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建交30多年来,美国共有10人出任驻华大使:伍德科克(1979-1981年)、恒安石(1981-1985年)、洛德(1985-1989年)、李洁明(1989-1991年)、芮效俭(1991-1996年)、尚慕杰(1996-1999年)、普理赫(1999-2001年)、雷德(2001-2009年)。洪博培(2009-2011)、骆家辉(2011-)
尽管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1月1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开馆日则是1979年3月1日,但早在1973年5月,中美就互设联络处,联络处主任级别之高,是许多派往一般国家大使所不能比拟的。
首任大使伍德科克是工会领导人出身,谙熟中国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思维,这让他成为美国谈判代表团的“王牌”,他被认为“善于和中国领导人沟通”,在最棘手的台湾问题上,他4次紧急会晤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表达美国立场,另一方面认真聆听中国立场,并向各自政府准确阐述,并最终推动卡特总统放弃对台湾的承诺,令其有足够勇气与中国建交,而不顾国会庞大的台湾游说势力。
他的继任人恒安石是第一个拥有汉语姓名的美国驻华大使,也是第一个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大使。他于1920年6月1日出生在山西汾阳,父亲是传教士、汉学家,曾任汾阳铭义中学校长,1940年恒安石曾任北京辅仁大学附中教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捕入集中营,关押在山东潍坊乐道院,1944年5月在中国农民张兴泰、王道文等帮助下成功越狱,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恒安石是历届美国驻华大使中和中共打交道最早的一位。
洛德恐怕是“前三位”中最复杂的一位。他有一位华裔妻子、颇有名气的作家包柏漪,又是基辛格秘密访华之行的高级随员,素有“中国通”之誉,他于1985年11月上任之际,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因此各界原本对其抱有很大希望。洛德时代中国开放程度已经较为宽松,因此他们夫妇可以接触更多中国朋友,“包柏漪沙龙”一度名闻遐迩。1988年6月,洛德未履行手续便进入北大,出席“周三自由谈”,与数百名学生自由讨论,引起中国官方不快;1989年2月,老布什抵京访问,在长城饭店举行招待会,洛德将方励之等几人列入邀请名单,并在布什获悉前便透露给媒体,结果引发中美关系的轩然大波,和洛德与布什政府班子的激烈争吵,最终迫使布什提前将洛德调回。
也许是恒安石的成功引发了美国总统对“老资格”和中国通的兴趣,洛德之后的两位驻华大使均出生于中国。李洁明1928年出生于中国青岛,父亲是美标美孚石油的职员。李洁明曾在中央情报局工作长达28年,曾是老布什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时的随员,1981-1984年任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代表处代表,是第一个先后任职海峡两岸的美国大使。李洁明的提前赴任,原本有老布什政府试图弥合洛德所制造的裂痕之意,然而这位中国通却是个坚定的反共主义者,他上任伊始就曾给布什政府发电,在长达9页的电文里指责布什政府向中国“献媚”,他在任期间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他后来也曾坦言对中国政府缺乏好感。然而作为职业外交官,他在职期间还是较忠实履行了老布什政府“保持与中国沟通”的政策,但在离任后,他却长期以“台湾代言人”身份活跃在院外。
芮效俭同样出生于中国,他的父亲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他本人直到1950年才随父回中国,被认为是司徒雷登后对中国最有感情的驻华大使。芮效俭通晓中文,曾担负情报工作,1959年在驻香港总领事馆工作,1962年又被派驻台北,是唯一在两岸三地都任过职的驻华大使。1978年,芮效俭被派任驻中国联络处副主任,是伍德科克最得力的助手,在促成中美建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美建交后他被任命为驻华使馆副馆长,是建交早期的重要美国驻华代表。
芮效俭之后,美国驻华大使似乎回归职业外交范畴,是否“中国通”变得仿佛不再重要。1996年2月上任的尚慕杰是律师出身,资深参议员,来华前和中国并无深刻关系,当克林顿竞选获胜,邀请他出山时,他声称只接受“有挑战性”的驻华大使一职,当他获得任命后表示“仿佛充电一样”。
尚慕杰是戈尔副总统的密友,和白宫关系密切,被称为“唯一可以直接和白宫随时打电话的大使”,也是第一个国会出身的驻华大使,这些都为他的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尚慕杰曾被称为“最不值得羡慕的大使”,因为在他任上发生美国军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使得美国大使馆被示威围困。
尚慕杰之后的普理赫为退役海军上将,曾任职海军35年,并担任过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和中国的交道最初是在剑拔弩张中开始,就任驻华大使时退役仅半年,在其任职期间,中美双边军事交流起到了重要进展;此后的雷德大使则被认为是在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外交官,他曾作为律师在香港居住18年,被公认为中国法专家。
