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历史的悲歌 / ︱︱读《往事并不如烟》 / ■ 小林阳吉
日期: 04年10月3期

  最近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章诒和女士的《往事并不如烟》一书后,它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还没有这样一部作品能给我这样震撼心灵,“ 泪湿青衫抱恨长”的感觉。
  真正美好的文学作品,都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能够使你情不自禁,不由自主地产生出好恶爱憎的感情。这种感情,直通你的心灵,深入你的骨髓,将溶铸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中去,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今后的处世行事中都会发生作用。
  在读书中,我的思想和感情已不自觉地融化在书中,看到吴日含 在反右斗争中冲锋陷阵,不由得叹道“早知文革,何必反右”。这些事既留下珍贵的历史侧影,又描绘出中国知识分子人性中的另一面。看到这些地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那扭曲的时候,人性被扭曲了。还有些揭发者是在政治高压下,才违心被迫揭发的。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是蒙冤者,而那些被迫揭发者又何偿不是蒙冤者呢?
  章伯钧、罗隆基同为民主同盟副主席,但章是章,罗是罗,彼此之间不合作,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由于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批判“章罗同盟”,指鹿为马,成了千古奇冤。
  对于《往事并不如烟》中的人物们,精彩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他们的悲剧,让我在同情中又带着愤怒,慢慢地感受悲沧和凄凉,体会最深刻的人性和令人落泪的情感。
  《往事并不如烟》里的人物的悲剧压抑着我,使我无法自由自在地呼吸。灵魂战栗不已。中国的民主党派在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斗争时,跟共产党是“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而在建国后,对于共产党来说,民主党派既不是陌生人,也不是自家人,怎么说呢?作个比喻,像是远房的亲戚,因而既不能拒之门外,又不愿意予以厚待,远不得,近不得,很不好处。如果只是站在门口寒暄寒暄,主人倒不反对,但客人就不高兴了,大老远地奔来只能站在那里空着肚子说空话,总不免有些难看。如果真要迎到屋里给吃给喝,客人倒很满意,可主人就不自在了,辛辛苦苦挣来的或用血用命换来的家当让别人消受总不免心疼。
  建国初期,共产党对于民主党派还热情,隔三差五总要聚一聚,什么好听的话都能说出来,什么好看的东西都能端上来。可是相处时间一长,两者关系就起了变化,有了许多矛盾。大家总不能老是坐在那里推杯换盏尽说些相见恨晚的话,总得要起身来忙着做事过日子,而要过日子就难免有磕锅碰碗,烧咸了煮淡了的是是非非,就难免有干多干少你肥我瘦的恩恩怨怨。客人方面,可能会抱怨主人有些薄气,没有尽做主人的义务。主人方面也可能会埋怨客人有些过分,没有守做客人的规矩。
  到了1957年老人家就忍不住了,火冒三丈地斥责一些民主党派居然想在别人屋桅下搞什么“轮流坐庄”,真是不晓得自己站在哪里,同谁说话!
  此时的老人家,权力极大,脑子不好,脾气又坏。他将这3者结合在一起,后果就可想而知了。不久,老人家就把刚从旧的苦难中缓了一口气的中国人民又带入新的苦难中。
  从1957年开始,老人家开创了“ 以言定罪”的先例,亦即是“ 言有罪”定下“言者有罪”!
  也是从1957年开始,以号召向党提意见为名而向数十万响应号召提出各种意见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政治迫害,罪名提到反革命的高度,迫使千家万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人间悲剧。尽管在几十年后大部分得到“平反”和“改正”,但巨大的创伤却是永远难以弥补。
  而发生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却又是从迫害知识分子开始,十年浩劫,几乎使中华民族濒于毁灭。老人家再三再四残酷践踏中国知识分子的尊严以至生命,真是使人痛心,使人伤心。
  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明,知识分子是建设国家的主要力量。秦始皇焚书坑儒,不过二世而亡。汉高祖也“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宋太祖治天下也得依靠半部《论语》。到了近代,推翻满清政府的国民党人孙中山先生和他的大批战友,壮烈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绝大部分是知识分子。而在老人家的时代,知识分子却成了阶级敌人,排在第九位。右派却排在第五位。
  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壁、罗仪风,他们的悲剧,不会发生在一个具有真正民主制度的国家中。只要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裁专制的制度存在一天,大家就只好碰运气。右派分子运气不好,碰上了独裁专制的时代,中国亿万人民的运气也不好,也碰上了独裁专制的时代。所以才会出现右派分子的悲剧,中国亿万人民的悲剧!
  把决定千千万万人民生死祸福的大权交给一个人手里,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一切灾难的基本根源。过去我们不知道如何避免这种灾难,只盼上天生下一位圣主贤君,这愿望经常落空。那是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是中国人民的不幸!
  《往事并不如烟》一书凝重的历史内涵,犀利的批判眼光,深刻的民族思想反省,让人耳目一新,不要忘记历史!
  沉重的历史深处的记忆和优美的文学感染力,使书中的故事含蓄蕴籍,如泣如诉,那真实、婉转、细腻的笔触动着我的心灵,这里蕴含着何等的意志、委屈、气节和豪情,又包含着多少残酷的权术和悲哀的命运。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在我的心目中,一部好的作品是永垂不朽的,而作家的精神也因为他的作品而流传百世。在今天这种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说这样的话也许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比读书有趣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但为了那些逝去的知识分子,为了中国的前途最敢说话那些正直的人们,我还是要这样说。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8323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