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景路
2008年底,日本作家牛洼惠的《草食族男子“小男人”将改变日本》一书面世。作者在书中说:经过半年的调查取材,最让其吃惊的是,这种草食族男子正以压倒性的速度快速增加著。“草食系男子”这一称呼虽然是在2008年才被传媒广泛使用,但其实早在2006年深泽真纪的《平成男子图鉴》中,“草食男子”这种提法就已存在。随著2008年7月森冈正博得《草食系男子的恋爱学》和2008年底牛洼惠的《草食族男子“小男人”将改变日本》的相继问世,日本,从传媒界开始,进而至全社会,“草食系男子”一时间成为了坊间注目的话题。
“草食系男子”又被称为“偍忟儅儞”(偶娇曼),这是由善于组合创造词语的日本人把日语男士和英文女士的称呼各取一半而合成的“形象名词”。针对日本这些“草食族男子”,曾搜寻大脑记忆词库,试图在国语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对应词来。不过,想破脑袋,翻腾出来的那几个如“秧子”、“二尾(读‘乙’)子”、“阴阳人”、“小男人”等,都觉得有点意犹未尽概括不全之嫌,只好作罢,暂且就以音读“偶娇曼”辅以“小男人”来描述日本的此类“另类”吧。从字面来看,“草食系男子”,只是指食用素食的男人,但实际上,日本人在“草食系男子”这五个字的概念里是包含了许多内容的。比如:性格内向、心思纤细、温文尔雅;少食,即使吃也比较偏爱水果、蔬菜、甜食等;大都身材瘦削,颇有弱不禁风之嫌;缺乏运动性;会与女性朋友上街购物、吃饭、旅行甚至同眠,但却大都不会发展成恋爱关系,同眠也是一宿“平安无事”。更不会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去光顾性风俗店等。再严重一点的就会自怜自爱、修眉画眼以至饭后补妆等。玩到极致的就乾脆女装到底,招摇于东京的前卫时尚地“原宿”、“廰谷”等处,不过,横看竖看,那都有点趋于变态了。
其实,真正让我们感兴趣的是,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日本年轻男子“进化”成“草食一族”了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进而中性化甚至女性化为“偶娇曼”了呢?一种说法是飞速变化的成长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性格。因为当今社会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很多事情自己根本无法掌握,这就使得日本年轻人变得缺乏自信和激情,不愿承担过多责任,更害怕受到伤害。因此,使得他们的性格渐渐趋于阴柔,饮食习惯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偏于非肉类,心理和生理方面也就慢慢接近于“草食动物”了。不过,以我辈的旅日经验来看,这还应与这些年来人们普遍认为肥胖不仅有碍身材的美观,而且能导致多种疾病以至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兴起的减肥潮有关。肉食的摄取量减少,影响男人性情的体内血液的酸性自然也就减少,那么,男性荷尔蒙也就会减少,也就意味著男性激情的退化,于是,清心寡欲的中性体质男性开始逐渐增加起来。从另一方面来看,记得前几年日本传媒亦曾大呼小叫过日本的“妈咂空”(凡事都依赖母亲的一类男孩儿)增多现象,这些人自小依附于母亲,性格自然多多少少偏于女性,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些当年的“妈咂空”们渐渐长大后,在飞速变革的现实社会中,离开母亲的不适以及种种精神压力,在日本传统的“我慢”(忍耐)风习作用下,也成为了他们性格逐渐中性化甚至阴性化的理由之一呢?
也许还有别的理由,但我们身边的“偶娇曼”们在逐年增多倒是不争的事实。此一现象,给日本社会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能看得见的就是,我们今天已很难再看到日本年轻男子的激情,带死不活成为了他们最明显的表象特徵。这使得日本的年轻社会让我们看过去显得缺乏朝气,连带著整个日本国家前景也让人感到有点黯然。不过,“草食男”的增加也并非全无好处,牛洼就说:“‘偶娇曼’不会拘泥于大男子主义,能自然地接受平等”等。而且由于他们可以和女孩儿一起逛街,参谋购物,吃饭,甚至“无性”睡觉,让女孩儿很有安全感,从而使得他们颇受日本女孩儿的青睐。从另一方面来看,记得侵华战争时,就有撂倒一个鬼子平均牺牲我们三个士兵的传说。看今朝,如果中日再战,就凭日本这些“草食男”,咱一个兵干倒他三个,应是绰绰有馀了吧,想想都觉得非常地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