却找到拉里,说她经过熟虑,还是决定了不让这部电影公开上映,拉里没有问她为什么,他这样努力地促成这件事根本就不是为了自己,他其实比谁都明白卡拉斯,所以他保持沉默。谁都知道,人生是不能走回头路的;即使回头,一切也都不复从前,一切都是走调儿的,走味的。
拉里默默地和卡拉斯道别,卡拉斯剩下的人生就是等待死亡,与其说是等待,不如说是她放弃了活著的意志,呼唤死亡的来临。据说卡拉斯在七十年代的死亡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病状,所以上面的说法应该是可以成立的。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卡拉斯的朋友,认为卡拉斯真的是一个奇迹,他就是为了纪念卡拉斯80岁诞辰而拍了这部电影。
法国女演员的演技加上卡拉斯本人的歌声使这部电影产生了一种绝妙的诱人的魅力,因而电影落幕之后感到的暗淡和失落尤其彻骨。
我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报纸上介绍肯尼迪夫人杰奎琳生涯的文章中看到了有关希腊船王奥那西斯弃卡拉斯娶杰奎琳的往事。对奥那西斯来说,不断把名女人弄到手,大概可以填补用他的财富所难以填补的空虚。结果他抛弃了卡拉斯,娶了杰奎琳并没有带来好日子,杰奎琳之所以嫁给他既不为名,也不为钱(这两样她本来就有),更谈不上爱,原因是她想从美国人硬要她扮演的哀恸的第一夫人的角色中逃出来。杰奎琳如愿以偿,奥那西斯却得不偿失,她曾向友人报怨。杰奎琳除了大把花他的钱疯狂购物以外,没有为他做任何事。奥那西斯去世后,杰奎琳带著孩子重返美国,在一家出版社工作,低调地度过了馀生,而且有一位真心爱她的恋人。整个事看起来,卡拉斯最可怜,最不值,但这只是我们的感觉,对卡拉斯来说毫无意义,而对我来说,上述三人中,卡拉斯最有意义。她的歌声被认为是世上最美的存在之一,我个人当然也这样认为。在我拥有的CD中,惟一的歌剧盘是卡拉斯。我一直没弄清自己是在什么情绪下想听卡拉斯,但听卡拉斯却一定要有一种情绪,一种气氛……那是什么呢,我还要不断地确认;亦或相反,维持这样一种不明不白,因为那起码是一种美妙和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