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渭渠
《源氏物语》这部千年古书,与中国文化有著深远的渊源。在中国最早正规介绍《源氏物语》的,是谢六逸著《日本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9月版)。作者在书中评说了小说结构、思想、特色及恋爱的心理描写之后,详尽地介绍了全书的故事梗概,让中国读者第一次享受到这部日本古典文学之美。钱稻孙则是1957年将《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整回全文译出,发表在《译文》杂志当年8月号上。继之,丰子恺氏于1962年至1965年11月将《源氏物语》全书译出,分批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而台湾地区林文月的全译本完稿晚于丰子恺全译本,于1974年至1978年12月,分5卷出齐。丰译本《源氏物语》为什么未能及时分批出版呢?据有关出版社时任编辑在一篇题为《〈源氏物语〉在中国》(2006-6-11)的文章中解释说:“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谈不上发稿了。”是这样吗?
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还原《源氏物语》丰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历史事实吧!周作人在1964年2月27日日记云,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对于丰子恺译源氏表示不可信任。”周作人于同年3月5日的日记又云:“略阅源氏校记,丰子恺文只是很漂亮,滥用成语,不顾与原文空气相合与否,此上海派手法也。文洁若予以校正,但恨欠少,其实此译根本不可用。”周作人又于同年3月16日日记再次云:“文洁若来访,力请写意见,因领导上(楼适夷)反以丰译俗恶为佳也,虽颇麻烦,只得应之。”也就是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日本文学翻译老前辈楼适夷先生是肯定并赞同出版丰子恺译本,文洁若则是反对出版丰译本的。文洁若求助周作人,加以反对楼适夷先生的意见。而丰译全3卷本《源氏物语》拖至1980年12月1983年10月分批出齐之后,当事人文氏于2006年在上述《〈源氏物语〉在中国》一文则说,“丰子恺的散文体现出细腻深沉的风致,又受佛学思想的影响。懂得绘画、音乐、诗词,《源氏物语》的翻译,除了钱稻孙,非他莫属。”“文革”是在上述周作人日记记载约两年多以后的事,怎样与“山雨欲来风满楼”扯得上呢?!“文革”期间,1972年初,我到出版社任编辑组长,于1973年编辑部重新列入出版计划,但在“反黑线回潮”的冲击下,又告夭折。其后《源氏物语》丰译本自然无法出版了。
1976年“文革”刚结束,时任编辑部领导将丰译《源氏物源》全部手稿交给我,让我负责重新审读。我审读后,认为译文优美,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著的古雅风格,又注意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笔法,译笔颇具特色。同时指出,丰译在一些日本古代风俗习惯或审美意识方面的理解和表达上,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体来说,丰译本瑕不掩瑜,而且对照台湾林译本来看,丰译本并不逊色,从大陆读者阅读习惯来说,甚至可以说丰译本略胜一筹。所以,我建议可以出版。因为我是新编辑,又有老编辑反对丰译本在先,所以编辑部领导为慎重起见,让我恳请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刘振瀛先生协助重审。恩师刘先生在百忙中审读全译稿,并以其中一回为例,举例来说明译文的优劣所在,同意了我的“丰译本瑕不掩瑜”的意见,并写出书面意见,充分肯定了丰译本的出版必要性。这时编辑部领导才放心让我请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整理丰译稿,责成我担当这部《源氏物语》丰译本的责任编辑工作。
《源氏物语》丰译本第一版就二次印刷,发行24万5千册,很快告罄。近30年来,备受到读者好评,多次重版,还有插图本。台湾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还于2002年2月出版了这全3卷的繁体字本。
继丰译本《源氏物语》出版后,中国还出版了三种不同的全译本,尚未有及丰译本者,在读者评论中,贬多于褒。此外,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源氏物语图典》,由笔者编译约6万字,并附长篇导读和图解。台湾八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紧跟引进,出版繁体字本。同样有褒有贬。根据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提供的数据,《源氏物语图典》列为外国文学作品最受读者欢迎之一。
