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被中国政府确定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爨底下村。爨底下村位于京西深山峡谷中,海拔650米,属清水河流域,温带气候。有一条古道穿村而过,这就是著名的京西古道。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重要的经济和军事要塞。今天,古道两侧依旧可以看到买卖铺、骡马大店、碾房、古井、商家客店等旧址。一下车,就被迎面一块刻有硕大的“ 爨”字的巨石所吸引。爨字念“ cuan”(四声)。在《现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烧火煮饭的意思。“ 分爨”,旧时指兄弟分家过日子。又当“ 灶”讲;也作为姓。在这块巨石的后面还刻有《爨底下村碑文》。往村里看去,一个个依山建起的青砖瓦房,层层叠起,形成一座城堡,不由使我联想到布达拉宫。一个小村落虽比不上布达拉宫那么宏伟,但在这深山峻岭中,一定有过它辉煌的历史。
爨底下村建村已有500多年了,饱经多少风风雨雨我们可想而之,现今仍保存下来70余套几百间明清时代的四合院,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四合院群。与北京四合院不同之处是,这里是山地四合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四合院小巧别致。它的建筑是很有特点的。全村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兼有明式院落风格。各家的正房东山墙都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为长、为大的意思。家家多有“板搭门”,这使得建筑既新奇,又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全村建筑可谓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形态各异,绝少雷同,风格突出,令人会意,余味无穷。诸如:阖家欢乐图、喜鹊登梅图、望子成龙图、吉祥如意图等等。村子的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爨底下为韩氏的一族祖居,所以韩氏主事的一支占据中轴线,在全村最高位置。韩氏其他族人房屋依山而建,呈扇面形排列两侧,井然有序。房屋院院相通,同户不同门,既可互助协作又可减少家庭纠纷。院落的主体发展巧用空间,各院多下有地窖,上有花墙、高棚,既不妨碍人们行走又可美化环境。山村以高墙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在山坡上建房地势不平,村民先在坡前砌石墙,逐层垫渣土垒实。根据地势,石墙的高度也不等,最高的有20余米,非常壮观。在砌墙的同时,有规则地凸出了一些条石,是为防洪水攀登而用,从远处望去酷似天梯。看到这一切,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幽静的小山村里会有这么壮观的建筑群?据说康熙年间,皇家崇尚佛教。康熙帝既不想失皇位,又想祈求佛祖保佑,于是就在民间书香门第财势之家中,挑选相貌酷似自己的人,到京郊龙凤寺替自己出家当和尚。爨底下村前去京城赶考的韩守德被选中,从此韩家被列为皇亲,繁荣起来。朝廷赐予了大量财宝,入城时就连村中的牲口都插黄旗,并减免赋税。东山上的关帝庙就是那时重修起来的,沿用至今,历史上曾有十万弟子进香拜佛,可见香火极盛。
但是,清代中后期,村里有人染上了毒瘾,开始吸鸦片,抽大烟,结果出现了一贫如洗的穷人。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爨底下不再是交通要道,村子开始被遗忘。也正是因此,村子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在村里走一圈,不仅可以看到古民居四合院,而且还可看到40年代初日军进村烧毁的房屋遗址、抗战小学遗址。同时,文革期间的标语,毛泽东的大幅画像等也依然可见。如果留心的话,还可以看到村民们过去曾经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过的工具和用具等等。
如今的爨底下村,以它古老、神秘、壮丽的景色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游客。村民们用他们纯朴的感情和笑脸接待着每一位来到村里的客人。那里不再是沉睡中的小山村了。虽说我只来过一次,但是,村里的老槐树,红灯笼,和那用数不清的石头垒起的高墙,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爨底下村建村已有500多年了,饱经多少风风雨雨我们可想而之,现今仍保存下来70余套几百间明清时代的四合院,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四合院群。与北京四合院不同之处是,这里是山地四合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四合院小巧别致。它的建筑是很有特点的。全村民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兼有明式院落风格。各家的正房东山墙都有泰山柱支撑,取东边为长、为大的意思。家家多有“板搭门”,这使得建筑既新奇,又有很强的防护作用。全村建筑可谓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形态各异,绝少雷同,风格突出,令人会意,余味无穷。诸如:阖家欢乐图、喜鹊登梅图、望子成龙图、吉祥如意图等等。村子的布局合理,主次分明。爨底下为韩氏的一族祖居,所以韩氏主事的一支占据中轴线,在全村最高位置。韩氏其他族人房屋依山而建,呈扇面形排列两侧,井然有序。房屋院院相通,同户不同门,既可互助协作又可减少家庭纠纷。院落的主体发展巧用空间,各院多下有地窖,上有花墙、高棚,既不妨碍人们行走又可美化环境。山村以高墙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在山坡上建房地势不平,村民先在坡前砌石墙,逐层垫渣土垒实。根据地势,石墙的高度也不等,最高的有20余米,非常壮观。在砌墙的同时,有规则地凸出了一些条石,是为防洪水攀登而用,从远处望去酷似天梯。看到这一切,不禁要问,为什么在这幽静的小山村里会有这么壮观的建筑群?据说康熙年间,皇家崇尚佛教。康熙帝既不想失皇位,又想祈求佛祖保佑,于是就在民间书香门第财势之家中,挑选相貌酷似自己的人,到京郊龙凤寺替自己出家当和尚。爨底下村前去京城赶考的韩守德被选中,从此韩家被列为皇亲,繁荣起来。朝廷赐予了大量财宝,入城时就连村中的牲口都插黄旗,并减免赋税。东山上的关帝庙就是那时重修起来的,沿用至今,历史上曾有十万弟子进香拜佛,可见香火极盛。
但是,清代中后期,村里有人染上了毒瘾,开始吸鸦片,抽大烟,结果出现了一贫如洗的穷人。随着铁路公路的发展,爨底下不再是交通要道,村子开始被遗忘。也正是因此,村子才得以保存下来。现在,在村里走一圈,不仅可以看到古民居四合院,而且还可看到40年代初日军进村烧毁的房屋遗址、抗战小学遗址。同时,文革期间的标语,毛泽东的大幅画像等也依然可见。如果留心的话,还可以看到村民们过去曾经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过的工具和用具等等。
如今的爨底下村,以它古老、神秘、壮丽的景色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游客。村民们用他们纯朴的感情和笑脸接待着每一位来到村里的客人。那里不再是沉睡中的小山村了。虽说我只来过一次,但是,村里的老槐树,红灯笼,和那用数不清的石头垒起的高墙,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