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蔚怡
昨天接到一个电话,说是五年前读了刚刚出版的《感受日本》(日语版),想请作者为他们的组织成员做个演讲。
只要因为这本书的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活动我通常都会尽力而为,但是感慨于“五年前读的,觉得很不错”的反馈还是第一次。他说是名古屋市高中退休教师的一个组织,每年邀请一位人士演讲。看来是他们五年前就把《感受日本》的作者存入演讲者备忘录里,今年从候选者名单中抽出我的名字。虽然是迟来的邀请,但是在当今中日两国关系处于低潮,除了对中国游客爆买商品的话题之外人们对中国文化和交流的关心已经很淡薄的时候,这个组织还策划这样的活动,作为生活在日本的华人不禁对此产生一丝敬意。
我问及时间,对方先说,“得到明年”,也是的,现在已经是11月。对方又说,“预定的时间在明年11月上旬某一天,也就是一年以后的现在”。开始有些懵,转而一想也明白了。他们或许是在刚刚结束了一年的活动,正在筹划第二年的活动计划。
在我的记事本里,明年的安排几乎还是空白。虽说有些要做的事情,但都还没有具体时间,这个电话也就成了明年的时间表里的第一个预定。由此想起写在《感受日本》里的文章《生活节奏被钟表支配》。摘抄部分转载如下:
“在日本一切都是按部就班。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计划都是按照分钟的刻度来制定的。出门时间,回家时间,预约看病的时间,和他人见面约定的时间……虽然不能说分秒不差,但误差前后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人们除了一天中的时间安排准确无误之外,对一个月、半年、一年的安排也早早就有了计划……
在平时,即使是一个普通的聚餐也要早早预约,如果一个聚会到了一个星期前才开始找地方的话,这个计划多半会因为找不到场所而泡汤。此外,约朋友见面吃饭、找人谈事、通常都要提前联系约定。若是提前几个月定下时间,对方应约一般比较爽快;提前一个月联系,对方可能会因为事先有其他约定而表示抱歉;而提前一个星期询问是否有时间则会给人突然和莽撞的感觉。”
尽管我已经习惯提前计划、尽早预定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为一年之后做明确的时间约定还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