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江少川:医治灵魂的苦难,心灵的创伤——读元山里子散文随笔集《人间幸不幸》
日期: 24年08月3期
中文导报 文学园地
作者:江少川

编者按:《人间幸不幸》2024年5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此文原为《人间幸不幸》序。

2019年春,我应日本华文文学笔会之邀去东京“参加日本华文文学创作与评论国际研讨会”,时为四月上旬,正值东瀛樱花烂漫的最美时节。这个时节与日华作家进行面对面交流自然是分外惬意的事。分组讨论会上,一位女作家的发言引起我的特别关注。她谈到新著《他和我的东瀛物语》的创作历程:她与曾经是侵华老兵的丈夫在日本与中国的经历种种,我深受感动。与一般作家创作谈不同,这部作品中的“我”就是现实中真实的她。她既是作者,也是作品中的人。晚宴中她与我坐在同一圆桌席上就餐,还在继续下午讲述的故事,并送我这本新书,她就是日本华文女作家元山里子。

元山里子是中日混血儿,父亲为厦门大学教授,母亲为日本人。她1983年去日本留学,毕业以后移居日本,后来与元山俊美结婚。疫情前3年,她在花城出版社接连出版了《三代东瀛物语》与《他和我的东瀛物语——一个日本侵华老兵遗孀的回忆录》两部长篇作品。这两部非虚构“物语”均为长篇传记。尤其是第二部,正如封面上的推介语所写:“一个日本侵华老兵遗孀的回忆录,从被迫成为日本侵华士兵到坚定的反战社会活动家,从带着刺刀到带来象征和平友好的樱花。”这本书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反响热烈。

元山里子的第三部“物语”,与前两部长篇“物语”不同,《人间幸不幸》是一部短篇集,收录了三十多篇散文随笔。它与前两部“物语”一脉相承,仍然为非虚构之作。如果说前两部“物语”的重心在写家族中三代人、写丈夫元山俊美与她共同的“反战”生活经历。这第3部“物语”的重心,则是在写独行的“我自己”,展现一位女性在职场与个人日常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如从业、交友、个性、嗜好、情趣、品味以及写作等等。《人间幸不幸》与前两部“物语”组合起来,似乎可称为“一个中国女人的东瀛物语三部曲”了。

日本作家厨川白村认为散文是“作为自己告白的文学,用这种体裁是最为便当的”,它写“不伪不饰”的自己,是写真实的“我”的非虚构之作。元山里子说:自己走上文学之路是受到教日语作文斋藤老师的指点:“写出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故事。”“日本人特别爱写具体的小故事。这种文体在日本叫‘随笔’,我在日本作文课的收获,就是学了写‘具体’"。这本新作中的短篇,都是写元山的亲身经历,只属于她独有的小故事。包括怀人、记事与随笔散文。

散文随笔是“我”亲身经历的人和事的文学书写。元山里子说,她写的这些“属于我的小故事”,“是曾经在我的生命中遇到过的、又从不消失的人。”有缘在人世间相遇,又从来没有消失,足见这样的人在她生命中位置之重。她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写这些普通人物的生存境遇,表现他们的性情与个性、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发掘人性中美的品格。作家终身难忘与她有过合作的东京一家服装公司的女社长洋子。在公司面临连锁破产的灾难之际,洋子把攸关公司性命的信息透露给她,宁可“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给了我”,自己承担风险也不将危险转移、拖累到她这样的供应商身上。(后来的结局果真是悲剧,洋子社长的公司破产了)作家在《漂亮的女朋友》中展示出洋子社长舍己为人、勇于担当的儒商风范与美的人格。

元山里子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存书写尤为动人。《幸子太太的战争十字架》一文中,八十多岁的小饭馆店主幸子太太向元山讲述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幸子结婚刚三年,她的丈夫就被征兵送到日军侵华的战场,二战结束后被苏军俘虏病死在西伯利亚。那时才21岁的幸子带着两个小孩(一个还在腹中),独自一人支撑起破碎的家,五十多年来含辛茹苦,靠开这个小店把孩子抚养成人。她从一个女人、母亲的角度怀念了往昔短暂的幸福生活,还不忘日军侵华的那场罪恶的战争,她对元山说:“我家主人到中国去打仗,中国人也受到很大的伤害。战争真是罪恶的东西……”。她诉说自家的不幸,还为中国人深受伤害感到痛心。散文表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妇善良、仁爱与深明大义的品德。从元山与幸子类似的命运经历中,我读出了女作家悲悯的心与人文情怀。

元山里子本人为中日混血,她留学移居日本,又嫁给日本人。父女两代都是中日跨国婚姻,与中日两国血脉相连,深深结缘,中国与日本都是她的家乡。她本人既在中国受过高等教育,又去日本留学,能用双语进行文学写作,她的散文打上了浓重的中日文化混融的印记,成为传递中日两国民间友谊的文学使者。

