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阿国斜舞 / 漂浮的镜花水月 / □ 毛丹青
日期: 03年12月2期
  “阿国”不是国,是一个人,是一个日本女人的名字。今天那些妖娆妩媚的歌舞伎统统要管她叫“师母”。
  夜半浓妆。歌舞伎出台的店内灯光摇曳,茶香满堂,暖色的光影把舞伎的身姿映得如水波般荡漾,三味线的琴弦音漂浮而虚幻,有时悲风流水,有时玉盘倾泻,坐客们一阵阵的尖叫把迷离的歌舞剪得支离破碎。
  歌舞伎至今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今天日本的显达们不仅为之倾倒,而且以通晓这类舞艺作为符合身份的一大筹码。但是,如果你是第一次观看歌舞伎的表演,又事先对它没有任何了解,那你多半会对舞台上那无精打采的步履、手势以及嘴脸交替的变幻不知所云。
  我曾经在柏林看过一台舞剧,说的还是东方的事儿,可能因为语言不通的缘故,结果满台舞女飞袖回影,男士歌声如潮,裂石穿云,弄得我整个摸不着头脑。后来,我吸取教训,每次看舞剧,都会做一把预习,尤其对那些语言不通的剧目,非把它琢磨透了才去。久而久之,这甜头儿也尝到了,而且不知不觉中,对沉闷而缓慢的日本歌舞伎也能看出它内心沸腾的一面。
  曾经有位美丽的舞伎告诉我,舞伎的舞是从缓慢悠长的动作中,用心去体验的一个技法。哪怕对一个指头的弯度、转腰的幅度、还有眼神往哪边看,头发丝往哪边顺,都是从内心读出来的。这种细腻入微的心灵读术使每一个舞蹈中的舞伎都处在一种类似“入境”的状态里,旋转、闪身、扬臂、垂头……沉浸于自我的空灵世界。
  空灵是歌舞伎的根本。日本室町幕府时代有一个女子名叫“ 阿国”。当时日本国内战乱,因她父亲是岛根县出云神社的头号铁匠,所以就把女儿装扮成了巫女。年仅8岁的阿国,从那时起就会娇情弱步,婀娜腰肢,常常使周围人发出惊叹,等到阿国32岁在京都四条河原做了整场的表演时,她的这种舞姿开始被日本人称为“歌舞伎”。──这一传统的舞剧居然是从战乱中的巫术少女开始的。难怪,那种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舞台感觉让每位观众犹如踏水行车,飘摇恍惚,一种神秘的错觉时常随着舞女回旋的玉影袭身而来。
  歌舞伎的文字起源是一个“斜”字,包含了既新奇又另类的意思。无论是舞台的装置也好,还是舞男舞女的服饰也好,有些地方总叫你觉得不对称。日本人的审美观有一种对“ 破碎”的享受,日文中的“ 破碎”一词还有一层含义是“均匀”。所以,歌舞伎讲究臂膀与腿脚的搭配,要求达到一种近乎于“无我”的状态,保持无限的“圆”的连贯。无论是脚步,还是胳膊,都会按照固定的秒数完成精炼的动作;但是,歌舞伎的台步一方面给人一股圆鼓鼓的劲儿,另一方面又充满琐碎的变化,让你觉得整个舞台碎而不乱。联想那些穿和服的日本女人,轻尘微步,何尝不是一种“破碎”呢?
  在日本的江户时代,歌舞伎其实是社会弱势群体的一大娱乐,当时看舞并没有如今的辉煌场面,观众里既没有穿和服的官绅,也不见妖艳靓丽的贵妇人。每次观舞大都是民工和小贩子,而且他们的座位也十分滑稽。舞台下面全是土台土沟,观众席地而坐,有吃零食的,吃饭盒的,还有吃寿司的,反正他们的嘴巴就像大海里的河豚鱼一样,一张一合,一到了冬天,每人嘴里保险会冒出发白的热气。观众看歌舞伎,总有人吆喝,或者狂叫,有时近乎于球迷一样的兴奋。为了制止观众过分的喊叫,舞台周围有一个人物叫“荒事”,一般都是猛汉子,他专凭超人的身手管制那些观众,愤怒的时候,则大打出手,把观众一脚踢出界外,为此还能赢得另外一阵掌声。据说,那个时候“荒事”的笑容是最灿烂的,一点儿不比舞台上的逊色。歌舞伎的剧情从来都是简单的,有时简单得让你苦于理解。因为源起于巫女的舞蹈,一般是不讲故事的,只讲究那起舞瞬间的气氛,这就好比一位巫婆,她是不会跟你说故事的,往往是用凄厉而动人的嗓音为你营造一个场面,无论是穿戴,还是声音,总叫你迷迷糊糊,似有非有,如烟如云。日本现代的歌舞伎已经贵族化了,但舞剧的剧情依然十分简单,从来不会像发达的推理小说那么复杂。歌舞伎刺激你的感官,但不刺激你的思考。
  几天前,我在京都看了一张描写歌舞伎的大型现代舞剧《阿国》,这是为纪念歌舞伎诞生400周年而特别策划的,出场的演员都是实力派的日本一线人马。绚丽的布景,幻觉的灯光,把那个战乱中的巫女阿国表现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尤其是最后那场烈舞,男女交错闪现,舞台上出现不规则的乱点儿,时而相聚,时而炸散,最后变成巫女跳跃的一条长线,白白的,发出类似鱼鳞般的寒光……镜花水月、虚幻的人生,在这梦境般的夜晚真实绽放。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342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