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名: 记住密码 忘密码了
    设为主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回顾”太平号“海难事件
日期: 05年08月4期
      时间回到那夜的天光
      无风无浪 无灯无光
      太平轮上 载满无数的行囊 无尽的渴望
      直直航向 自由的大后方

      小年夜的那一晚 船员们正在喧哗
      热酒下肚 看不见黑暗中 闪烁载煤的小货船
      巨大声响 惊动熟睡的儿郎
      死神 扮成年兽的模样 拍打着船桨
      两船 被无情的海浪 渐渐吞销
      而你们 成了永远无法上岸的精灵
      飘浮游移在 不怀好意的 黑水沟中央

      生命的破局 停格在一张张震惊的脸庞
      生者 呼唤着你们的名字 一遍又一遍
      仰天长嚎 命运啊命运 你到底要带我去向何方

      昨夜的星空 特别明亮
      宇宙银河 印着无数张 天人互传的信稍
      五十六年后的今天 来到基隆港
      摘 一束鲜花 安静地放置在碑旁

      安息吧 沉没在深海的灵魂们
      愿宇宙众神引导你们 去到极乐的天堂
      愿柔柔的慈光 持续照耀
      生死界线 将一寸一寸的抹消
      如云 流转在宇宙的圣堂

      这是人们在悼念“太平号”遇难56周年时所作的诗篇。那凄凉哀戚的词句将人们带到那动荡的年代,带到56年前离乱岁月中悲怆的一页。
      1949年元旦这天,新华社广播了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预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已指日可待。此时,辽渖、淮海、平津三大决战已告结束,国民党军主力已消灭殆尽,国民党政府大势已去,共产党方面已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乘胜追击的各路野战军正饮马长江。此时一些人为逃避战乱纷纷携家带口,踏上背井离乡的逃难之路。
      1949年1月27日,农历除夕的前一天。冬日午后的黄浦江畔雾色茫茫,扑面而来的凛冽北风使人感到阵阵寒意。此时,小汽车、黄包车、殷殷的送客和行将登船的乘客将熙熙攘攘的黄浦江码头围得水泄不通,喧嚣嘈杂声此起彼伏。携带着大小行李的乘客不断地涌上停泊在码头旁的“太平号”客货轮。他们中有的赶着要去台湾与亲人相聚,有的念着要离别局势动荡的上海。
      “太平号”客货轮原属蔡天铎(现台湾节目主持人兼作家蔡康永之父)当时在上海经营的中联船舶公司所有。该船为英国于二战期间制造,在当时也算豪华级客货轮,船上设有甲乙丙三种舱位,可容纳近千人。中联公司在1947年将其作为旧船购入后,一直用于大陆与台湾间的定期往返航线,也是上海与基隆之间的重要海上交通工具。
      “太平号”此行除载有记录的乘客及船员共932人外,还装载了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国民党史料100余箱,还有《东南日报》社全套印刷器材设备、纸张及相关资料100多吨,钢材600多吨,因此这使总排水量为2489吨的“太平号”成为超负荷满员装载。
下午4时,当外滩海关的钟声敲响后,由于装货而延误2个多小时的“太平号”终于鸣响汽笛缓缓起航了。翌日凌晨3时许,在夜茫茫的海上摸黑航行的“太平号”行至浙江舟山群岛附近海面时,不幸与同样在摸黑夜航的“建元号”货轮相撞。“建元号”属当时上海纺织业巨商荣氏家庭(即荣毅仁家族)所有,船上满载着煤炭和木材等货物。两船相撞后先后沉入深海,“太平号”上近千人全部落水。数小时后,一艘澳大利亚军舰途经沉船附近海域时,救起零星飘浮在海面上的38人,其余人全部遭冻溺遇难。
