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于 强:难忘的岁月 美好的回忆
日期: 23年02月4期
中文导报 文学园地
作者 于强

——介绍日汉对照《那些人那些事》一书

   
为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中日多界人士(中方16名、日方12名)撰写了纪念文章,并且翻译成为日文和中文汇集成《那些人那些事》一书,由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一篇篇文章回忆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日友好交流合作有关的往事和人生,真是难忘的岁月,美好的回忆,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许多文章写得情实、情真,感人至深。
   
《那些人那些事》是献给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一分厚重的礼物,是中日交流和合作的史篇,是中日民间友好绚丽的奇葩,也是促进将来中日民间友好交流正能量的佳作。

有三位获得上海市政府白玉兰奖的人士撰写了他们的日中交流,使该书熠熠生辉。

星屋秀幸先生撰写的《我的日中交流——回忆创建“上海市白玉兰奖日本联谊会”》,回忆了他担任三井物产上海总经理,推进三井与上海宝钢集团合作的经历;他担任森大厦(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承担上海森茂国际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建设和管理运转,为浦东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两次获得上海白玉兰奖,并且组建了“上海市白玉兰奖日本联谊会”,担任总代表,他是日中大型合作项目的开拓者,为推进日中合作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古林恒雄先生撰写的《回首往事40年,点点滴滴都是情》,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日方派来上海与金山石化项目洽谈,担任上海石化总代表,设立经营日中合资企业20多家的经历。1994年他成立了华钟咨询公司,协助日企进入中国,成为日中合作的桥梁。他两次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为日中合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小坂文乃女士是日本著名企业家梅屋庄吉的曾外孙女,撰写的《跨越100年的孙中山与梅屋庄吉的友谊》,回忆曾外公梅屋庄吉当年帮助孙中山先生革命,促成了孙中山与宋庆龄婚姻。她还回顾了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孙中山与梅屋庄吉展”。她为日中交流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名至实归。

俞彭年先生曾经担任过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在书的序中写到,父母是旅日华侨,他出生在东京并且在那儿成长,16岁抱着参加中国建设的愿望,一人回到祖国,在上海外国语学院从事20年日语教学工作,后来在上海市外事办公室工作16年,退休后去日本长崎一大学任教9年,一生从事中日民间友好和交流的相关工作。他真是中日民间交流的有功之臣。

曾经在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任职的吴蓉婕女士撰写了《为搭建中日交流彩虹尽微绵之力》,回忆过去从事中日交流,尤其是给每一个希望去日本的学生,根据其个人特点以及家庭情况制定计划,当好指导,帮助他们跨入留学第一步。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领事米田麻衣撰写了《出租汽车司机狂想曲》,以生动细腻的笔调,写出了上海出租汽车司机良好的服务和他们的上海生活情调及乐趣,点出“对乘客而言,出租汽车司机的魅力或许正是他们那座城市里的认真生活的样子,这让乘客感受到安全和蓬勃的朝气。”  

群马县上海事务所所长土桥彻撰写的《回味无穷“南翔早酒会”》,写出了“南翔早酒会”的传统风韵和热闹,以及那儿市民的热情和好客,使他难忘。  

现任三井住友信托银行上海支行店长八田健先生撰写《人情味之都—上海》,回忆初来上海骑自行车撞上出租汽车,昏倒醒来得到许多上海市民的安慰和关心,感受到上海浓浓的亲切感。

曾经在中日新闻(东京新闻)上海支局工作过的章坤良先生和担任该支局长的川村范行先生分别撰文《互家访增情感》和 《报道“真实的中国”得益于丶上海支局工作人员的努力》 ,回忆他俩在上海支局时的友谊,后来成了忘年交,在日本名古屋重逢,感慨万千。 

董石华先生曾经长期从事过日语翻译,回忆了1998年夏天为日本TBS (东京电视台)与云南电视台合作去云南拍摄纪录片《松茸宝库之云南》,与导演结下了情缘,撰写了《我与秋泽诚导演》。

