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海波
今后的中国人都将走向追求“欢乐”的道路,中国将走向近(现)代化、文明化、民主化。这就是作者在这本约十五万字的小册子里提示的结论。与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竹内先生对近未来的中国走向,明确地提示了以上的结论。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广泛利用中、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参考文献中,最近20年的文献就占7成以上。二是全书像一幅漫长的历史画卷,有细微的工笔刻划人物,也有豪放的笔致勾勒场面。作考证,功底扎实;写人世,饱蘸情感。读之既可令人释疑,又可促人深思。中国的文化历史线索,在作者的提炼下,变得更加清晰了。
本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共有三章,分析了“人”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第二部分也是三章,介绍了中国的风土、南北差异。第三部分共有四章,介绍了中国接纳西方文明的曲折历程,分析的焦点是上海和上海女人。序章“Zho ngguo到底是什么”提出本书的课题,终章“Zho ngguo往何处去”回答了本书的课题。
第一章“人是什么”,著重介绍了许慎的《说文解字》。在许慎那里,“人”被解释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作者称之为“堂堂的人间宣言”(13页)。同时,人还是复数的存在,汉字的“从”(相听也,人服从人)和“众”(众立也,在烈日下从事农耕的人)的字义说明了人是存在于与他人、特别是以血缘为纽带家族、宗族体系中的。在中国大地上存续了2千年以上的王朝体制在本质上就是某一个宗族行使绝对权威的体现,即“家天下”。作者还介绍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天只能以自然现象来表示它的喜怒哀乐。天发怒的时候,就会用灾害来警告人间,如果接受天命、能够与天对话的皇帝不反省不改正,那么皇帝的天命就会被夺走。
第二章“大家庭”介绍了日本著名语言学家诸桥辙次在1920年考察河北省的一个大家族“刘八家”的实际情况,还介绍了毛泽东、鲁迅故居、广州“陈家祠堂”的样式。
第三章“小家庭”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夫妻(妾)文化。传统的家族制度对将来的中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一章所记述的内容,有著备忘录的意义吧。
第四章和“地形”。作者引用了图片9组16幅,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地形特徵。第六章介绍了中国文化的重心自北而南迁移的历程。在地形和气候上,中国的南北之间,也许有一种宿命性的差异。源于这种差异的争战,无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侧面。
第五章“天下与皇帝”,通过建筑样式来说明天下与皇帝的关系。作者明确指出:“天下,可以说就是皇帝的私有财产,那一家族的财产”(104页),而且天下是可以用武力来夺取的。一旦夺得天下,为了维护皇帝神圣的尊严,就有了显示“天下中心”思想的宫殿营造、自诩“天子”血统的神话。秦始皇以来的中国历代王朝,就是在这个夺取天下的过程中,试用各种制度,如分封制、郡县制等不断地来强化其对人民的徵敛和统治的。宫殿营造的痕迹在北京故宫依然可见,连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也在故宫的中轴延长线上,令人叹为观止。
第三部分的四章讲的都是上海。这里概括地介绍。对我这个青少年时代在洋泾昹(那时已经改称延安东路了)边上度过的人来说,这部分介绍的事和人,特别是那些建筑物、路名,令人怀念。当然,那个时代租界早就消失了,只是从建筑物中还能看到一些租界的影子。下面说一些我所知道的上海旧事新闻,内容也许会跑题,权做补充。
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象徵的租界里,究竟发生过哪些事,我们也许知道得并不多。当清朝高官的卫队不能在这里耀武扬威地驱赶民众、鸣枪开道,王朝的权威在这里受到了限制,受到重视的是纳税人的权益。这就是国中之国的“治外法权”的一个侧面。一些反体制的革命党人、国民党人、共产党人都曾受到过租界的庇护。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法租界里的中国人家里召开的。现在,这一带复原了老辰光的街景,一个名叫“上海新天地”的观光名所在这里诞生了。
因为有租界,道路开通了,城墙拆除了,桥梁架起来了,大楼造起来了,报纸杂志成了人们扩展话题的索引,电影话剧成了人们的追求时尚的目录。外滩、南京路、四大公司、《申报》、集体婚礼、百乐门等等,每个名词都意味著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的融入,也是人们享受欢乐的象徵。
上海聚集了工人、佣人、招待、教师、医师、律师、演员、作家、画家、记者、飞行员、小姐、太太、夫人、先生、同志等等带著各种各样的职业或称号的女性。女人在上海寻求自由、自立和欢乐,尽管这是一条艰难的道路,可是她们还是留下了坚实的足迹。女演员胡蝶和她同时代人的故事直到现在,依然是人们热衷的话题。
上海在它大约170年的岁月中,历经荣华和挫折、开放与闭锁、欢喜与悲哀。但是,这些遭遇,正在随著城市街景的消失渐渐地被人们忘却。能够隐隐约约地述说这个城市的历史痕迹的大概只有两个圆圈了。一个是旧上海县城的城墙,即现在的人民路。另一个是以人民广场、人民公园为中心的圆圈。
前者的城墙早在1914年就拆除完毕,现在,城内东北角城隍庙周围的豫园地区成了热闹的商业游览景区。祭祀这座县城的守护神城隍的庙宇,因为人气太旺,只好收门票,限制闲人入内。在城的西南角,有一座祭祀孔子的文庙,文革中曾遭破坏,改革开放后,渐渐恢复。文庙曾经做过临时书场,民间艺人在那里献艺。也做过旧书市场,是我淘书的好去处。现在,为了在激烈的考场中取胜,文庙成了人们祈愿合格的好场所。正殿台阶上伫立的孔子像两侧的日式的“绘马挂”上,挂著许多祈愿合格的“绘马”。在我看来,孔子庙好像也成了集“学”与“乐”于一体的圣地了。
后者的圆曾是洋人开设的跑马厅,是赛马和赌博的地方。人们为了寻求欢乐,在这里甩下了大把大把的钱。后来,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赛马场改成广场和公园,名字都叫“人民”。跑马厅的看台和俱乐部改成格调高雅的图书馆、美术馆。广场是用来召开大型集会的,从某个时期开始,集会不用开了,就建造起了大剧场、博物馆、科学馆、花坛,移来了音乐厅。在它的中心位子上,造起了雄伟壮丽的左右对称的市政府大厦。
无论是祖上留下来的城郭,还是洋人带进来的跑马厅,在上海都成了人们寻求欢乐的场所。1年以后,祝贺世博会召开的欢声将响彻这座城市。在乐的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景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呢?“乐“的第一含义是名词,是指乐器安放在台基上,调和五音八音。“乐“需要坚实的台基,对于近未来的中国,这个台基是什么呢?我们期待作者在他的新作中,能够提示出令人更为惊叹的结论。
(《中国という世界——人.风土.近代》岩波书店,2009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