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 水
津和野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世称小京都。位于岛根县西南部(古称石见国),紧连着山口县。这里是山谷地带,交通有些闭塞。但因为出过两位烛照日本近代史的大人物──明治文豪森鸥外和启蒙思想家西周,随之使得这片土地极富文化意蕴,成为旅游胜地。
从松江去津和野,先乘山阴线电车。这条铁路沿着日本海岸直达本州岛岛的尖端下关市。我特意选了一个右侧的座位,一路饱览了“ 里日本”(uranihon)的山色海景。天上云起云落,水上波涌波退。雪白的浪花和奔驰的电车相嬉戏,总想跑过来拍打拍打车厢,将水花撒到我眼前的窗玻璃上。好一个多情而富有野性的日本海!
不过,到了益田,我必须同这个顽皮的日本海告别,电车要从这里岔入山口县了。望着那渐去渐远、满储着活力的水面,真有些舍不得呢。
津和野是个小站,上下车的人寥寥无几。出了站,举目四望,环“ 野”皆山也。彷佛进入一个浑圆而碧绿的帷帐之中。我不由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境界。按照车站前的示意图,我顺着津和野一路步行,细细品味这个山阴小京都的优雅情调。走到殿町,街道开阔起来,两边都是颜色朴素的围墙院落。路旁清流里游动着肥硕的锦鲤,五颜六色,墙根生长着茂盛的花菖蒲。这些鲤鱼斑斓的躯体映着秋日的太阳,唼喋水中,影布石上,令人赏心悦目。一发现人影,就立即涌向脚边来,张着嘴等你投食。
大约走了一刻钟,还不见森鸥外纪念馆,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很难,根本见不到一个本地的人。只好独自向前寻觅。还好,不久就到了一个巴士站,站名正是“森鸥外纪念馆前”。纪念馆是一座颇为豪华的现代建筑,黄墙红瓦,距旧居不远。坐落于一片低矮陈旧的“屋敷”中,大有鹤立鸡群的气象。馆舍广大,入口处有森鸥外半身铜像。馆内设两个展室,第一展室的主题是“ 第二人生”,展示了鸥外离家去东京,直到60岁去世时的生涯和业绩。第二展室的主题是“ 津和野的岁月”,展示了鸥外童年时代读书和成长的过程。鸥外40岁跟随父亲去京后,一直未回过故乡,但他临终时却留下了这样的话:“我欲作石见人森林太郎而死。”故乡人遵其遗愿,将他葬于距离故居不远的永明寺(yo-meiji)。
森鸥外故居如农家小院,坐东朝西,院里有几块石碑和几颗老树,两边紧邻着别的人家。门前隔着小路就是一家杂货店。旧居南边紧靠着津和野川,河床上杂草丛生,清流急湍,一只灰鹤正在水里觅食。我跨过河上的一座小铁桥,好不容易找到了明治时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西周的故居。这是一个破落的宅院,四周都是农田。院内荒草离离,狐鼠出没。草丛里寂寞地站立着一块小石碣,刻着“ 西周旧居”四个字。一座“土藏”保存完好,据说是西周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比起森鸥外,西周的纪念地似乎太寒酸了。其实,西周对于日本来说,其重要不亚于森鸥外。作为一个民族的觉醒者,西周似应更有资格赢得后人的纪念和敬仰。不过,因年代久远,大概记起他的人在日本也不是很多了吧?
离开西周旧居,突然下起雨来。周围的山野骤然蒙上了溟朦的薄雾,迷离惝恍,清翠之外又增加几分神秘。
从森鸥外纪念馆前乘巴士回到车站,一看,开往新山口的电车还得一个钟头才能来。这时雨也越下越大,忽然想起还未吃午饭。雨雾朦胧之中发现车站对过有个小面包店,跑过去买了两片面包,胡乱将肚子打发了。心想,何不利用这一小时去看看森鸥外墓地?主意一定,随冒雨直奔永明寺。跨过铁道,爬了一段山坡,眼前出现一座庙宇,古木苍苍,一派幽冥。山门外墓石纵横,鬼气森森。近来,各地常有野熊伤人,我想今天别正巧碰上了。古寺境内空落落的,没有一丝动静。耳边只响着雨点儿打在梧桐叶子上的哗哗之声。走到大殿旁,忽然看到高台下面有个黑影在晃动。心里不由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婆婆在挖松菇。我向她打听森鸥外墓,老婆婆向左一指,果然,那边蓊郁的树林之中有一片墓地。森鸥外墓位于墓地左边,比起周围来,墓碑高大一些,但也不过一米半左右,镌着“森林太郎”四个大字。墓前供着两束鲜黄的菊花。
拜谒了鸥外墓,才觉得今日的津和野之旅有始有终。秋雨多情,回返车站途中,一路飘飘洒洒,将我的衣裳淋个透湿。我不但毫无怨言(怨谁去?),反而由衷高兴。因为我感到,作家故乡浓浓的情味都淋漓尽致地融化于一身秋雨之中了。
津和野是个充满诗意的地方,世称小京都。位于岛根县西南部(古称石见国),紧连着山口县。这里是山谷地带,交通有些闭塞。但因为出过两位烛照日本近代史的大人物──明治文豪森鸥外和启蒙思想家西周,随之使得这片土地极富文化意蕴,成为旅游胜地。
从松江去津和野,先乘山阴线电车。这条铁路沿着日本海岸直达本州岛岛的尖端下关市。我特意选了一个右侧的座位,一路饱览了“ 里日本”(uranihon)的山色海景。天上云起云落,水上波涌波退。雪白的浪花和奔驰的电车相嬉戏,总想跑过来拍打拍打车厢,将水花撒到我眼前的窗玻璃上。好一个多情而富有野性的日本海!
