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徐 青:梁漱溟的“中国文化”与“理性亚洲”
日期: 25年01月2期
文学园地

作者:徐 青

梁漱溟(1893-1988)的一生见证了清末民初、北洋政府、五四运动、八年抗战、国共合作、新中国成立、十年动乱和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20世纪中国最长寿的思想家、政治家、近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人心与人生》、《中国文化要义》等著作。美国陆军五星上将、政治家乔治·马歇尔曾言,“在梁漱溟身上看见了甘地”。著名学者林毓生曾盛赞“梁漱溟和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具创造力的思想家”。费正清的学生美国学者艾恺(Guy S. Alitto)1979年出版了著作《最后的儒家》,以梁漱溟为研究对象。1980年艾恺正式拜见梁漱溟,1980年8月12-25日以采访为主,每天去梁家求教,两人的对谈先用中文写成《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一书,后翻译成英文Has Man aFuture?-- Dialogues with the Last Confucian 。

对于世人的评价,梁漱溟谦虚地说:“我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佛教徒,一个表里如一的儒学实践者和思想家”。而且认为自己并非是一名学者,如果说对学问有所贡献的话,大概只有《人心与人生》,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全部都在里面,也是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基础上的深化和拓展。梁漱溟不乏坦率地说,自己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现实政治,是一个拼命干的人。



梁簌溟。来自维基百科。

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始于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前后花费9年时间终于写成。1949年出版后多次再版,目前已在全国销售10万余册。2005年,《中国文化要义》被收录于《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该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及其要义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梁漱溟看来,要认识中国问题,就要了解百年来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内部和外部形势。梁漱溟提出,“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了解那个不变的古老的中国社会,是理解那个变化的中国社会的大前提。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用,亦出于中国人之所创造,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它有许多许多特征,被世人指目而数说。无论关于这些特征来自于哪里? 要说清楚却是难题。但是,梁漱溟在寻找这些难题的答案时,不仅找到了答案,还找到了它的根源,发现了它根本的原因。

此外,梁漱溟不仅开创了现代新儒家学派,在反传统浪潮中勇敢奋起,表明只要中国文化不断的调整,继续存在,一定能够复兴。并且,梁漱溟相信中国自身具有长入现代化的力量。梁漱溟在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时曾言:“中国文明的根本出口不在于向西方学习,而在于承认自身的精神,探寻自身的道路前进”。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构想的是一场广阔的社会改造实验。把西方现代化的长处和中国文化的长处融于一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人格理念上梁漱溟信奉的是孔子,并醉心于孔子的思考方式,对梁漱溟而言,孔子虽死犹生,给予了梁漱溟源源不断的灵感。从积极的层面而言,孔子一直以来都是梁漱溟的人生导师,梁漱溟的“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是基于对孔子的现实体验。蔡元培曾言:人类未来的社会是人生的艺术化(艺术即宗教),蔡元培的理想和主张如果成为现实,那就是孔子所谓的“礼乐”。



梁簌溟之父梁巨川。来自维基百科。

梁漱溟分析言之,中国人数千年所表见的民族精神的两大特点就是,一为向上之心强,一为相与之情谊。”归根结底就是富于“理性”。孔子致力于启发人的理性。只有儒家才拥有的精神就是相信人的理性的,其实就是人类对自己的信任。我们原本所见的“理性”,是继承了孔子精神的孟子,和继承了孟子精神的王阳明。人类的行为准则表现在人的感情需求,可以说,除了儒家以外,没有如此的主张,中国人的理性被早早启发的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对世界能做的贡献,就如罗素所言:“中国人的长处就是建立在一个更合乎人性、更文明的人生观的基础之上。”如能将“中国的理性”发展为“亚洲的理性”,这有助于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209831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