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拿到李波的《吃垮中国》初稿的时候,我的直觉有两点:1,这是一本反思中国食文化的书(因为“非典”阴影还未散去);2,这是一本反腐败(大吃大喝)的书。但是当我看了个头,就发现作者要谈的绝对不限于食文化和腐败;越往后越发现,这不仅是国内第一本比较系统地批判食文化或口腔文化的书,同时又是第一本“ 藉食文化而言他”的书。在作者的笔下,口腔不是一个进食的器官,而成为一个窗户,一个视角,一把手术刀,或者说,“ 吃”成为了作者的认识论,他是通过中国独特的口腔文化来解读独特的中国文化、历史和国民性。
这就是本书最独特的地方。所以作为责任编辑,我觉得首先有必要消除人们的阅读误区:1,这不是以反思食文化为目的的书,尽管“ 非典”是促成李波创作此书的导火索;2,它和反腐败关系不大,尽管他提出腐败是一种典型的或者变体的“ 饥民人格大爆发”,根子就在于“口腔化生存”;3,更不是关于烹调、健康或修身养性的书,尽管他最后提出了“ 素食主义救中国”的主张。
李波的很多新颖观点颇值得玩味和深思。首先是他对“口腔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的认识和描述,他说:“‘吃’是汉语里最复杂的一个字,远远超过了食文化的范畴,它涵盖了中国文化中所有的秘密。在中国,‘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如雷贯耳,堪称天条,它把‘吃’从食文化的核心提升到了‘ 国教 ’的高度;它像一只看不见的铁手,操控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运行轨迹,捏造出中国人特有的个体人格和怪诞的国民性。”
他的整部书都围绕着求证这个中心论点而展开。李波是以人们耳熟能详的“ 民以食为天”为切入点的,他说:“ 我越来越对‘ 民以食为天’这个天条产生了怀疑。我以为这句话颠倒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这一居心叵测、不易察觉的错位,导致了中国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阴差阳错、南辕北辙,中国所有不可理喻的事情也都因此而名正言顺。我以为,中国博大精深、夜郎自大的食文化只是又一件迷人的“ 皇帝的新衣”!在它眩目而迷人的外衣之下,在它狂欢、麻痹而不能自拔的感官刺激之下,蛰伏着的却是一张血盆大口──吃人!……在中国,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和“ 吃”脱不了干系,吃祸猛于虎!”他将食物、食欲、饥饿、味觉、器官、咀嚼、烹饪、礼仪、酒、美食家等食文化元素作为“ 坐标系”、“ 显微镜”和“解剖刀”,以“ 食”为鉴,来窥视和解构中国的历史、文化、人格、国民性、现实以及一切……
作者系统地通过食文化元素来对母文化做非常苛刻的梳理和反思,因此演绎出一个警示性的结论:“ 中国口腔文化对味觉的片面强调,最终导致了中国人的饥民心理、饥民人格和身体化生存,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和文化。中国人因此而陷入了周期性的被吃垮的宿命。”
最后作者也对拯救作出了努力,他认为,必须将“民以食为天”回归到“ 食以民为天”,则中国人有可能走出“口腔文化的宿命”──吃垮中国。
尽管李波的态度异常严厉,如同学者,文风也颇为犀利,但作为一个自由作家,他的文本更多的是界于杂文、随笔、小说和学术之间,大量的历史故事、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个人感悟穿插其中,读起来非常轻松。
所以,总体而言,《吃垮中国》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带有追问、自剖和忏悔性质的大众文化读本。这样的书很罕见,也很有文化和现实意义。我非常赞同著名历史学家孙隆基先生对此书的评价:“《吃垮中国──口腔文化的宿命》和《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两部书合起来,将对老式的中国人研究产生冲击。” 摘自新浪读书 (文/崔允刚)
口腔文化的宿命:《吃垮中国》
日期:
05年02月2期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9927
Copyright© 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