由于中国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已进入到美国最高战略层级,加上包括历任大使在内,许多有心人的多年经营,双边早已建立起不同层级的直接沟通渠道,许多重大问题都由高级领导人直接对话解决,相形之下,大使被“抢戏”也便顺理成章,说到底,这是中美关系步入更高阶层的表现。
尽管中美正式建交于1979年1月1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开馆日则是1979年3月1日,但早在1973年5月,中美就互设联络处,联络处主任级别之高,是许多派往一般国家大使所不能比拟的。
首任大使伍德科克是工会领导人出身,谙熟中国当时流行的“无产阶级”思维,这让他成为美国谈判代表团的“王牌”,他被认为“善于和中国领导人沟通”,在最棘手的台湾问题上,他4次紧急会晤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表达美国立场,另一方面认真聆听中国立场,并向各自政府准确阐述,并最终推动卡特总统放弃对台湾的承诺,令其有足够勇气与中国建交,而不顾国会庞大的台湾游说势力。
他的继任人恒安石是第一个拥有汉语姓名的美国驻华大使,也是第一个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大使。他于1920年6月1日出生在山西汾阳,父亲是传教士、汉学家,曾任汾阳铭义中学校长,1940年恒安石曾任北京辅仁大学附中教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捕入集中营,关押在山东潍坊乐道院,1944年5月在中国农民张兴泰、王道文等帮助下成功越狱,和中国结下不解之缘。
恒安石是历届美国驻华大使中和中共打交道最早的一位。
洛德恐怕是“前三位”中最复杂的一位。他有一位华裔妻子、颇有名气的作家包柏漪,又是基辛格秘密访华之行的高级随员,素有“中国通”之誉,他于1985年11月上任之际,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因此各界原本对其抱有很大希望。洛德时代中国开放程度已经较为宽松,因此他们夫妇可以接触更多中国朋友,“包柏漪沙龙”一度名闻遐迩。1988年6月,洛德未履行手续便进入北大,出席“周三自由谈”,与数百名学生自由讨论,引起中国官方不快;1989年2月,老布什抵京访问,在长城饭店举行招待会,洛德将方励之等几人列入邀请名单,并在布什获悉前便透露给媒体,结果引发中美关系的轩然大波,和洛德与布什政府班子的激烈争吵,最终迫使布什提前将洛德调回。
也许是恒安石的成功引发了美国总统对“老资格”和中国通的兴趣,洛德之后的两位驻华大使均出生于中国。李洁明1928年出生于中国青岛,父亲是美标美孚石油的职员。李洁明曾在中央情报局工作长达28年,曾是老布什任驻华联络处主任时的随员,1981-1984年任美国在台协会驻台北代表处代表,是第一个先后任职海峡两岸的美国大使。李洁明的提前赴任,原本有老布什政府试图弥合洛德所制造的裂痕之意,然而这位中国通却是个坚定的反共主义者,他上任伊始就曾给布什政府发电,在长达9页的电文里指责布什政府向中国“献媚”,他在任期间中美关系陷入低谷,他后来也曾坦言对中国政府缺乏好感。然而作为职业外交官,他在职期间还是较忠实履行了老布什政府“保持与中国沟通”的政策,但在离任后,他却长期以“台湾代言人”身份活跃在院外。
芮效俭同样出生于中国,他的父亲曾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他本人直到1950年才随父回中国,被认为是司徒雷登后对中国最有感情的驻华大使。芮效俭通晓中文,曾担负情报工作,1959年在驻香港总领事馆工作,1962年又被派驻台北,是唯一在两岸三地都任过职的驻华大使。1978年,芮效俭被派任驻中国联络处副主任,是伍德科克最得力的助手,在促成中美建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美建交后他被任命为驻华使馆副馆长,是建交早期的重要美国驻华代表。
芮效俭之后,美国驻华大使似乎回归职业外交范畴,是否“中国通”变得仿佛不再重要。1996年2月上任的尚慕杰是律师出身,资深参议员,来华前和中国并无深刻关系,当克林顿竞选获胜,邀请他出山时,他声称只接受“有挑战性”的驻华大使一职,当他获得任命后表示“仿佛充电一样”。
尚慕杰是戈尔副总统的密友,和白宫关系密切,被称为“唯一可以直接和白宫随时打电话的大使”,也是第一个国会出身的驻华大使,这些都为他的工作带来许多便利。尚慕杰曾被称为“最不值得羡慕的大使”,因为在他任上发生美国军机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使得美国大使馆被示威围困。
尚慕杰之后的普理赫为退役海军上将,曾任职海军35年,并担任过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和中国的交道最初是在剑拔弩张中开始,就任驻华大使时退役仅半年,在其任职期间,中美双边军事交流起到了重要进展;此后的雷德大使则被认为是在中国任职时间最长的外交官,他曾作为律师在香港居住18年,被公认为中国法专家。
由于中国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已进入到美国最高战略层级,加上包括历任大使在内,许多有心人的多年经营,双边早已建立起不同层级的直接沟通渠道,许多重大问题都由高级领导人直接对话解决,相形之下,大使被“抢戏”也便顺理成章,说到底,这是中美关系步入更高阶层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