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岛县)渡边寿子
上初二那年我去配眼镜,验光师没心没肺地安慰我说,近视好啊!看不清远处你就可以更好地看近处,好好读书了。
他的意思是戴了眼镜有助于增长知识,而对我来说则是因为好好学习才成近视的,两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直到现在我也没弄明白,人们是因为有知识才戴眼镜才显得有知识,这跟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让人犯迷糊。但随著阅历的增长,我却逐步认可了他说的道理:当一个人消失了看远处的能力时,也许就会对近处的东西看得更清晰。相反,亦然。
只能是从远及近或从大到小的某一段范围,例如显微镜,能够看清楚小小的细胞却没法看清楚一只猫的轮廓;例如天文望远镜,能够清清楚楚看到太空中的小星体,却看不清从镜头前方飘过的一片树叶。再如那位眼光盯在浩瀚夜空的古希腊天文学家,却看不清自己脚下的水井。古人所云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恐怕并没有什么道理,能够扫天下者从来就不会把眼光仅局限于方寸之间。
摆弄过照相机的人都知道“景深”这个词,是指能分辨清楚的最近处到能看清楚的最远处的距离范围。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个光圈,都对应著一个特定的景深,只有处于景深范围的人和物才会如实反映到胶片上来,更远的和更近的,都虚化成模糊的一片了。
对一个人来说,看得最清楚的焦点,就是两只眼睛的眼光交汇处。我们想“目光长远”,就要眼光平行地把焦点落在极远处。如果想“鼠目寸光”,看清楚鼻子上的那只蜜蜂,就非得把自己弄成“斗眼”不可。有经验的摄影师在构思一张照片的时候,都要在心里先想好了,是确保远方的天空白云清晰呢,还是确保近处的花草树木纤毫入微,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把天下的好处都占齐了是不可能的事,在取得的同时也意味著舍弃。就像睁著双眼打不成靶一样,总不能把焦点同时落在靶子、准星和枪的缺口上。要想“三点成一线”就必须闭上一只眼睛,以牺牲眼前的立体效果和对远近的判断为代价。物理学上是这个道理,社会学里也同样存在著这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