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我辞掉了日本的工作回到北京,我一直使用的计算机也辞别了我。那是一台经常跟我一起坐电车的超薄黑色笔记本,里面装着我几乎全部的家当:完成和未完成的论文及期资料、随时记下的感受以及成型未成型的文章、与朋友的电子通信保存版、随时随地拍摄的风景照片以及与家人、朋友不同时期不同笑容的珍贵照片,自然也有《蓝.BLUE》到今天为止的12期存盘(第一期已经失存)、大量的投稿以及编辑到中途的第14期。它辞别我的方式像爱情,突然来了,突然走了。它把我的家当全部葬在它的黑色之中,犹如在我的心上挖了一个深深的洞,无法填充。我看着那计算机,就像看一位失却了记忆,失却了语言的痴呆者。
我们的时候,忘性也很大,我们每一个人,也太容易失却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蓝.BLUE》可以说是一种记忆。
这一期中文部分着重推出了几个专辑。
地下文学。《蓝.BLUE》从第二期开始,每期都有对地下文学挖掘的内容。目前研究界在称呼上已经以“潜在文学”、“潜流文学”代替了“地下文学”,我们在这里仍然使用老说法,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细心的读者,如果把《蓝.BLUE》中有关地下文学的内容对比着的看一下,则不难发现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从以区域研究为主扩展到全国整体的研究,从对团体特征的研究集中到对集体中的点──代表性个人的研究,追究个人在文学发展中的特殊影响。两篇研究文章深入、扎实、真诚、资料翔实,并且十分重视引用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因为作者们很清楚这个领域的研究是从当时特殊时期没有见诸铅字的真实文字追究其意义的。这一期中哑默的文章,是当事人的回忆,是哑默为今天乃至今后的时代保存的一个细节、一块化石。
战后日本文学思想(二)是继上一期相同话题的又一个专辑。
在人类遭受苦难之后,总是比安稳平和环境中更能产生大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二战中,日本在给被侵略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深刻的伤害。战后的日本,废墟上漂浮着战死者的幽灵,生存者破碎的心对国家、信仰,对理想、主义,对秩序、伦理,甚至真实、纯洁都产生了幻灭。围绕着如何直视这现实的废墟,如何面对精神的幻灭、文学应该如何认识它们、表现它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等等问题,人们进行了重新判断与思考,可以说这是战后文学的出发点。
金时钟先生是“在日朝鲜人日语诗人”。在他,皇化教育的记忆,被殖民的历史、祖国两分的痛苦刻骨铭心。他身在曾为殖民国的日本半个多世纪,使用着从意识深层敌对的语言却又是烙在思维中的语言写诗。他以诗歌为战营、以诗歌为家园。他的诗歌离不开政治离不开乡愁,他的诗句包含着日朝鲜人独特的痛苦与历史记忆和被殖民者融在超时空的无尽绵延之中的特殊文化心理。
小说散文诗歌创作部分。三篇小说,背景或都市或乡村或海外,里面有源自富裕的贫穷、走向进步的落后,有与本土心心相系的异域。有趣的是三篇最后的落脚处都是心灵,但是写法迥异。
从这一期开始,由于我的归国,中日文部分分别在中日两国编辑了(感谢电子时代带给我们这种便利),习惯了的并肩战斗变成了隔海遥望。从我们这里的紧张就可以想见大阪燕子家里的繁忙景象:由纪子、林思云、金谷、刘帮……燕子,你是带着大家的问候来的吗?那么,你也带去我们的祝福吧。丁厥打开窗子,鸣燕远去了。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
我们的时候,忘性也很大,我们每一个人,也太容易失却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蓝.BLUE》可以说是一种记忆。
这一期中文部分着重推出了几个专辑。
地下文学。《蓝.BLUE》从第二期开始,每期都有对地下文学挖掘的内容。目前研究界在称呼上已经以“潜在文学”、“潜流文学”代替了“地下文学”,我们在这里仍然使用老说法,以免给读者造成混乱。细心的读者,如果把《蓝.BLUE》中有关地下文学的内容对比着的看一下,则不难发现这个领域的研究已经从以区域研究为主扩展到全国整体的研究,从对团体特征的研究集中到对集体中的点──代表性个人的研究,追究个人在文学发展中的特殊影响。两篇研究文章深入、扎实、真诚、资料翔实,并且十分重视引用资料的“真实性”问题,因为作者们很清楚这个领域的研究是从当时特殊时期没有见诸铅字的真实文字追究其意义的。这一期中哑默的文章,是当事人的回忆,是哑默为今天乃至今后的时代保存的一个细节、一块化石。
战后日本文学思想(二)是继上一期相同话题的又一个专辑。
在人类遭受苦难之后,总是比安稳平和环境中更能产生大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二战中,日本在给被侵略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深刻的伤害。战后的日本,废墟上漂浮着战死者的幽灵,生存者破碎的心对国家、信仰,对理想、主义,对秩序、伦理,甚至真实、纯洁都产生了幻灭。围绕着如何直视这现实的废墟,如何面对精神的幻灭、文学应该如何认识它们、表现它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等等问题,人们进行了重新判断与思考,可以说这是战后文学的出发点。
金时钟先生是“在日朝鲜人日语诗人”。在他,皇化教育的记忆,被殖民的历史、祖国两分的痛苦刻骨铭心。他身在曾为殖民国的日本半个多世纪,使用着从意识深层敌对的语言却又是烙在思维中的语言写诗。他以诗歌为战营、以诗歌为家园。他的诗歌离不开政治离不开乡愁,他的诗句包含着日朝鲜人独特的痛苦与历史记忆和被殖民者融在超时空的无尽绵延之中的特殊文化心理。
小说散文诗歌创作部分。三篇小说,背景或都市或乡村或海外,里面有源自富裕的贫穷、走向进步的落后,有与本土心心相系的异域。有趣的是三篇最后的落脚处都是心灵,但是写法迥异。
从这一期开始,由于我的归国,中日文部分分别在中日两国编辑了(感谢电子时代带给我们这种便利),习惯了的并肩战斗变成了隔海遥望。从我们这里的紧张就可以想见大阪燕子家里的繁忙景象:由纪子、林思云、金谷、刘帮……燕子,你是带着大家的问候来的吗?那么,你也带去我们的祝福吧。丁厥打开窗子,鸣燕远去了。
我有一樽酒,欲以赠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