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佛教与中国茶文化 / 沈佐民
日期: 03年09月4期
  茶,这一古老的经济作物,它发乎神农,闻於鲁周公,兴於唐朝,盛在宋代,经历了药用、食用,直至今天成为世人喜爱的健康、保健饮料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茶禅一体”、“ 茶禅一位”和“ 茶佛不分家”充分体现了茶与佛的关系。佛教的禅宗和佛事活动 要茶叶,而这种 求和嗜茶风尚的形成,又促进了我国茶事业和茶文化的发展。佛教中的坐禅要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特别是调睡眠与饮茶有著紧密的关系。另外,佛教寺院和高僧们精湛的栽培、制造技术,以及对茶叶的研究,为後人进一步深入研究茶叶科学奠定了基础。

  一、佛教在中国的流传
  和主要思想

  佛教是公元前6至5世纪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最初由西域传入中国。佛教传入後,为了生存与发展,在思想意识形态和教义上竭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并互相渗透互为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初年,倾听教义的思想开始广为流传。隋唐和盛唐时期,中国已有很多的佛教寺院,寺院作为宣传和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为茶叶栽培、传播与加工制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宣扬“ 人死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言,不饮酒,慈悲为本,行善修道等教义。东晋後期,佛教 袖慧远竭力把儒家封建礼教和佛教因果报应沟通起来,宣扬“孝顺父母,尊敬君主”,这是合乎因果报应教义的。隋唐时代一些佛教宗派,为调和中国传统思想而先後创立,其中华严宗学者宗密用《周易》“ 四德”(元、亨、利、贞)调和佛身“ 四德”(常、乐、我、 );以“五常”(仁、义,礼、智、信)调和“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饮酒、不妄言)。宋元明清时代,佛家更加注意调和中国传统思想,北宋天台宗学者智园,宣扬“ 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无以安”;而“ 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还提出“ 修身以儒,治心以释”,儒释共为表里的主张,因而发展成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宗教。

  二、茶对佛事活动和寺院经济
  发展的促进作用

  茶与僧人生活的关系很密切,有文字记载可上溯到晋代。东晋高僧怀信在《释门自镜录》中说:“ 跣定清谈,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茶。”其中就有此意。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在《饮茶歌.逍崔石使君》一诗中写道: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看陶潜篱下时。
  崔候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诗篇,“ 三饮”神韵相连,层层深入扣紧,把饮茶的精神享受做了最完美、最动人的歌颂。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兴盛,同时因社会动荡造成大量游民僧人流入寺院。无寺可居的游民就成了游僧。至禅宗三祖僧璨早先在对道信传法时讲授:“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偌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的思想,这说明再肥硕的地,无人耕种也是没有收获。禅宗四祖道信时,在僧人中开始实行“ 作”、“ 坐”并重,这是佛教史上具有革命性的创举。当时道信在黄梅双峰山聚集500多名禅众定居,垦荒耕种,自给自足,用自己的劳动来解决吃饭问题。
  坐禅,作为佛教僧人的修行方法,要求独自一人跏跌而坐,头正背直,“ 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90天为一期;此外还规定过午不食、不饮酒、不食荤;於是既能提神醒脑,又有清心修行的茶成为僧人必不可少的饮料。因此,种植茶树、采摘茶叶、制作名茶、饮茶等活动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佛事之中,成为主要的佛事活动之一。饮茶有助於参禅、面壁省悟的神妙功能,为很多僧人所认可。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唐诗人杜牧的“ 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寺院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如:寺院中有专人从事烧水煮茶,献茶款客者称为“茶头”;寺院中还专门设立了“ 施茶僧”,专为游人惠施茶水。寺院中的茶分为:“ 奠茶”,供奉佛祖所用的茶;“ 戒腊茶”,按照受戒年限先後缀饮的茶;“ 普茶”,全寺僧人共同品饮的茶;“ 茶汤会”,专以茶汤开筵的茶。僧人早起先饮茶後佛事,每天 在佛前供茶、点茶、点汤,这些均纳入佛教的丁规。每逢佛教的节日,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则举行盛大的茶丁。到了宋代,以茶敬佛已发展为“ 茶百戏”,即以茶为媒介在饮茶过程中进行各种表演;如宋代的“ 斗茶”就是在“ 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决出茶叶质量的高低,有的也称“茗战”,“茗战”是为进贡朝廷挑选名茶。
  寺院在崇尚种茶和品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 茶禅一体”、“ 茶禅一位”由此产生。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

