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埼玉县)唐 汉
曾记得,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到大,每年都要接受几回“阶级教育”。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忆苦思甜”:由那些历经沧桑的老人们,声泪俱下地给我们讲述那遥远的故事,让我们的身心去感受“三座大山”的沉重,体会“饥寒交迫”的滋味。
看得、听得多了,在我那幼小的心灵里(其实,包括长大成人以后的意识里)总觉得,1949年以前的中国人,肯定从来没有见到过太阳。因为那个时候中国一直处在“黑暗的旧社会”,只有在获得解放的时候,才“太阳出来了”。
久而久之,耳濡目染,脑子里必然地逐渐形成了一种“只有社会主义好”的思想方法,一种惯于用过去、历史来衡量比较现在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在对后辈们的说教之中,经常会冠以“我们当年如何如何……”虽无旧社会受剥削压迫之苦可言,却大有“文革”、“下乡”之感慨可说。但得到的回报,却常常是被“二代”们“嗤之以鼻”,绝没有当初我们接受教育时那种言听计从、以为真理的虔诚。每每至此,备感伤心!大有“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感。因此,笔下文章也亦以“针砭时弊、颂扬传统”为多。
带著这么一副顽固的大脑,命运之神突然把我抛向了“两种社会、两重天地”的日本,让我从社会主义社会一下子“倒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好去弥补中国历史上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的那段“空白”。
资本主义如此温柔
没有想到的是,从跨过国境、到办理身份登记等一系列手续下来,初次与真正的“资本主义”交锋,我那紧绷著“警戒线”的大脑里,就不攻自破地被人家占去了一块阵地:
那时候,初到异国,连话都不会说。我那“初级训练班”的日语水平,一下飞机就开始让我丢脸。表达意思的方法,是连“比”带“画”还得加上个脸部表情。就这,还弄得人家似懂非懂,经常使我“面红耳赤、心慌意乱”。
但是,我惊异地发现,所有接待过我的人,态度都是那么好(在国内时,从来没有体会过这样的服务素质),一点儿都没有对我这种“半瓶醋”日语的厌烦,反而耐心地诱导我更恰当地表达意思的方法。他(她)们的脸上,没有硬装出来“服务行业必须要微笑服务”的那种使人望而生厌的假笑,更没有国家机关中看惯的那种满脸“官司”,那种高高在上、对人颐指气使的骄横。从始至终一直流露出一股子坦然和亲切,是那种不加修饰的热情和使你安心的真诚。当市政府那位“外国人课”的小姐,面带著歉意,为了使我更容易理解,而“跪”在我坐的椅子旁,来确认我名字正确的汉字写法时,惊得我手足无措,感动得都快哭了。
也许是刚刚在国内办完一套类似的手续,对比的感受过于强烈,也许是从来就没敢想过,到政府机关来办理自己的事情也会被待为“客人”。恍然间,第一次有了一种新奇的感觉。满怀喜悦,为自己找回了本应拥有的“人的尊严”而受宠若惊。
可是,还没等我真正笑出声来,“资本主义”就向我显出了另一副冷酷的“面孔”,让我尝到了到底是“两种社会”的厉害。
生存,是这样严酷
接下来,在为了能够生存而“四处奔波”之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
以前一向可以当做“资本”的资历和荣誉,在这里,只是什么都不当的回忆。原来为之奋斗的“理想、主义”更是无从谈起。在这里,不能再指望什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绝对别想“大锅饭”的那种“平均主义”,没有人认同你原来的“工资级别”,更没有可让你养尊处优、占尽便宜的“福利待遇”。
又是恍然间,我彷佛觉得又一次“赤条条”地被重新降临到人世,原来,永远都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大脑和两手空拳。
不能再去考虑什么身份地位,更没有心思去琢磨保持什么荣誉,此时的大脑里,只剩下了人的本能之中求生存的意识,在冥冥之中,支撑著我的意志,命令著我:必须赶快把日语学会!必须尽快把工作找到!几经周折,工作总算是找到了。可是,日本人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挣的,这里的八小时,那可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八小时。虽然还没有像卓别林所演的那样把人变成了机器,但绝对没有咱社会主义的那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就能混半天的清闲。
从此,每日里不管多困、多乏,也得挣扎著背单词、记会话。每天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支撑著把该做的工作全部做完。
拖著每天晚上只要一躺下就“像死了一样”的身体,照样跟日本人一样,拼掉三个小时的加班。挺著每做一次弯腰动作,都“喀!喀!”作响的身板儿,也照样让他小鬼子质检员伸著拇指给咱在质检册上打上“红勾”。这一切可不是“思想教育结的硕果”,更不是什么“学习模范争做标兵”。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本能”,是人类那个最原始的要活、要生存的“本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在这“苦挣苦熬”当中,虽然从没接受过一次“思想教育”,也从没有被什么上级“苦口婆心地促膝谈心”,但却逐渐懂得了过去那谈“资”色变的“资本主义”的真实含义。生活的轨道,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到了法律、道德、税金、保险……之中。
斗转星移,周而复始。也是在不停地“劳筋骨、饿体肤”的磨练当中,我观察到;在日本,最受社会尊重的,是“知识与技术”。这么一个弹丸小国,之所以能在亚洲乃至世界的科技领域占领一席之地,正说明拥有一大批科技精英。当我经过不断地刻苦钻研,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博得了他们的认可,拥有了以前从来不敢追求的“个人价值”时,同样地也被日本人尊称为“先生”。
十几年之中,冷眼观看“资本主义”的日本,虽然是看尽了大臣、首相“你方演罢我登场”的走马换将,也饱尝了日元、美金“你坚我软、你退我强”的世态炎凉,但从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却是在“对比”之中,悟解出了更多更多的“学问”。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我只能:当大彻大悟或大喜大悲、欲狂歌而暗哑、欲痛哭而无泪时,迫不及待地抓起笔,扑向稿纸去重操旧业(好在已经没有了“祸从笔下起、罪由文中生”的忧患)。或生情、或触景、或高雅、或俚俗;或温柔敦厚、或横眉怒目、或风趣调侃、或严谨古朴。有感而发,只求乘兴抒发自己的胸臆。看一人一景,用心细细品味那异国的根性所在;想一事一物,用情认真思考那人间的光怪纵横。写至动情之处,自己便禁不住击节诵赞!刹那间,顿觉身心和灵魂都在“三界、五行”之中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阶层。
那天,当我正在整理自己的感受和思絮,冥思苦想地、想要总结一句贴切的“人生醒世格言”时,正在上大学的女儿一句调侃,却使我顿开茅塞:
“别老想著你们的过去啦!还是多看看现在的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