在东京有一家元山经常光顾的“兵六(Hyoroku)”的居酒屋,店内墙上挂有一幅鲁迅先生的画像,以及鲁迅题写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见《鲁迅与东京的举酒屋》)原来兵六掌柜的爹当年与鲁迅是好朋友,掌柜见来自中国的元山竟然会背诵鲁迅这两句诗的全文,兴奋不已,当即呼伙计“献酒!”因为这一缘分,带来了元山里子与这家居酒屋十九年清水般的友谊。

《古都有约》写的是在半个世纪中京都发生的往事,元山的父亲与忘年交好友贝冢茂树教授及夫人曾几度光顾京都“五佐卫门”料理店老铺(到日本留学与后来赴日讲学),元山里子后来到京都拜访贝冢茂树教授,他已过世,元山陪同贝冢茂树夫人一起再次到这个老店饮酒叙旧。2 0年后,父亲的恩师夫妇都已仙逝,元山一个人去京都光顾“五佐卫门”店,受到接替传承老铺的店主热情接待。《虽独处却不孤》写元山两次拜访了她母亲女子高中的同学宫本(Miyamoto)太太,还代表母亲参加了高中同学会,留下了非常难忘的一段记忆。中日老一辈人的深厚友情在民间一代代延续。

周作人在其《日本的衣食住》一文中写道:“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元山的散文写东京、京都、桑名等地的异域文化风情,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与印记。她的散文中随处可见的汉字、地名、寺庙,东京居酒屋丶京都料理店的旗幡、红灯笼,还有宗教、服饰、饮食、习俗等,都使中国人读后感到格外亲切。《古都有约》中,元山写她信步行走在有千年帝都历史的京都左京区:

到处都有名胜古迹,东有南禅寺、永观堂、哲学之路、银阁寺;西有平安神宫、美术馆、鸭川河畔;南有青莲院、知恩院、圆山公园、八坂神社、祗园;北有金戒光明寺、真如堂、吉田神社。光这些闪耀着中国古汉语的名字,就好像可以触摸到它的历史厚重感。这里还布满了最淳朴精致的百年老铺。

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国元素已渗透在这些名胜古迹之中,它也是中日文化悠久历史渊源的见证。读此文不禁想起赵朴初先生纪念鉴真大师的诗句:“ 今古事,去来心,海潮往复两邦情”。

品读散文随笔集《人间幸不幸》,感受到作者的审美个性与特色,可概括为三点:第一、气象冲和:冲和,即和也,指散文呈现出平和、淡远的境界。第二、感情温厚:情感表述温和、醇厚,而非激愤、昂扬似的的奔泻。第三、文辞浑朴:语言质朴,去雕饰、不做作、力求自然、凝炼。万物之和是中国传统文化崇高的美学境界。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论语·颜渊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周作人的散文也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元山里子散文中的怀人、记事以及随笔散文,无论是写人际交往、亲朋往来、或生活琐事、饮酒品茶,尤其是涉及人的困惑、烦恼与痛苦焦虑等境况,都会体验到作家的这种审美追寻。如《东瀛病床上再遇诗人雪莱》一文,她记述了因一场车祸住院前后的经历,然而对造成车祸的对方却没有一丝怨恨。结尾写到:“人与人之间,没有想不到的恶意,只有诚心诚意的善意,这样的社会,我很感动。这次车祸,我没有感到不幸,因为在遇到这场车祸后,我从中遇到了人间之“善”和“美”。”而《这场悲情,没有谁对谁错》,作家写了自己“一场没有结局的中年恋”,虽然由于男方母亲很在意元山是一个中国人,两人没有走到一起,但“十年过去了,碰见还是那么亲切,互相没有怨、也没有恨,有的只是互相祝福,这就是人间爱吧!”此书中有一组“人生相谈”为书信体式的随笔(相当于“知心热线”或“人生问答”专栏),在《真正幸福是活出最好的你》等篇里,作家以平等的身份,与人为善的心态,用回信的形式为求助者排困解忧,以消除对方的心理障碍。这几篇随笔篇幅短小、语气温和,文词渊雅。情理相融,读来特别親切平和。“他不否定什么,也不诅咒什么,总是以爱和祝福来看待一切。-------它医治着灵魂的苦难,心灵的创伤。”(别林斯基论述普希金诗语)用这两句话评价元山散文的审美个性也很适合而不为过。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江少川,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武昌首义学院中文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副监事长。长期在高校从事写作学、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著有《现代写作精要》、《解读八面人生——评高阳历史小说》、《台港澳文学论稿》,《海山苍苍——海外华裔作家访谈录》,《海外湖北作家小说研究》,主编《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等著作、教材十多部。曾获加拿大首届华裔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奖,北美华文文艺家协会“华文文学研究”特别贡献奖、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奖及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等奖项,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学术访谈百余篇。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20787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