通过《源氏物语》丰译本的问世,引起了中国学界的热烈讨论和学术争鸣,主要在《源氏物语》的主题以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两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一)《源氏物语》的主题论争焦点,主要在这部经典小说,是“历史画卷”还是“恋情画卷”上。“历史画卷”论者,丰子恺在《译后记》中首先认为《源氏物语》“充分揭露了日本平安朝(9-12世纪)初期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荒淫无度之相,反映了王朝贵族社会的矛盾及其日趋衰败之势。”刘振瀛在《源氏物语》丰译本上卷出版后的第一篇很有水平的评论文章《〈源氏物语〉中的妇女形象》中,分析了平安王朝贵族妇女“成为统治者最无情最丑恶的政治斗争工具”和“最公开最无耻的玩弄对象”后,指出:“平安贵族在男女关系上的腐朽的、糜乱的现实,从内面揭示了这个阶级走上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笔者赞同两位前辈上述的评价,在丰译本《源氏物语》的《译本序》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有关《源氏物语》条目中说明:《源氏物语》以平安时代皇室的内戚和外戚两派的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当时贵族社会政治的腐败、生活的奢侈和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剧命运,揭露了贵族阶级内部矛盾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结论是《源氏物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平安王朝贵族方方面面的生活,并提出了“《源氏物语》是日本一幅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这一派的观点,便形成了“历史画卷论”。
“恋情画卷论”论者李芒在《平安朝宫廷贵族的恋情画卷——〈源氏物语〉初探》一文中认为平安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源氏物语》中均未有反映,这足以证明紫式部的目的,根本不在于表现什么政治斗争和政治集团的兴亡,不在于描写什么历史”;“不难看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的历史和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
(二)《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上,争论焦点是《源氏物语》的产生,究竟是中日文学融合的结晶论,还是中国文学影响的决定论。笔者认为,《源氏物语》对日本传统的继承和再创造,确立了日本古代的“物哀”文学观、美学观,这是《源氏物语》诞生的根基。接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就滋润了它诞生的根。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是立足于日本传统的土壤上,开放性地吸收中国文化、文学思想。因此,它虽然深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然而它的生成与发展仍然是依靠日本本土文化思想的润育和滋养。具体地说,《源氏物语》就是依照本国传统文化、文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吸收中国文化思想、文学理念和方法,而达到交融的最先最好的典范。
另一种意见认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的引用“俯拾皆是”,白诗对《源氏物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源氏物语》这部千年古书,与中国文化有著深远的渊源。在中国最早正规介绍《源氏物语》的,是谢六逸著《日本文学史》(上海北新书局1929年9月版)。作者在书中评说了小说结构、思想、特色及恋爱的心理描写之后,详尽地介绍了全书的故事梗概,让中国读者第一次享受到这部日本古典文学之美。钱稻孙则是1957年将《源氏物语》第一回《桐壶》整回全文译出,发表在《译文》杂志当年8月号上。继之,丰子恺氏于1962年至1965年11月将《源氏物语》全书译出,分批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而台湾地区林文月的全译本完稿晚于丰子恺全译本,于1974年至1978年12月,分5卷出齐。丰译本《源氏物语》为什么未能及时分批出版呢?据有关出版社时任编辑在一篇题为《〈源氏物语〉在中国》(2006-6-11)的文章中解释说:“当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谈不上发稿了。”是这样吗?
我们还是用事实说话,还原《源氏物语》丰译本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历史事实吧!周作人在1964年2月27日日记云,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对于丰子恺译源氏表示不可信任。”周作人于同年3月5日的日记又云:“略阅源氏校记,丰子恺文只是很漂亮,滥用成语,不顾与原文空气相合与否,此上海派手法也。文洁若予以校正,但恨欠少,其实此译根本不可用。”周作人又于同年3月16日日记再次云:“文洁若来访,力请写意见,因领导上(楼适夷)反以丰译俗恶为佳也,虽颇麻烦,只得应之。”也就是说,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日本文学翻译老前辈楼适夷先生是肯定并赞同出版丰子恺译本,文洁若则是反对出版丰译本的。文洁若求助周作人,加以反对楼适夷先生的意见。而丰译全3卷本《源氏物语》拖至1980年12月1983年10月分批出齐之后,当事人文氏于2006年在上述《〈源氏物语〉在中国》一文则说,“丰子恺的散文体现出细腻深沉的风致,又受佛学思想的影响。懂得绘画、音乐、诗词,《源氏物语》的翻译,除了钱稻孙,非他莫属。”“文革”是在上述周作人日记记载约两年多以后的事,怎样与“山雨欲来风满楼”扯得上呢?!“文革”期间,1972年初,我到出版社任编辑组长,于1973年编辑部重新列入出版计划,但在“反黑线回潮”的冲击下,又告夭折。其后《源氏物语》丰译本自然无法出版了。
