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知县)刘春菲
杜海玲的《女人的东京》一书出版,除了在心里为她祝贺外,还让老公帮我往东京中文书店打电话订购。
当时买书时只想对作者有一点了解。因为我来日本刚刚1年半的时间,杜海玲是我来日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还没见过面)。
读《女人的东京》时,就像老朋友坐在面前聊天,时而谈起她自己,时而讲起她家人、朋友。这些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篇幅不长,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哲理性,又把抒情与浓浓的人情融为一体的短小精悍、风趣、幽默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像清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带着露珠的一簇簇小花;又像山涧潺潺流淌的小溪沁入心田,顿生爽意。确像金宇澄先生评《女人的东京》时所说的那样:“以朴实的方式记录所遇见的人和事,不作粉饰雕琢。以清新、家常、普通的女人方式来看待女人,理解女人,是宽容、仁爱与生活的点滴心得。用女人的细心来讲女人的故事,给人平易、亲切的印象。”
记得2004年的1月30日,是我来日本的整整一个月,中午接到一个女士的电话,经询问知道对方是《中文导报》的编辑杜海玲女士。她告诉我投的那篇怀念婆婆题为《归宿》的文稿字数太多,需要删减。之后,便询问了我来日的生活情况,我们谈的很投机,也聊了很多女人的话题,让我这个刚刚踏入异国土地的外国人心里感到亲切和温暖。杜海玲还鼓励我把来日生活的感受写成文稿寄给《中文导报》。晚上,老公下班回来,我说:“今天《中文导报》一位叫杜海玲的女同志来电话,听声音就像二十几岁的女生。”老公说:“老婆,人家杜海玲可是《中文导报》上很有名气的编辑呢!”一边说,一边找来报纸,翻到笔会版,我看到了杜海玲的像片和文章。
我和杜海玲只是通过电话,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在心里我却把她当作知心朋友。有好几次,我遇到了为难的事,总是先拨通她的电话,每次杜海玲都是很热心的帮我想办法,出主意,使我的为难事很快得到解决。新年之际,寄她一张贺卡,几乎在同一时间也会收到她一份节日的祝福。偶尔通个电话,很少听到她的客套话,虽是一种平平淡淡的交往,却感受到她对人的真诚。
读《小鸟依人》时,让我很感动。作者下班回来已是晚上7点多,见家里的小鸟没有吃她准备的饼干屑而在笼子里乱飞。此时,宠物医院已下班,认识的那家宠物旅店已闭店,无法搞到鸟食,眼看着这只小鸟“从狂躁地抖动羽毛到安静地衰弱下去”,最后,开车去朋友家取回一把小米,挽救了一只小鸟的生命。作者说:“以是否爱小动物来判断人的善心,我自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小动物和儿童对于成年人来说,属于弱者,而小动物更是大自然的一景,能否予它们以真诚的关心,是无法隐瞒的心灵之镜。”通过这件小事感受到作者的善良。从《亲爱的人》中,感受到作者失去亲爱的人时心里的震动与忧伤。《人间距离》让我更理智、现实地看待身边的人与事。《女人的东京》很多篇幅都是怀旧的,有童年时与依人表妹在上海的生活经历;有童年从上海到四川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回忆;有《香江旧事》中的青少年时代与外婆生活片段;又有初为人妻人母时,家境不太富裕时受到邻居山中老太如母亲一样关爱的温馨画面……
我老公常常这样说:“老婆,我是你丈夫,也只能在生活上关心你,是杜海玲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才使你度过了来日本最初几个月的最难的阶段。”的确如此,从2004年2月到现在,我先后在《中文导报》上发表了在日生活随感二十余篇,觉得生活很充实。
所以,想藉此机会向《女人的东京》作者杜海玲说:“谢谢你曾给予陌生朋友的真诚相助,谢谢你用‘具体的、生活的、朴素的、温暖的’语言讲述了《女人的东京》的故事。这是2005年伊始你送给中日两国女人的一份珍贵礼物,作为女人,我为之愉悦并欣然接受。”
