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菲(大阪)
一位同学举家迁进某大都会生活,喜悦之余情不自禁地到班级校友录上留言说那里如何风景如画,说在校友录上找到班级如同回到家回到幸福的童年。便有人反感说:“笑话!我们这一代人有童年吗?”
“童年”,倒是人人都有的,它与幸福不幸福无关,只是一个人生初期的时间概念。但是,生于60年代初期的人,虽有精神物质都不够富裕的童年期,却没有属于自己的童谣。童谣,也可以称作儿歌,我们这代人的儿歌几乎都是时代战歌。童谣应该是世代传唱的曲调,但是我们没有这种表现童真色彩的声音记忆。中学同学聚会一起唱《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唱《东风吹战鼓擂》,唱“叛徒林彪孔老二都是坏东西”;大学同学聚会唱《希望的田野》,唱“80年代新一辈”;出国在外的同胞聚会唱“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唱革命样板戏。
一代人总有同代人的共鸣。酒后心潮澎湃,不抒发不足以尽兴时,要做一件所有人都能参与并热情投入的事,唱老歌便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可是,我们的这种共鸣并非心声的一致,而只是一种共鸣的声音符号,就像老知青到一起背毛主席语录跳忠字舞,绝非是对时代的怀念,而是对自己青春的怀念和祭奠。
一次,看见电视里六、七十岁的老人脸上涂了胭脂身着盛装齐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每个人都唱得激情饱满幸福荡漾。他们沉浸在建国初期的童年期和青春期的陶醉之中,再现着自己憧憬新时代未来的美好心情。这是一首好听的歌儿,抒情而豪迈,庄严而优雅。但是,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却没有机会来唱这首歌,因为更多的时候是被告知要时刻酝酿着战士般的豪情和意志。况且这也不是纯粹的儿歌,而是一首时代儿童歌曲,现在恐怕也只有中老年人爱听爱唱了。因为它自身不是童谣,也就不能发挥出童谣可以自然传唱的机能。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商业大潮的翻滚涌动,儿歌也有幸获得整理发扬。翻看一下,我们还是有点家底的。《茉莉花》、《小燕子》等可谓国产经典儿歌。但是这些诞生在我们出生之前的好歌,是在我们走过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之后才开始重新传唱的。小时候跟妈妈一起唱过,但是在学校却没唱过。记得中学时有个女生课后教我们唱《两只老虎》,老师知道后训斥我们说是“封资修”。
女儿4岁时来到日本,我认识的日本老人送给她自己复制的日本童谣集磁带,还用文字处理机自己打印出歌词,并自制了插图。好几年的时间里,孩子百听不厌,我也是听了又听。日本的童谣真是好听,旋律轻松优美,歌词简短明快。一听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唱,一唱就会立刻心绪舒展,如同走在春风里,走在阳光下,走在青草间。听好听的歌会让人觉得自己有耳朵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红蜻蜓》在出国前就听过,那时还不知道这是一首日本童谣。日本的童谣传统开始于大正时期,到现在快100年了。当时,在追求民主崇尚自由的旗帜下,以北原白秋为代表的一些诗人掀起一场童谣运动,创作出一系列引发幻想陶冶情操的优秀童谣。此后,童谣作为一种音乐体裁,便跟着所有的孩子走进了日本的千家万户,男女老少耳熟能详,喜闻乐唱。
3月21日是世界儿歌日,中国有记者进行了有关采访,他们发现目前孩子中最流行的歌竟然是《老鼠爱大米》,而幼儿园、学校教授的多是上一代传唱的老歌,儿歌资源稀缺的状况引起了不少家长和老师的担忧。其实,能有世代传唱的好歌该是一大幸事,不一定是每个时代必有新的儿歌。能传唱下来的自然是好的东西。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多少。除去时代儿歌,有几首真正属于孩子天真烂漫的童谣?查看一下日本的歌谣作品资料,会发现几百首作品中除去日本自己的作品以外,还有大量来自几十个国家和民族的歌谣。比如,仅俄罗斯歌谣就有几十首,但是,却没有一首中国作品。而现在在中国出版的儿童歌谣集中,却有很多日本作品。例如《红蜻蜓》、《花仙子》、《阿童木之歌》、《幸福拍手歌》等等。在日本,说到诗词,中国古诗词当是首屈一指,但说到歌谣,中国在这里却没有一席之位。这真让我们汉文化的炎黄子孙汗颜。我们不是完全没有自己的儿歌,而是没有几首真正能体现出儿童天真烂漫的优秀儿歌。难以想象像《一分钱》这种把常识教育当成道德教育毫无童心童趣可言的歌曲会流传到域外民族去。
我们虽然有悠久的灿烂文化,但是我们大众的日常心情却不够十分美好。这是民族多戕的不幸。没有民众漫步人生共享春光流水的长期安定,更没有不为温饱、前途而忧患的心灵余裕。祖先的四大发明给人类走向文明提供了共同工具,而更多的中国人却还在使用笨重的原始工具。到现在甚至还没有完全扫除文盲。
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开始有了唱歌的心情。卡拉OK包厢里的歌曲应有尽有,可是唱起来怎么都觉得不够美好,如同过食后的当众饱嗝。还不如一个人不由自主地哼上一两句词义不明的小调开心。
家底儿不是一代人能置备齐全的。但愿大家有心思保护并创作出符合孩子天性的好儿歌,让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甚至老后还能忆起歌声里的童年,让他们的回忆里不仅仅有青春的激情,还有更多自然的舒展和美好。
(2005年10月)
我们是没有童谣的一代
日期:
05年11月2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5/14467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