潘宝康先生先生撰写的《钟爱第二故乡的日本朋友》,记载了二十世纪初,重松为治先生的父亲曾在上海创办了重松大药房。他在上海生活了28年,与上海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回到日本长期从事日中友好活动。他去世后,子女们为了实现他的愿望,与日中友好人士藤井、三治先生通过中国驻日本大使馆联系,捐款为上海普陀区建筑了8200平方米的老年医院(1995年),彰显了友好和功德。

姚建健先生和朱国红女士分别撰写的《原次郎的故事》和《西尾妈妈最后的时光》,他俩的“感恩”文章,令人动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姚建健先生接待原次郎先生带领的管弦乐队学生与上海中福会少年进行交流,为了使中国小朋友能去日本交流,原次郎先生带领学生和家长将自家不用的物品并且捡废品变买筹集资金,邀请了上海中福会少年去日本长崎交流。2019年,三位曾经被资助过去日长大成人的人士得知原次郎病危,专程去日本长崎看望慰问他。

朱国红女士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科技日语专业,与日语老师西尾香代结下了深厚情谊,后来西尾成了她人生的导师,她成了西尾中国的女儿。朱国红去日本出差都会去看望她。2017年7月,朱国红女士得知西尾病危,立即乘坐飞机赶到日本,去千叶县的医院与西尾见了最后一面,为她送终。

也有两位日本人士撰文忘不了中国人士的关照和帮助。

中村健一郞先生撰写《忆驻上海事务所》,回忆他担任事务所长时,得到翻译陆梅芳女士的关照,春节到她家中过年,感受到中国浓浓的年味,记忆犹新。

西村隆先生撰写的《在上海愉快的交流》,忘不了教他中文的中国老师,孜孜不倦教他中文,为了提高中文水平,带他喝酒丶唱歌,去崇明岛他老家,一起打麻将丶包饺子,结下了友谊。他“衷心希望我们民间交往越来越活跃。”

中日民间自发举行各种友好交流活动,是促进了人民之间友好的纽带,也给人们留下了难忘美好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有一个民间组织叫“熊猫俱乐部”,介绍日中人民成为笔友。朱伟林先生通过该组织,与一位日本女青年保持六年的书信往来,他回忆撰写了《难忘“笔友”》,充满着友情和妙趣。

在中国生活了四十年的伊藤俊彦先生撰写了《通过合唱加强日中两国民间的交流》,回忆他在上海工作时参加了在上海的日本人组织的合唱团--上海梧桐树合唱团,后来也有中国团员加入,中日合唱嘹亮的歌声常常在耳边缭绕。

由日本人发起的“上海历史漫步”也曾风靡一时。山本和夫先生撰写的《与上海历史散步会的相遇》,就是回顾参加该活动的记录,此活动举办了二十年,共94届,因为疫情2020年12月25日停止。上海的人文景点和历史故居,留下了他们的脚步,受益匪浅。

胡秋兴先生不但加入了在上海日本人“回想上海”参观活动,而且参加了日本人辅导的学俳句活动,后来写得一手好俳句,与学友们发表俳句在《人民中国》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他撰写了《“俳句”和“回想上海”》。 

其他的人士撰写的回忆文章也很生动感人,有韩乐华的《东京西服匠与上海“红帮”二代》、钱希林的《我和我的日本老师》、李新的《寻找佳丽宝田部长》、太田雪子的《西冈太太》、赵卫森的《我工作上的启蒙老师石田康人先生》、张慧慧的《田中美弥还是久后美弥》、张号明的《难忘岁月--长驻东京五年二三事》的文章中,都写到受到日本友人的关心和帮助,成为好友,难以忘怀。 

忘不了的岁月,忘不了那些人那些事,多数撰稿人都表示,要为中日民间友好交流合作尽微薄之力,继往开来。此书以中日文出版,不但可以使中日两国年轻人了解中日人士过去的友好交流合作的往事,了解中日两国国情 ,而且便于他们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进行交流合作,因此出版此书有着特别的意义。伊藤俊彦先生在书的后记写得好:“只要坚持真诚的的日中民间交流,就一定能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并将此继续下去。”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201058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