我喜欢《女人的东京》,不光是欣赏作者那“感受力强,感悟性高”的跳跃性思维的写作风格,更欣赏作者人性化的品格。
读《女人的东京》,那文字不停地在眼前跳动……
杜海玲的《女人的东京》一书出版,除了在心里为她祝贺外,还让老公帮我往东京中文书店打电话订购。
当时买书时只想对作者有一点了解。因为我来日本刚刚1年半的时间,杜海玲是我来日后认识的第一个朋友(还没见过面)。
读《女人的东京》时,就像老朋友坐在面前聊天,时而谈起她自己,时而讲起她家人、朋友。这些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篇幅不长,却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哲理性,又把抒情与浓浓的人情融为一体的短小精悍、风趣、幽默的文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像清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带着露珠的一簇簇小花;又像山涧潺潺流淌的小溪沁入心田,顿生爽意。确像金宇澄先生评《女人的东京》时所说的那样:“以朴实的方式记录所遇见的人和事,不作粉饰雕琢。以清新、家常、普通的女人方式来看待女人,理解女人,是宽容、仁爱与生活的点滴心得。用女人的细心来讲女人的故事,给人平易、亲切的印象。”
记得2004年的1月30日,是我来日本的整整一个月,中午接到一个女士的电话,经询问知道对方是《中文导报》的编辑杜海玲女士。她告诉我投的那篇怀念婆婆题为《归宿》的文稿字数太多,需要删减。之后,便询问了我来日的生活情况,我们谈的很投机,也聊了很多女人的话题,让我这个刚刚踏入异国土地的外国人心里感到亲切和温暖。杜海玲还鼓励我把来日生活的感受写成文稿寄给《中文导报》。晚上,老公下班回来,我说:“今天《中文导报》一位叫杜海玲的女同志来电话,听声音就像二十几岁的女生。”老公说:“老婆,人家杜海玲可是《中文导报》上很有名气的编辑呢!”一边说,一边找来报纸,翻到笔会版,我看到了杜海玲的像片和文章。
我和杜海玲只是通过电话,一直没有机会见面。但在心里我却把她当作知心朋友。有好几次,我遇到了为难的事,总是先拨通她的电话,每次杜海玲都是很热心的帮我想办法,出主意,使我的为难事很快得到解决。新年之际,寄她一张贺卡,几乎在同一时间也会收到她一份节日的祝福。偶尔通个电话,很少听到她的客套话,虽是一种平平淡淡的交往,却感受到她对人的真诚。
读《小鸟依人》时,让我很感动。作者下班回来已是晚上7点多,见家里的小鸟没有吃她准备的饼干屑而在笼子里乱飞。此时,宠物医院已下班,认识的那家宠物旅店已闭店,无法搞到鸟食,眼看着这只小鸟“从狂躁地抖动羽毛到安静地衰弱下去”,最后,开车去朋友家取回一把小米,挽救了一只小鸟的生命。作者说:“以是否爱小动物来判断人的善心,我自认为是有道理的,因为小动物和儿童对于成年人来说,属于弱者,而小动物更是大自然的一景,能否予它们以真诚的关心,是无法隐瞒的心灵之镜。”通过这件小事感受到作者的善良。从《亲爱的人》中,感受到作者失去亲爱的人时心里的震动与忧伤。《人间距离》让我更理智、现实地看待身边的人与事。《女人的东京》很多篇幅都是怀旧的,有童年时与依人表妹在上海的生活经历;有童年从上海到四川与父母在一起的生活回忆;有《香江旧事》中的青少年时代与外婆生活片段;又有初为人妻人母时,家境不太富裕时受到邻居山中老太如母亲一样关爱的温馨画面……
我老公常常这样说:“老婆,我是你丈夫,也只能在生活上关心你,是杜海玲在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才使你度过了来日本最初几个月的最难的阶段。”的确如此,从2004年2月到现在,我先后在《中文导报》上发表了在日生活随感二十余篇,觉得生活很充实。
所以,想藉此机会向《女人的东京》作者杜海玲说:“谢谢你曾给予陌生朋友的真诚相助,谢谢你用‘具体的、生活的、朴素的、温暖的’语言讲述了《女人的东京》的故事。这是2005年伊始你送给中日两国女人的一份珍贵礼物,作为女人,我为之愉悦并欣然接受。”
我喜欢《女人的东京》,不光是欣赏作者那“感受力强,感悟性高”的跳跃性思维的写作风格,更欣赏作者人性化的品格。
读《女人的东京》,那文字不停地在眼前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