不过,到了益田,我必须同这个顽皮的日本海告别,电车要从这里岔入山口县了。望着那渐去渐远、满储着活力的水面,真有些舍不得呢。
津和野是个小站,上下车的人寥寥无几。出了站,举目四望,环“ 野”皆山也。彷佛进入一个浑圆而碧绿的帷帐之中。我不由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境界。按照车站前的示意图,我顺着津和野一路步行,细细品味这个山阴小京都的优雅情调。走到殿町,街道开阔起来,两边都是颜色朴素的围墙院落。路旁清流里游动着肥硕的锦鲤,五颜六色,墙根生长着茂盛的花菖蒲。这些鲤鱼斑斓的躯体映着秋日的太阳,唼喋水中,影布石上,令人赏心悦目。一发现人影,就立即涌向脚边来,张着嘴等你投食。
大约走了一刻钟,还不见森鸥外纪念馆,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很难,根本见不到一个本地的人。只好独自向前寻觅。还好,不久就到了一个巴士站,站名正是“森鸥外纪念馆前”。纪念馆是一座颇为豪华的现代建筑,黄墙红瓦,距旧居不远。坐落于一片低矮陈旧的“屋敷”中,大有鹤立鸡群的气象。馆舍广大,入口处有森鸥外半身铜像。馆内设两个展室,第一展室的主题是“ 第二人生”,展示了鸥外离家去东京,直到60岁去世时的生涯和业绩。第二展室的主题是“ 津和野的岁月”,展示了鸥外童年时代读书和成长的过程。鸥外40岁跟随父亲去京后,一直未回过故乡,但他临终时却留下了这样的话:“我欲作石见人森林太郎而死。”故乡人遵其遗愿,将他葬于距离故居不远的永明寺(yo-meiji)。
森鸥外故居如农家小院,坐东朝西,院里有几块石碑和几颗老树,两边紧邻着别的人家。门前隔着小路就是一家杂货店。旧居南边紧靠着津和野川,河床上杂草丛生,清流急湍,一只灰鹤正在水里觅食。我跨过河上的一座小铁桥,好不容易找到了明治时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西周的故居。这是一个破落的宅院,四周都是农田。院内荒草离离,狐鼠出没。草丛里寂寞地站立着一块小石碣,刻着“ 西周旧居”四个字。一座“土藏”保存完好,据说是西周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比起森鸥外,西周的纪念地似乎太寒酸了。其实,西周对于日本来说,其重要不亚于森鸥外。作为一个民族的觉醒者,西周似应更有资格赢得后人的纪念和敬仰。不过,因年代久远,大概记起他的人在日本也不是很多了吧?
离开西周旧居,突然下起雨来。周围的山野骤然蒙上了溟朦的薄雾,迷离惝恍,清翠之外又增加几分神秘。
从森鸥外纪念馆前乘巴士回到车站,一看,开往新山口的电车还得一个钟头才能来。这时雨也越下越大,忽然想起还未吃午饭。雨雾朦胧之中发现车站对过有个小面包店,跑过去买了两片面包,胡乱将肚子打发了。心想,何不利用这一小时去看看森鸥外墓地?主意一定,随冒雨直奔永明寺。跨过铁道,爬了一段山坡,眼前出现一座庙宇,古木苍苍,一派幽冥。山门外墓石纵横,鬼气森森。近来,各地常有野熊伤人,我想今天别正巧碰上了。古寺境内空落落的,没有一丝动静。耳边只响着雨点儿打在梧桐叶子上的哗哗之声。走到大殿旁,忽然看到高台下面有个黑影在晃动。心里不由一惊,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老婆婆在挖松菇。我向她打听森鸥外墓,老婆婆向左一指,果然,那边蓊郁的树林之中有一片墓地。森鸥外墓位于墓地左边,比起周围来,墓碑高大一些,但也不过一米半左右,镌着“森林太郎”四个大字。墓前供着两束鲜黄的菊花。
拜谒了鸥外墓,才觉得今日的津和野之旅有始有终。秋雨多情,回返车站途中,一路飘飘洒洒,将我的衣裳淋个透湿。我不但毫无怨言(怨谁去?),反而由衷高兴。因为我感到,作家故乡浓浓的情味都淋漓尽致地融化于一身秋雨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