1976年“文革”刚结束,时任编辑部领导将丰译《源氏物源》全部手稿交给我,让我负责重新审读。我审读后,认为译文优美,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著的古雅风格,又注意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笔法,译笔颇具特色。同时指出,丰译在一些日本古代风俗习惯或审美意识方面的理解和表达上,尚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总体来说,丰译本瑕不掩瑜,而且对照台湾林译本来看,丰译本并不逊色,从大陆读者阅读习惯来说,甚至可以说丰译本略胜一筹。所以,我建议可以出版。因为我是新编辑,又有老编辑反对丰译本在先,所以编辑部领导为慎重起见,让我恳请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刘振瀛先生协助重审。恩师刘先生在百忙中审读全译稿,并以其中一回为例,举例来说明译文的优劣所在,同意了我的“丰译本瑕不掩瑜”的意见,并写出书面意见,充分肯定了丰译本的出版必要性。这时编辑部领导才放心让我请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整理丰译稿,责成我担当这部《源氏物语》丰译本的责任编辑工作。
《源氏物语》丰译本第一版就二次印刷,发行24万5千册,很快告罄。近30年来,备受到读者好评,多次重版,还有插图本。台湾木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还于2002年2月出版了这全3卷的繁体字本。
继丰译本《源氏物语》出版后,中国还出版了三种不同的全译本,尚未有及丰译本者,在读者评论中,贬多于褒。此外,在中国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了《源氏物语图典》,由笔者编译约6万字,并附长篇导读和图解。台湾八方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紧跟引进,出版繁体字本。同样有褒有贬。根据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提供的数据,《源氏物语图典》列为外国文学作品最受读者欢迎之一。
通过《源氏物语》丰译本的问世,引起了中国学界的热烈讨论和学术争鸣,主要在《源氏物语》的主题以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两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一)《源氏物语》的主题论争焦点,主要在这部经典小说,是“历史画卷”还是“恋情画卷”上。“历史画卷”论者,丰子恺在《译后记》中首先认为《源氏物语》“充分揭露了日本平安朝(9-12世纪)初期封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荒淫无度之相,反映了王朝贵族社会的矛盾及其日趋衰败之势。”刘振瀛在《源氏物语》丰译本上卷出版后的第一篇很有水平的评论文章《〈源氏物语〉中的妇女形象》中,分析了平安王朝贵族妇女“成为统治者最无情最丑恶的政治斗争工具”和“最公开最无耻的玩弄对象”后,指出:“平安贵族在男女关系上的腐朽的、糜乱的现实,从内面揭示了这个阶级走上灭亡的历史必然性。”笔者赞同两位前辈上述的评价,在丰译本《源氏物语》的《译本序》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有关《源氏物语》条目中说明:《源氏物语》以平安时代皇室的内戚和外戚两派的政治斗争为背景,通过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当时贵族社会政治的腐败、生活的奢侈和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剧命运,揭露了贵族阶级内部矛盾及其必然崩溃的趋势。结论是《源氏物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平安王朝贵族方方面面的生活,并提出了“《源氏物语》是日本一幅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历史画卷”。这一派的观点,便形成了“历史画卷论”。
“恋情画卷论”论者李芒在《平安朝宫廷贵族的恋情画卷——〈源氏物语〉初探》一文中认为平安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源氏物语》中均未有反映,这足以证明紫式部的目的,根本不在于表现什么政治斗争和政治集团的兴亡,不在于描写什么历史”;“不难看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的历史和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
(二)《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上,争论焦点是《源氏物语》的产生,究竟是中日文学融合的结晶论,还是中国文学影响的决定论。笔者认为,《源氏物语》对日本传统的继承和再创造,确立了日本古代的“物哀”文学观、美学观,这是《源氏物语》诞生的根基。接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就滋润了它诞生的根。紫式部创作《源氏物语》,是立足于日本传统的土壤上,开放性地吸收中国文化、文学思想。因此,它虽然深受中国文化、文学的影响,然而它的生成与发展仍然是依靠日本本土文化思想的润育和滋养。具体地说,《源氏物语》就是依照本国传统文化、文学思想和审美价值取向,吸收中国文化思想、文学理念和方法,而达到交融的最先最好的典范。
另一种意见认为,《源氏物语》对白居易诗的引用“俯拾皆是”,白诗对《源氏物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