      从“太平号”海难中生还的国民党山西省政府机关公务员李述文先生回忆当时情景时说,两船相撞后,大量海水迅速涌入船舱,船体渐渐下沉,船上的人惊恐万分,绝望的人们不知所措地在甲板上四处奔跑,也有的家族相互拥抱在一起付诸天命,临死的恐惧笼罩在船上每一个人的身上。他在沉船后与太太以及其它7、8个人抓住了一个被绳子捆绑得严严实实的大木箱,飘浮在茫茫海面上等待生机。但10个多小时过去了,冬天的海水冰冷刺骨,他太太和其它人都因体力不支而陆续被海水吞噬,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终于,李述文幸运地获过路船只搭救。
      “太平号”遇难者中还有中国著名音乐家吴伯超先生,时年45岁。吴伯超是当时中国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比利时,1943年任重庆国立音乐学院院长。1月27日,他搭乘“太平号”赴台为即将迁台的国立音乐学院选择新校址,同时也与先期来台的妻女团聚,当在台湾满怀喜悦等待全家团圆的妻子和当时已17岁的独生女闻得噩耗时,尤如晴天霹雳,吴伯超妻子从此皈依佛门,天天念经拜佛。
现居住在美国的世界著名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博士的父亲李广南也在这次海难中丧生。据李昌钰回忆,他当时年龄还很小,记得已在台的全家在除夕夜闻知父亲遇难的消息时,全家泣不成声,那顿年夜饭全家再也无法入口。1949年的春节是李昌钰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原籍江苏如皋的李广南当时在南通和上海经商很成功,家境富有殷实,但他罹难后家道一落千丈。从此,年近半百的母亲以坚强的毅力在异地他乡将10多个子女抚育成长。
      日本战败时曾代表国民党政府在海南岛接受日本投降的王毅将军也在“太平号”中遇难。
      谈到“太平号”事件,白先勇记忆犹新地说,如此惨烈的海难事件完全是中国版的《泰坦尼克号》。“太平号”海难事件后被白先勇写入小说《谪仙记》,在80年代又由白先勇编剧、谢晋导演拍摄成电影《最后的贵族》,剧中女主角(潘虹饰)的父母亲就是在“太平号”上遇难。
      当然,“太平号”遇难事件中也有侥幸者。今年初去世的台湾前立法院院长梁肃戎曾是国民党四平市书记长(类似市委书记),辽渖战役后携全家及国民党四平市政府部门的部属跑到上海。当上海战事吃紧时,他们一行设法购买了1月27日去台湾的“太平号”船票,但上船前二天梁肃戎的二女儿高烧不退,为担心感染肺炎,梁肃戎一家不得不退了船票,计划等女儿病情好转再搭船去台。而从东北一路跟随梁肃戎南下、原欲同行赴台的梁肃戎部下及家眷一行,见梁肃戎一家改期赴台后,讲义气的东北人也决定改搭下班轮船赴台,结果均侥幸逃过一劫。
      也许在离乱岁月,个人的生离死别在巨大的时代悲剧中显得非常渺小。曾在两岸轰动一时的“太平号”海难事件虽有近千人遇难,但在兵荒马乱的战乱年代、与一次战役动辄伤亡成千上万人相比,这可能算是“小事”,但对每个“太平号”遇难者家属来说,这是永不磨灭的、刻骨铭心的家殇。
      基隆港本是“太平号”所有赴台乘客的到岸目的地,但1949年1月27日上海港启航的“太平号”旅客没能在此上岸,他们永远留在了浩瀚的大海深处。现基隆港码头内伫立着一方并不起眼的纪念碑,这块约两人高、朴实无华的石碑建于1950年,碑上镌刻着当时著名的辛亥老人、前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手书的“太平轮遇难旅客纪念碑”,面向滔滔东海的纪念碑成为“太平号”遗族们对尸骨无存的罹难者唯一的寄托,同时它也在默默地告诉国人勿忘这一不堪回首的历史悲剧。

https://www.chubun.com/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3/13080
会社概要 | 广告募集 | 人员募集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3 - 2020中文产业株式会社 版权所有