  三、佛教对茶叶发展的
  促进作用

  自古以来僧人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纵观我国的寺院,为了满足众僧的日常饮茶和待客之 ,都有自己的茶园,寺院对茶叶的栽培、制作、饮用和茶文化有著一定的研究,是茶叶科学研究的最佳场所。由於佛教推崇饮茶,精於茶事,历史上通晓煮茶的高僧不乏其例。唐代名僧皎然,人称“诗僧”,他爱茶、恋茶、崇茶,平生与茶结伴,一生创作了许多茶诗。“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是他的名句。五代十国时,吴僧文,精於煮水烹茶之道,被後人授名“ 汤神”。宋代的南屏谦师,深通茶事,自称对点茶“ 得之於心,应之於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中国“ 茶圣”陆羽,自幼被寺院收养,虽非僧人,但他对茶叶最初的 解和兴趣也是从庙中获得的。在他的《茶经》中较为系统地记载了唐朝及其之前茶叶药用、栽培、加工和茶叶审评的技术和过程,为後人对茶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佛教对茶叶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
  1、佛教的发展促进了茶叶栽培技术的提高。
  茶叶的栽培和生长, 要一定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如土壤、肥料、雨水、日照、温度等。而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寺院为中心,佛教的寺院大多在群山环抱的幽谷深处,那里生态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气候、特别是土壤肥力、温度、湿度和降雨量十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加之僧人们的精心管理和培育,茶树生长健壮,内含有效成分较多,经佛家僧人精心制作後品质优良。唐朝,南方的许多寺院曾出现了寺前、院中、庙後、墙外种茶的情景,无僧不茶的嗜茶习惯已风靡佛教。由於有专门从事茶作劳动的僧侣,茶叶栽培和管理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刘禹锡《山西兰若试茶歌》所吟:“ 山僧後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 炒成满屋香,便酌砌下金沙水。”的词句就是表现种茶僧人劳动场面。中国正宗的黄山毛峰就是产於风景优美黄山松谷庵一带,九华毛峰生长在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的≥园附近;西湖龙井产在优美的杭州西湖天竺、灵隐二寺,其优良的品质闻名中外。
  2、佛教的发展促进了茶叶加工技术的提高。
  “ 高山出名茶,高山出好茶”,这与中国佛教寺院大多建立在高山和僧人们的精心研究、制作是分不开的。唐、宋期间以及各个朝代,由於饮茶已在各大、小寺庙里风行,僧人们在念经和坐禅的同时,为了使饮茶的品味更高,加上朝廷对贡茶的 求,促进了茶叶栽培和加工的进一步发展。唐代的贡茶院或贡焙,就是每年专门从事贡茶生产的处所,其地点就设在浙江顾渚的“上吉祥院”内。
随著佛教的昌盛,佛家僧人采制加工茶叶的规模也相应扩大,加之精工巧制,就形成各种花色的茶叶,其品质风格各异,如有的茶其外形圆如绒球,或条索如眉;汤色红艳透明,或黄绿清澈;香气幽雅清高,或馥郁鲜浓;滋味甘甜爽口,或浓强收敛;泡入杯中如“刀枪云集”,似“ 龙飞△舞”。
  杭州灵隐寺佛茶是驰名江南的佛门名茶,这种茶叶是由寺院里僧尼亲自栽种、管理、采摘、炒制的。四川蒙山茶,据传是由汉代甘露寺的普慧禅师亲手所种的“仙茶”加工而成的,是茶中的珍品。到了北宋末期,蒙顶茶被誉为“ 天下第一茶”。福建的武夷岩茶,相传最初是由唐宋的武夷寺僧人采制。江苏的碧螺春,据说最早是在北宋时,由洞庭山水月僧人采制的“ 水月茶”演变而来的。浙江普陀山的佛茶、景宁惠明寺的惠明茶、临安天目山禅源寺的天目青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君山白鹤寺的君山怠针、吉祥寺的贡茶紫笋等等,最初都出自佛门。“ 天下名山僧侣多”,“ 自古高山出好茶”,大概这就是名茶与佛教的天然因缘吧!
  3、佛教促进了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佛教对茶文化的发展与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茶文化的内容。据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斌先生统计,至唐代计有133人共写了茶诗391首。第二是佛教为“ 茶道”提供了“ 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 戒、定、慧”三学的修行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与道教的“ 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 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第三是佛门的茶事活动为茶文化发展、品茗技法提高、规范茗饮礼丁等都有很大的帮助。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 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前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诗云:“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揭,不如吃茶去。”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里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论经,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法堂中左上角悬挂著“ 茶鼓”,击鼓招集众僧饮茶。
  饮茶 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 、安逸。参禅要澄心静虑的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嶷纲幽寂。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茶事过程中,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 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啜饮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涵了体味 悟自然的真谛,并以此 悟佛性和超凡脱俗的意韵。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 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体现。
  4、中华茶文化随同佛教文化一同传到国外。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著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中国的“ 茶禅一味”、“ 茶禅一体”的文化思想和哲学观念与佛教、饮茶一起传到世界各国。美国威廉.乌克斯编者的《茶叶全书》(1935年出版)记载“茶树栽培和饮茶习惯广布於中国和日本,乃由於佛教僧侣推广,僧侣以茶节欲。”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新罗国(今朝鲜)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也十分密切。唐朝时与新罗国通使的往来,有记录的就有120次以上,是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後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於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国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於此盛焉。”到了宋代,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规和茶礼。
  唐代(八世纪当时日本的奈良初期),日本高僧最澄禅师和空海禅师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留学,回国时带回茶籽栽种於日本滋贺县;宋代(十三世纪当时日本的镰仓初期),日本荣西禅师两度留学中国,回国时带回了许多经书与茶种,并在日本开辟了茶园,後编著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此书後来成为日本茶道的理论依据。
京都紫野大法寺一休和尚的高徒村田珠光根据荣西的“ 吃茶养生”的观点,在一休师父和赵州禅师“ 吃茶去”思想的启迪下,创立了日本草庵茶道。到村田第三代弟子千利休时,为适应民众反对内乱、祈求和平的愿望,提倡和、敬、清、寂,将茶道的禅意推向一个新阶段。今天“茶禅一体”的思想在日本得到了发扬光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2249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